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1: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震撼!——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数字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素养目标
1
2
3
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联合抗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说出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结合史料探究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 1931年前后的日本陷入了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为了把生活上的困窘和社会不安引向战争这条出路,强调有必要以物力来确保控制“满洲”的这种宣传,对于经济危机下的日本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
材料二 早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就由关东军提出了以武力占领“满蒙”的计划……1930年5月,归纳为《关于“满蒙”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这样,由关东军占领“满洲”的趋势日益增强,1931年5月,石原在以《“满蒙”问题私见》为题的手记中主张:为了占领“满蒙”,要用武力行动,而这种机会要用策略来创造。
——(日)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
材料三 国民党军队以赣南闽西区为主的(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共进行三次……第一次“围剿”,蒋介石拼凑杂牌军8个师约10万人……第二次“围剿”,蒋介石调集了18个师又3个旅共20万人……第三次“围剿”于1931年7月初开始,调集30万军队。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根本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直接原因)
国民党反动集团
全力“围剿”中国共产党,日本有机可乘
(有利时机)
壹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时间:
(2)地点:
(3)借口: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柳条湖事件
制造借口
制造借口
军事进攻
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
破坏。
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次日清晨占领沈阳。
壹 九一八事变
2.概况
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占领两个战略要地。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蒋介石致张学良“铣电”(1931年8月16日)
不抵抗
政策
①共产党威胁更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②日本国力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③寄希望于国联
剿共, 不抵抗!
壹 九一八事变
3.国民党的态度
日军对中国平民大屠杀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奴化教育
掠夺资源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短短四个月时间,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东三省沦亡
壹 九一八事变
4.结果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局部抗战开始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
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前往东北
抗日游击队
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贰 局部抗战开始
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东北抗日义勇军
马占山
杨靖宇
赵一曼
《抗战》之抗联领袖杨靖宇
贰 局部抗战开始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杀伤大量日军。随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贰 局部抗战开始
冯玉祥
吉鸿昌
整个战役过程中,中国军队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日军先后投入4万人。据统计,双方伤亡比例达15.3:1。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最终控制长城一线和冀东
一二·九运动与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华北告急!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叁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华北危机
不抵抗,要剿共!
(1)国民政府:
(2)共产党: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3)爱国学生:
华北危急!
民族危急!
1.华北危机
叁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一二·九运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先锋
领导力量
口号
意义
“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叁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
学生
中国共产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叁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本强硬的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傅作义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
西安事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肆 西安事变
1.背景
(3)张学良、杨虎城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肆 西安事变
2.经过
(双十二事变)
时间
发动者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
目的
逼蒋抗日
经过
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
兵 谏
肆 西安事变
2.经过
西安事变发生后,轰动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对蒋介石的杀与放都将对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影响,国内外各种势力开始暗流涌动……
日本:如果蒋介石被杀,中国因国民党的领导权之争而再次发生内乱,对日本是太好了。
亲日派何应钦:讨伐张学良,置蒋介石于死地。蒋介石你也有今天,你放心吧,等你死了,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
美英: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亲英美派宋美龄:处置失当,即酿成空前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我们这就准备赴西安与张、杨谈判,争取放蒋。
“杀蒋”
“放蒋”
何应钦
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肆 西安事变
2.经过
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
西安参加谈判
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局势动荡,倘若处死蒋,中国必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使日本有机可乘,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所以,蒋不可杀。
肆 西安事变
3.结果
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六项条件后被释放。
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扭转时局的关键
之前
西安事变
之后
国共关系
内战
和平
解决
民众抗日
分散、自发的局部抗战
联合抗日
有组织有纪律的联合抗战
肆 西安事变
4.意义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就将他软禁。直到1990年6月,张学良才结束了长达54年的幽禁生活。1995年,他定居夏威夷檀香山。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檀香山溢然长逝,享年101岁。
杨虎城于1937年6月被迫“出洋考察”,11月回国后被囚禁。全国解放前夕,他在重庆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家人。
知识拓展
经过:
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柳条湖事件(借口)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时间、目的、人物:1936年12月12日,
结果:蒋介石被释放
原因:转嫁经济危机;侵华蓄谋已久
影响:中共中央提出武装抗日主张,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抗日战争的起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时间、地点:1935年,北平
口号、结果
性质:爱国救亡运动
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经过:扣押——各方协商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课堂小结
1.(甘肃兰州)歌曲《长城谣》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A
中考再现
2.(凉山州中考)1935年的冬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 ,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C
中考再现
3.(德阳中考)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C
中考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