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八上《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学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八上《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学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7 17:49:5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知道声波的概念;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特点;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探究实践:构建听觉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设计实验探究鼓膜的保护机制;分析临床听力损伤案例;
态度责任:培养保护听力的健康意识;认识助听技术对听力障碍者的重要意义;树立关爱残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
一、声波
1.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声波的应用:科学家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大小。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 。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
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
3.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容易听到。
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耳的结构 各部分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鼓室 与咽相通,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内耳 半规管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2. 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 ,形成听觉。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人们听得清楚一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这种状况称为失聪。
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 和 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课中研学】
1.探索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3)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
2.思考与讨论
(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
1.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
2.思考与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八下·宁波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关于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D.声波不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
3.(2024七下·东阳期末)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
4.(2024七下·柯桥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
(3)真空中声速是   。
5.(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课后练习】
1.(2025八下·宁波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2.(2024七下·拱墅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2024七下·温州期中)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4.(2024七下·嘉兴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根据右图中耳的结构图,听觉的形成与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有关。下列能正确表示听觉形成的是(  )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③→④→⑤→②→⑥
C.①→④→⑤→③→②→⑥ D.①→②→④→⑤→③→⑥
5.(2024七下·定海期中)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6.(2024七下·义乌期中) 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出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
7.(2024七下·新昌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
8.(2024七下·拱墅月考)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填结构名称)
(2)具有传导并放大振动功能的是   。(填序号)
(3)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中,听觉在   形成。
9.(2024七下·临平月考)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介质及温度 空气(0℃) 空气(15℃) 水(15℃) 铜(15℃) 铝(15℃) 钢(5℃)
声速(米/秒) 331 340 1500 3750 5000 5200
(1)写出一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的规律。
(2)气温为 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经过0.17秒在另一端传感器接收到声音信号。制造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表中的哪种材料
1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介质中声速v的单位是米/秒)
空气(0℃) 331 冰 316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空气(25℃) 346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一根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知道声波的概念;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特点;了解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法建立声波模型,认识声音是疏密相间的波传播;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探究实践:构建听觉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设计实验探究鼓膜的保护机制;分析临床听力损伤案例;
态度责任:培养保护听力的健康意识;认识助听技术对听力障碍者的重要意义;树立关爱残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
一、声波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波的应用:科学家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大小。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
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
3.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容易听到。
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耳的结构 各部分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鼓室 与咽相通,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内耳 半规管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前庭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产生信息
2. 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人们听得清楚一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这种状况称为失聪。
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课中研学】
1.探索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答:软木塞在原地上下浮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答:烛焰左右晃动。
(3)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
答:
2.思考与讨论
(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
答:2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
1.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
答: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
2.思考与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答: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2025八下·宁波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关于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D.声波不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
3.(2024七下·东阳期末)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
4.(2024七下·柯桥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
(3)真空中声速是   。
5.(2024七下·越城期末)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课后练习】
1.(2025八下·宁波期中)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2.(2024七下·拱墅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2024七下·温州期中)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4.(2024七下·嘉兴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根据右图中耳的结构图,听觉的形成与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有关。下列能正确表示听觉形成的是(  )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③→④→⑤→②→⑥
C.①→④→⑤→③→②→⑥ D.①→②→④→⑤→③→⑥
5.(2024七下·定海期中)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6.(2024七下·义乌期中) 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出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
