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11: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作业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基础知识综合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chóng( )尚“和”,有关“和”的思想___①___,意涵丰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___②___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心胸豁( )达、互相谦让,个人才能和乐,邻里才能和睦( );开放包容、交流融通,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才能和平……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___③___,都离不开“以和为贵”。“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体现的和谐这一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无时无刻都在实践着。
“和”是和谐,人类文明因丰富多cǎi( )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是平等,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和”是包容,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辨音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chóng( )尚 丰富多cǎi( )
【用词语】请你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3分)
A.源远流长 B.诸如此类 C.修德养性
① ② ③
【拟标语】为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教室准备贴些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请帮忙创作一条。(1分)
【改语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仿写句】“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至上表现,而这需要人们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请你依据理解,仿照画线句子,将空格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它是一缕春风,拂去心头的阴影;它是一抹阳光,催开含苞的花朵; , 。
【明内涵】中华文明一贯推崇“和”文化,主张“和”为贵,结合下列材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和”的内涵的。(50字左右)(2分)
2021年3月18日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方带着诚意应邀来到安克雷奇同美方进行战略对话,并做好按双方事先商定的程序和安排开展对话的准备。但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中方对此作出了严正回应。杨洁篪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名句名篇默写(8分)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两句诗是 , 。
《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 。
山光悦鸟性, 。
杜甫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三、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 》,作者是 。(2分)
假如你是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上级要派你去送一份机密文件,你可以邀请下面文学形象中的一位组队前往。接到任务后,你会选择哪个文学形象组队?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经历和性格,简述你邀请他的理由。(3分)
A.尼摩(《海底两万里》) B.保尔·柯察金
选择:
理由:
文言文阅读
对文明社会的畅想古已有之,班级组织“绘制理想社会”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天下善治也,万民同德。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③;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选自《庄子·马蹄篇》,有删改)
【注释】①填填:脚步迟重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人们行为悠闲自得;②颠颠:朴实直视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人们朴实纯正;③乡:住所。
【丙】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释字词】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子其子 (2)女有归
(3)连属其乡 (4)攀援而窥
【疏文意】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析文本】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
B.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C. 乙文通过描绘古时候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表明了自己返归自然的主张。
D. 乙文中的画线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断句是正确的。
【明写法】丙诗作者在人物、事件中寄寓心中的理想社会,请你完成下列表格。(3分)
人物、事件的描述 对应的诗句 寄寓的理想
描写 手法 肖像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老有所终
①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情节 阶段 发展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③
②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绘蓝图】理想社会总有共性。小龙决定选用一个词来描述甲、乙、丙三篇文本共同的理想社会,你会推荐小龙选哪一个词,请结合文本阐释理由。(3分)
A.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
C.安居乐业
现代文阅读
1.【材料一】
①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②《通知》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信心斗志,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要把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为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要适应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传播节日文化,用好“灯光秀”“快闪”等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气氛。
(节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
【材料二】
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庆祝。最应景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有些地方,人们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身上,希望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不受邪灵的伤害。许多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时节,因此为了驱疾避凶,讨个吉利,他们会在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等。
②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夕,都会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谓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而浪漫,例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九”与汉字“久”同音,又是个位数字之最,因此寓意长寿长久。人们还以为,登高可以驱除霉运,意指“晋升高位”和“长寿”。中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使之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助老的节日。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①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②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比如,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涵、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节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 七夕节正是因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 如今,更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新媒体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节日仪式的电视晚会。
D. 节日仪式依附于节日内涵,具体仪式能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有同学认为将材料二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据说”删去更好、更简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子列举了具体的例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分)
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请结合材料,说说当今社会应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3分)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请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2分)
“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文中黄河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体现黄河蕴含的文化价值,同学们想为黄河设计一个标志。下面是两幅设计图,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分)
作文(40分)
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生命灵性、世事真相、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游记、记叙生活皆可。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