柳州二中 2023 级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的根本路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全
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
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及时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生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实践感悟深化理论认知,以理论创新推
动实践发展,不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唯有如此,我国哲学社
会科学才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繁荣,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中国自主。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及时凝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
宝贵经验,成就“中国学问”。应立足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驱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学
理上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彰显知识体
系的自主性,以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原创性贡献。以体
系化、学理化的方式推动中国学问“走出去”,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哲学社会工作者以高度的
历史责任感,从深厚的家国情怀出发,搭建起彰显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精神智识、能够为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在社会实践当中,
正在发生和经历的现实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哲学社会工作者必须行走在大地上,沉
下心、俯下身,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围绕党和人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将理论
的探索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提供“解题”思路、现实工作丰富和验证理论的互
动模式,面向中国田野、深入中国田野、扎根中国田野,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人民心坎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必须坚持以推进全面深化
改革为内驱力,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实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
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奋力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篇章。
(摘编自袁梅花《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材料二:
教育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理论工作者围绕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
体系的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定共识。但当前学界在中国自主的教育学
知识体系应如何构建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的形成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原因。
一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科建立仅有百余年历史,一些核心概念,如教育、科学、课程、师范、博雅教
第 1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育等多为译介而来,面临本土化发展问题。二是教育学学科知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
为教育学科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不足,其知识生产多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三是教育
学面临处理历史和未来关系的紧迫问题,即面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如何传承、发扬和再造优秀传统
教育思想,又该如何基于历史和当下进行教育理论创新。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主的教
育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首先要正确理解“自主”的含义;而要回答什
么是“自主”,就必须正确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自我”可视为当下的中国教育
学知识生产,而“他者”是其他国家的教育学知识生成、其他学科的知识生产以及历史和未来的教
育学知识生产。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从提出标识性教育学概
念,到形成“承认的教育学理论”,再到发展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无论是标识性
的教育学概念还是“承认的教育学理论”,它们都有一个本质特征——对教育现象、问题和实践有
很强的解释力。由此出发,我们尝试探寻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现实路径。
(摘编自贾玉超《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工作者最主
要的时代任务。
B.要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需要以体系化、学理化的方式推动中
国学问“走出去”。
C.哲学社会工作者必须沉下心,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解决群众理论素养
不足这一实际问题。
D.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围绕中国教育的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展开深入讨论,便能构建中国自