7.(2024七下·新昌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
8.(2024七下·拱墅月考)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   。(填结构名称)
(2)具有传导并放大振动功能的是   。(填序号)
(3)听觉感受器位于   (填序号)中,听觉在   形成。
9.(2024七下·临平月考)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介质及温度 空气(0℃) 空气(15℃) 水(15℃) 铜(15℃) 铝(15℃) 钢(5℃)
声速(米/秒) 331 340 1500 3750 5000 5200
(1)写出一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关的规律。
(2)气温为 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经过0.17秒在另一端传感器接收到声音信号。制造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表中的哪种材料
1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介质中声速v的单位是米/秒)
空气(0℃) 331 冰 316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空气(25℃) 346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一根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声波 340米/秒 最快
大脑听觉中枢 半规管 前庭
课中研学
任务一:
1.探索活动
(1)答:软木塞在原地上下浮动。
(2)答:烛焰左右晃动。
(3)答:
2.思考与讨论
(1)答: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答:2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
任务二:
1.思考与讨论
答: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
2.思考与讨论
(1)答: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2)答: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
课堂练习
1.【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波的产生和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固体、液体也能产生声波,故A正确;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B正确;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故C正确;
D.声能在水中传播,故声波能被用于探测海水深度,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的时间逐渐变短,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乒乓球每次与台面碰撞的最大形变程度变小,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 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 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 ,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 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 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声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则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介质的温度;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或: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物质中速度不同;);27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表中信息可知,变量为介质和温度,可知声速与温度以及介质种类有关。
(2)听到回声,声音经过的距离是他们距山崖距离的2倍。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从小明这里到远处山崖的时间为,根据可得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5.【答案】0;不变;变大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2)根据描述比较甲乙到铜铃的距离差,根据分析时间差,也就是液晶屏的示数;
(3)根据描述,利用分析声音的速度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可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二者的时间差为0,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
(2)根据题意可知,无论铜铃怎样移动,声音传到甲和乙的距离差相等,那么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
(3)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说明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差也会减少,而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根据可知,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
课后练习
1.【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人耳朵的结构判断;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C.根据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判断;
D.根据乘坐飞机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D.【解答】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鼓膜内没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乘坐飞机时,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
【解答】 类根据人耳利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制造出“入耳式耳机”和“骨传导耳机”,“入耳式耳机”佩戴的部位为耳的外耳道的入口处。“骨传导耳机”佩戴部位为耳朵外部。
AD.骨传导耳机,它是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不需要引起骨膜振动,因此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可知,该耳机主要利用了固体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固体传声比空气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振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耳朵的结构,结合人体形成听觉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客舟,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即正确顺序为:①→④→⑤→③→②→⑥,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6.【答案】34m/s(或122.4km/h)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得。
7.【答案】大;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比较夏天和冬天声速大小,再根据比较传播时间长短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2)夏天温度比冬天高,则声音传播的速度快,根据可知,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短。
8.【答案】(1)耳廓
(2)⑧
(3)⑤;大脑皮层中的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半规管、④是前庭、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鼓室、⑧是听小骨、⑨是鼓膜。
(1)根据耳廓的功能解答;
(2)根据听小骨的功能解答;
(3)听觉信息经过耳蜗转化为神经冲动后,会沿着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解释,从而形成听觉感知。
【解答】(1)因为耳廓的形状和方向有助于捕捉和聚焦声波,使其更有效地进入外耳道和中耳,所以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耳廓。
(2)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随后通过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传递到内耳,听骨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传导和放大振动的作用,因此具有传导并放大振动功能的是⑧听小骨,
(3)听觉感受器位于⑤鼓室中,即内耳中的耳蜗部分,能够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1)具有收集声波功能的是耳廓。这是因为耳廓的形状和方向有助于捕捉和聚焦声波,使其更有效地进入外耳道和中耳。
(2)具有传导并放大振动功能的是⑧听小骨,当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随后通过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传递到内耳,听骨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传导和放大振动的作用。
(3)听觉感受器位于⑤中,即内耳中的耳蜗部分,能够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信息经过耳蜗转化为神经冲动后,会沿着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解释,从而形成听觉感知。
9.【答案】(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解: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为:
v===5000m/s
查表得,该金属管的材料可能是铝。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比较空气、水和铜三组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以及介质种类有关;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速度与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10.【答案】(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物体在一秒钟之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听到20~20000Hz的声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间的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例外如:软木 500m/s,小于煤油(25℃)、蒸馏水(25℃)等),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解答】(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解:米,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铜。
故答案为:(1)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该金属是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