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29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1: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长征胜利: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素养目标
1
2
3
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分析被迫战略转移及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判断与理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家国情怀)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中央根据地
湘赣
鄂豫皖
湘鄂边
湘鄂西
川陕
海陆丰
湘鄂赣
左右江
闽浙赣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10万人。
请思考:面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什么措施?
1.背景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围剿红军!!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对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背景
次序 国民党 军队 中央红军 红军指挥者 结果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毛泽东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毛泽东 朱德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毛泽东 朱德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周恩来 朱德 1930-1933年 红军反“围剿”情况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博古、李德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2.长征的原因
红军
胜利
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 时间 出动兵力 国民党 中央红军
第五次 1933年9月 50万 8万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左”的错误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激进冒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李德
博古
共产国际驻
红军军事顾问
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长征的原因: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2.长征的原因
血战湘江:剩下最后一个人也死守阵地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战士心情沉痛,大家对“左”的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李德
博古
毛泽东
去湘西与 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VS
开始:1934.10
中央红军长征
血战湘江
壹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贰 遵义会议
1.概况
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材料一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
材料二 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
——邓小平
贰 遵义会议
2.意义
结合材料,说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幼年
成熟
依赖共产国际,出现了很多失误,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独立自主,有了正确的领导,由失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贰 遵义会议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长征的胜利
6.4万
1934.10长征开始
①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8.6万
②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3万
③四渡赤水
④巧渡金沙江
⑤强渡大渡河⑥飞夺泸定桥
会宁●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⑨1935.10吴起镇会师
⑩1936.10三大主力
会师 长征结束
⑧突破天险腊子口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路线
●将台堡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勇士连》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片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我上到山上感到气也喘不上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能讲话,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聂荣臻元帅回忆录》叁红军长征的胜利爬雪山、过草地材料: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夹金山当地歌谣
四川宝兴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
四川红原县周恩来题字
“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碑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红军过草地穿的蓑衣
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
腰带拿来充饥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材料一 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毛泽东
材料三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2.长征意义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3.长征精神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被纳入。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主要内涵
叁 红军长征的胜利
3.长征精神













原因:
根本:博古、李德军事“左”的错误
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
时间:1934年10月
地点:江西瑞金
军队:中央红军
时间:1935 年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纠正“左”的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过程:
血战湘江: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转折点)
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对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小结
A
中考再现
1.(德州中考)某历史学习小组正在排演《寻路·探路》的主题历史剧,其中第四幕的内容应该是( )
第一幕:合作之路断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第二幕:武装之路始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第三幕:农村之路兴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第四幕:反“剿”之路挫 1934年10月
A.红军长征,被迫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C.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
D.会宁会师,革命转危为安
2.(河南中考)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肯定了中国共产党(  )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作风
C.全面抗战的路线 D.统一战线的政策
A
中考再现
3.(齐齐哈尔中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敌人重重包围的历史事件是
(  )
A.强渡乌江
B.攻克遵义
C.渡过金沙江
D.会宁会师
C
中考再现
4.(攀枝花中考)有学者评价“长征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之所以称之为“分界线”是因为长征(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中考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