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固体、液体、气体传声的特点,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归纳介质的作用;解释“土电话”传声原理,对比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
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如音叉振动);完成“真空铃实验”推理声音传播条件;
态度责任:认识噪声污染的危害,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听力健康,养成科学用耳习惯
【课前预习】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 不能传声。
注意:
①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③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 传声效果最差。
【课中研学】
1.探索活动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思考与讨论: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1.探索活动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
(3)将两块铁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
2.探索活动: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吗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3)以上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3.思考与讨论:科幻电影中的太空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为什么?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2.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
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
3.(2024七下·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C.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4.(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5.(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课后练习】
1.(2024七下·萧山月考)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2.(2024七下·杭州期中)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演员正在进行表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演员用手按住缶面时,我们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无法再进行传播
B.当演员重新开始击打缶面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会先看到演员的动作,再听见击缶的声音,是因为光的传播比声音快
C.演员敲击缶面的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D.坐在前排的观众捂住耳朵可以使听见的缶的声音变小,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4.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B.音叉周围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该实验能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将音叉放入水中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7.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 。其他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
8.(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传播。
9.(2024八下·慈溪月考)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10.(2024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固体、液体、气体传声的特点,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归纳介质的作用;解释“土电话”传声原理,对比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
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如音叉振动);完成“真空铃实验”推理声音传播条件;
态度责任:认识噪声污染的危害,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听力健康,养成科学用耳习惯
【课前预习】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注意:
①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③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课中研学】
1.探索活动
(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答:①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②舌、心脏、肠道、关节等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思考与讨论: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
答:蝉是通过腹部的鼓膜振动来发声的。
1.探索活动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答:能。
(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
答:不能。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3)将两块铁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
答: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探索活动: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吗
(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答:声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声音逐渐增强。
(3)以上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思考与讨论:科幻电影中的太空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 为什么?
答:不合理,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属于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2.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
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
3.(2024七下·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C.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4.(2024七下·温州期末)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5.(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课后练习】
1.(2024七下·萧山月考)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B.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2.(2024七下·杭州期中)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演员正在进行表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演员用手按住缶面时,我们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无法再进行传播
B.当演员重新开始击打缶面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会先看到演员的动作,再听见击缶的声音,是因为光的传播比声音快
C.演员敲击缶面的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D.坐在前排的观众捂住耳朵可以使听见的缶的声音变小,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4.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B.音叉周围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该实验能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将音叉放入水中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7.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 。其他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
8.(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传播。
9.(2024八下·慈溪月考)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
(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10.(2024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振动 介质 真空 气体
课中研学
任务一:
1.探索活动
(2)答:①讲话时声带在振动。②舌、心脏、肠道、关节等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思考与讨论:
答:蝉是通过腹部的鼓膜振动来发声的。
任务二:
1.探索活动
(1)答:能。
(2)答:不能。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3)答: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探索活动
(1)答:声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2)答:声音逐渐增强。
(3)答: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思考与讨论
答:不合理,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属于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课堂练习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A.根据乒乓球的振动幅度较大分析;
B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D.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判断。
【解答】A.发生的音叉振幅很小,用眼睛看不到,而小球的振幅较大,因此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此实验为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即探究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AC.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一切物体都能振动发声;
D.有声音,物体就在振动。
【解答】A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是声带振动发声,故A错误,C正确;
B.一切物体都可以成为声源,故B错误;
D.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是已经产生的声音还在传播,故D错误。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源振动幅度较小时,不易观察,可以通过放置轻小物体等方式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解答】A、泡沫粒跳动,说明扬声器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大钟在振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振动;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
(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
(2)由图乙知道,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知道,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5.【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橡皮膜要大得多,可以间接说明橡皮膜在振动;
(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
【解答】(1)在实验中,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是与之接触的乒乓球振幅很大,因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
(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
课后练习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A、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空气柱变长,声音的音调变低,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在空气中,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3)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
(4)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当演员用手按住缶面时,阻碍缶面的振动,不能再发声了,故A错误;
B、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40m/s,光速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故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会先看到演员的动作后听到声音,故B正确;
C、响度与振幅有关,演员敲击缶面的力越大,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坐在前排的观众捂住耳朵,可以防止声音进入人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解答】A. 大钟不振动就不能发声,A错误;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B正确;
C.不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 大钟仍然在振动,所以带动了周围的空气仍然在振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
【解答】A. 声音是由鱼缸的振动产生的,A错误;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B正确;
C. 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鱼缸 -水-鱼,C错误;
D. 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会受到惊吓,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固体能够传播声音,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解答】A. 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A正确;
B. 音叉周围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正确;
C. 该实验能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正确;
D.将音叉放入水中是为了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
C.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D.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7.【答案】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甲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丙说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 (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甲: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则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丁; 甲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丙说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8.【答案】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空气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当要观察的对象不易观察时,可转化为其它更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解答】(1)根据转换法可知,甲图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小球可以放大音叉的振动。
(2)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9.【答案】振动;振幅;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纸片人继续跳动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利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小人跳动更高,说明振动越剧烈,也就是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机抽出的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越少,声音会越来越小,但是喇叭持续振动,小人会一直跳动。
10.【答案】物体振动;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在分析时,应该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则钢尺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与振幅有关,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