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其自主的知
识体系。
B.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理论指导。
C.在当前条件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持以追求国内
外的学术热点为核心导向。
D.回答“什么是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必须弄清“自主”的内涵,正确处理“自我”
与“他者”的关系是理解“自主”的前提。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所论述的“中国学问”的一项是( )(3分)
A.王教授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进行了系统性比较研究,总结出两者的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
B.在中国某部门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论坛中,中国代表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
就。
C.某知名学者在某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目是“‘一带一路’和中国传统文
化”。
D.山东小伙王大志,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并将其整理成书,传播中国传统医学智
慧。
4.如何解决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中遇到的“困惑”?请根据材料回答。(4 分)
5.怎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6 分)
第 2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
(二)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光景
阎连科
有一方空院,很大,除了院墙的几个豁口,另外都还完整。院墙是用玉蜀黍秆苫着,日久
天长,秆都枯朽,雨水在墙上挖出许多小溪。然墙又总是不塌,路过的人都说,这墙要倒了。
墙却默默听着,直挺了一年又一年。
院里住了一个老人。那年给她过生日,为着老人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孩娃和媳妇吵红脖
子。她自己也说不清。可她喂了几只鸡,哪只鸡一天生蛋,哪只鸡隔日生蛋,哪只鸡三日两蛋
或两日三蛋,她心里都写得明白。两日生三蛋的鸡不多,她这辈子仅喂过一个,时间还是十年
前。眼下她喂了九只鸡,其中一只是公鸡,有时收六个蛋,甚至七个,间或三个四个。主要是
有只芦花母鸡野极,早上出窝,摸摸有蛋,咕咕叫着,啄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
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老人将那水道堵了,它又蹬腿从豁口飞出,无论如何,
不肯将蛋生在家里。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
说到是能够做到的,孩娃家的日子已经很富裕。几年前孩娃盖了三间楼屋,搬去住了,把
娘留在老宅守院。这几年孩娃又买了一盘电磨,从电磨中磨出一墙青砖,并不为难。老人每三
日五日去孩娃家送一次鸡蛋,每次都和孩娃说那丢蛋的芦花鸡。说多了,孩娃就说:“把那芦
花鸡杀掉算啦。”老人一愣,再不说了,便每天放鸡迟一两个时辰,待自己烧了饭,吃了饭,
洗了锅碗,扫了门前院子,才去开那鸡窝的门扇,以为鸡们出窝便吃,饱了懒得出门,也就不
会丢蛋。可那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也曾几次,老人放鸡时,将芦花
鸡抓在手里,关入蛋窝,可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
将蛋急急生在路上。路面铁硬,它是跑着生的。未及卧下,蛋就落将下来,壳破了,一地蛋黄,
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
这是两年前的事。
如今芦花鸡已极少丢蛋。老人不再关它,而是放它出来,开圆大门,随它去哪儿,老人都
紧紧跟着,看它卧到哪儿,静坐死等,把蛋收回来。这芦花鸡丢蛋,并无一定地方,有时在东,
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每一处不过三日,它便烦了,必换一新室。老人每天都
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等它吃饱,从门缝挤出,摇头
走去。老人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同,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
鸡刨一窝儿,卧下了。老人就坐在麦场边上,昏黄的日光晒着身子,直晒得她眼前金星飞舞,
那芦花鸡才从麦秸窝里出来,并不咕咕声张,悄悄走了。
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
鸡极有灵性,它第二天再到那麦秸窝里,不见了头天的蛋,四下里瞅瞅,便又换了地方。
或是野地的一蓬草棵,或是山坡下的庄稼地里,再或是村头没人住的看菜蔬的草庵,几乎一天
换一场地。有时,找不到隐处,它就在村外转来转去,直转得老人肚饿头晕,走不动了,它才
忽然钻进垛着的玉蜀黍秆下,匆匆生下蛋来,悠悠去了。
老人终日忙在这丢蛋的鸡上。
可到今年开春,这鸡忽然不走大门了,任你把门开得怎样宽敞,它也要从院墙的豁口飞出,
待老人从门里出来,它已不知去了哪儿。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豁口垒上。孩娃说老墙不值一垒,真塌了就垒砖墙。
第 3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
老人没提芦花鸡又开始丢蛋的事,孩娃也没说杀鸡的话。如此,芦花鸡又丢了半个月的鸡
蛋,老人就又找到了它。把鸡从鸡窝放出来,撒几把粮食,她就走出院子,远远立在院墙豁口
的别处,过不多久,芦花鸡准从豁口飞出,脚一落地,从从容容,走出村街,到村头站上一阵,
四顾无人,径直到田间机井的房里。里面满地柴草,是生蛋的上好去处。
老人第一次跟进房里收蛋,一下就收了十一个,然第二天迟了一步,那鸡从门里进去,迅
即从窗里飞出,钻进麦田不见了。
再往后,老人又找到了它的去踪,不是哪家的猪窝,就是村口旧磨盘的下面。八月间,下
了一场连阴雨,院墙终于塌了。
雨过天晴,孩娃果真拉了一车的青砖过来,五日时间,高高的青砖院墙垒了起来,这老宅
严严实实,风雨不进。院墙垒起那日,芦花鸡试着飞了几次,终是没能飞过;来日又飞,仍是
不过;七日之后,它便不再飞了,和别的鸡一样,老老实实将蛋生在土坯垒的蛋窝。
芦花鸡不再丢蛋,老人先是一阵欣喜,腾出空儿来,立在门口,看看行人,看看田地,看
看山坡,看看天空。看了几日,渐觉一切都是看了几十年的,并无啥好看。不看了,又闲着手
脚,觉得手脚都是多余的东西。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
鸡不丢蛋了,她心里忽就空荡了。
可每日把院门打开,芦花鸡也不再外去,也许是老了,它总是慢慢随着鸡群觅食,随着鸡
群咕叫,随着鸡群生蛋。只是鸡蛋生得日渐少了,丢蛋时一日一个,不丢了三日两个,后来两
日一个,再后,竟三日五日一个,甚或七日八日一个,且蛋也愈加小了,最大的也才鸽蛋一般。
秋罢时,芦花鸡老死了,无疾而终。早上开窝,别的都陆续跳出,唯它稳着不动,老人伸
手一摸,鸡身都冰了。
至年底,老人得了一场说不清的病,几服中药未及熬完,就去了那边世上。留下空空一套
院落,垒着高高的砖墙。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人不清楚自己的年龄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却清楚每只鸡下蛋的情况,表明鸡是老人的独
居生活的重心。
B.孩娃迟迟没有垒墙,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但老墙塌后他很快兑现诺言。小说有意突出其
人务实而讲信用。
C.老人不停地与芦花鸡进行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命产生了互动,影响了彼此最终形成
奇妙的共振。
D.标题“光景”兼有“光阴”与“风景”之意,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时间词和富有乡士气息的
场景得以具体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跌落的鸡蛋“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比喻既体现了形似,也巧妙写
出人物内心的震动。
B.小说使用大量排比句、短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灵动活泼的风格与芦花鸡表现出来
的“野”相得益彰。
C.小说以鸡写人,描写曾经桀骜不驯的它,老的时候只能选择随鸡群觅食,以此唤起社会对老
年人境遇的关注。
D.小说结尾“空空一套院落”“高高的砖墙”分别与开头“一方空院”、豁口的院墙呼应,但
悲哀的意味更浓。
第 4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
8.小说用正侧结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表现芦花鸡的“野”。请结合文本分析。(4 分)
9.“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是理解小说人物与主题的一个关键。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
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
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①.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
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
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
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
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
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
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
夫管、蔡之畔,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
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
从而畔?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注】①鲁:陈述,颂扬。鲁天子之命,意为颂扬了天子的天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周公 A执其权 B以王命 C赏罚 D 天下 E是周公 F不得已者 G 如此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摄,代理,与《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废除,与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北面,面向北,与《鸿门宴》中的“北向”“西向”用法一致。
D.疾,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中的“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管叔、蔡叔等人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
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周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
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苏轼引用孔子的话,“一定要先正名分!”意在论证自己的观点:儒者的错误在于名分与实
际不相符。
第 5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商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义;
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畔,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14.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5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经炀帝行宫
刘沧①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②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晚唐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②广陵:今扬州,隋炀帝曾三
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隋炀帝末次南游酿成全国性农民大起义,不久隋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浮云流水”转眼而逝,“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昏君的
迅速亡国。
B.颔联中“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化为芳草;芳草无涯,
人怨无边。
C.颈联想象当年隋宫景象,“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之慨叹;“残柳”“夕阳”为晚
照之景笼上黯淡色彩。
D.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咏史别具一格。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
漫风格。
16.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之作,但在情感和抒情手法上各有不同,请结合
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
“ , ”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
(2)周末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媒体报道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 , ”两句,形容洞箫的
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
( 3 ) 与 左 图 内 容 相 契 合 的 古 诗 文 名 句 , 可 以 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 分)(本题共 5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学生习作:我们很多人,对灰尘之类的小东西,常常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不然。
第 6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
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
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
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 )。今
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
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 ① 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
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 ② 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
之后,我们 ③ 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
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有人说,我不是语言学家,我不管你们赞成还
是反对,只要有人这样说,我就可以跟着这样说。这当然不错。一个人采用什么方式说话有他的自
由,别人没有权利干涉。不过语言除了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之外,同时又是对运用语言的人进行社
会评价的一种依据。在这一点上,语言跟衣服有共同之处。衣服的作用当然是庇体和御寒,可是除
此之外,它又是对于穿衣服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依据。一个人的衣服的样示不符合社会习惯,别人
就会对他有看法。一个人写文章时用语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别人对作者和他的文章也会有看法。
文章是写了给人看的,我们不能不考虑它的社会效果。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B.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C.语言是传情达意的 D.语言是不断演变的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
A.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B.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C.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D.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地保障群众的利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2.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
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
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6分)
三、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个小缝隙,可能隐藏着危机;但有时,一个小缝隙也是黑暗深处能透进光亮的地方,给人无
限希望和生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第 7 页 共 7 页
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
{#{QQABaQaQogAAABIAABgCEwEoCkIQkAAAAQoGhAAcMAABCANABAA=}#}柳州二中2023级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提出标识性教育学概念。
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立足中国教育,确立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③传承、发扬和再造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形成“承认的教育学理论”。
④深入研究中国教育历史和当下教育现状进行教育理论创新,构建教育学知识体系。
5.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实践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②应立足时代,注重总结提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成就“中国学问”。
③植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田野”,在厚植家国情怀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6.B
7.C
8.①正面描写芦花鸡的各种“野”性行为;②侧面以老人的无奈跟从和孩娃的杀鸡言论侧面烘托其“野”:从最初的不肯在家生蛋,到不断变换生蛋地点,再到飞出院墙到处生蛋,层层推进,写出其“野”性渐深。
9.这句话体现了老人与芦花鸡之间的特殊关系,老人尾随芦花鸡让她的生活有所寄托,忙碌充实;芦花鸡到处生蛋让老人有成就感,体现了她的价值;这句话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即人应该萼重、善待生命,与万物和谐相处,在忙碌、奉献中获得幸福感。
10.BEG(句意:周公执掌他的权力,凭借成王的命令赏罚天下,这是周公不得已这样做的,如此而已。“周公执其权”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B处断开;“以王命”是状语,修饰“赏罚”,“天下”是宾语,E处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如此而已”是固定结构,G处断开。)
11.B(A.正确。代理/夹处。句意:于是就代理掌管国政。/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B.“意思相同”错误。同“黜”,指废黜、废除/不足。句意:(成王)废黜了殷的天命之后。/相比之下,显出不足。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分别为“面北”“向北”“向西”。句意:(又)回到面向北的群臣的位置。/面向北、面向西。D.正确。句意:周公诛杀(他们),并不是憎恨他们。/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王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诉说。)
12.B(B.“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错,原文“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应是将九鼎安放在了洛邑。)
13.(1)(成王)创制和匡正礼乐,制度从此改变,百姓和睦,赞颂的声音兴起。(第一个“兴”,创制;是,这(时候),此;第二个“兴”,兴起;句意分1分)
(2)管叔、蔡叔叛乱,并不是不服从,这是他们的智慧不能够深刻了解周公啊。(“非逆也”,判断句;“是”,这;“深知”,深刻了解。)
14.①援引《书》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周公并无“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以此反驳儒者之言;②援引孟子的话是以此为基础生发议论,阐释自己的观点:即使周公有过,也是为形势所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王年少,周刚刚平定天下,周公害怕诸侯背叛周,于是就代理掌管国政。管叔、蔡叔等兄弟怀疑周公,勾结武庚作乱,背叛周。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晋唐叔得到吉祥的谷穗,把它献给成王,成王把它送到周公的驻兵之地。周公在东土接受(这吉祥的)谷穗,(并)宣布天子的命令。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还政给成王,(又)回到面向北的群臣的位置。
成王在丰邑,派召公重新营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反复勘察,最终修筑成,将九鼎安放在这里。(并)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四方来进贡的路程均等。”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向东讨伐淮夷,灭除奄,把他们的国君流放到薄姑。成王从奄回来,在宗周,作《多方》。(成王)废黜了殷的天命之后,(又)袭击淮夷,回到丰邑,作《周官》。(成王)创制和匡正礼乐,制度从此改变,百姓和睦,赞颂的声音兴起。
材料二:
议论周公的话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周公处在礼法变动,(并且)圣人(武王)去世的时期,评说的人观点不同(也)是理所应当的啊。凡是周公做的事,也(都)是不得已啊。成王年幼不能处理政事,周公执掌他的权力,凭借成王的命令赏罚天下,这是周公不得已这样做的,如此而已。现在(好多)儒者说: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自称为王而使诸侯朝拜。《尚书》说:“周公位居冢宰,匡正百工。(当时就有)管叔、蔡叔等散布流言。”这就(证明)周公不曾登上天子的位置并且自称为王啊。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儒者的错误,(就)错在名分与实际不相符。
陈贾向孟子问道:“周公派管叔去监管殷商的遗国,管叔(却)带领殷商人反叛。(如果周公)知道(管叔会这样做)还要派他去,这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还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依从孟子的说法,就是周公(也)不免有过错啊。管叔、蔡叔叛乱,并不是不服从,这是他们的智慧不能够深刻了解周公啊。周公诛杀(他们),并不是憎恨他们,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不得不杀(他们)啊。管叔、蔡叔享有封地的时候,是周武王的时代。周武王的时代,不知道(后世)有周公、周成王的事。假如没有周公、周成王的事,那么管叔、蔡叔为何会叛乱?周公(又)为何要诛杀他们呢?所以说:周公处在礼法变动、(并且)圣人(武王)去世的时候啊。
15.C.(“想象当年隋宫景象”错。写诗人在隋宫所见之景,是实写,非想象。)
16.①情感:《经炀帝行宫》借描述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借鉴历史教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对当前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
②手法:《经炀帝行宫》借景抒情,“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借“残柳”“露叶”“夕阳”“烟波”给晚照之景笼上凄凉暗淡的色彩,抒发诗人对隋炀帝暴政的讽刺,对当下的担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抒情,借用多个历史典故,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及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重用无能之人的愤懑。(情感2分,每首情感各1分;手法4分,点明手法1分,手法分析1分)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8.D(括号后文提到“今天认为不合法的用法,用的人多了可能变成合法”,强调语言意义和用法随时间和使用人数而变化,“语言是不断演变的”直接呼应后文“慢慢变成合法”的演变过程,贴合语境。A.侧重语言的起源,与后文“演变”无关;B.侧重功能,未体现动态变化;C.侧重功能,未体现动态变化。)
19.B(“势利眼”本为贬义,形容趋炎附势;文中指语言学家以社会普遍承认为标准,承认语言演变的特性,属贬词褒用,含幽默的肯定意味。A.“顽固”本为贬义,形容人固执,此处指“坚持目标不动摇”,贬词褒用;B.“正人君子”本为褒义,指正直的人,此处讽刺虚伪者,褒词贬用。与“势利眼”变化类型不同;C.“异想天开”本为贬义,指不切实际,此处指“大胆创新”,贬词褒用;D.“斤斤计较”本为贬义,过分计较,此处指“认真计算利益”,贬词褒用。)
20.①如果;②只有;③才
21.“事必”改为“势必”;“权利”改为“权力”(“庇体”改为“蔽体”;“样示”改为“样式”)
22.第一问:①某些成语,如“空穴来风”原本只有第一种意义;②用的人多了,新意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就被承认是合法的了。
第二问:示例:①“鬼斧神工”原本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神奇 ;②后来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类艺术创作精妙绝伦。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