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政府对_________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严
重,导致沦为_____的自耕农深受地主地租和高利贷剥削,生
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_________赋税
沉重。
(3)_________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兼并土地佃农中小农户连年战事【合作探究】
1.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提示:(1)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2)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集中军权:
①杯酒释兵权。
②设立不同的机构_________,互相牵制。
③经常换防___________。
(2)集中行政权:
①设立几位宰相和_________。
②_____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管辖军队驻屯的军队参知政事三司2.强化皇权的负面影响:
(1)过度集中军权,削弱军队战斗力,形成_____局面。签订屈
辱的澶渊之盟,换来暂时的苟安。
(2)导致冗官、冗兵和冗费,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
“_____”局面。
①冗官局面的形成,降低了_________,增加了政府_______
___。
②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导致冗兵、冗费出现。积弱积贫政府效率财政负担【合作探究】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提示:(1)利: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核心措施:针对_______________。
3.具体措施:
(1)改革_____三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淘汰老
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2)严格“_____”制度。
(3)改革_____制。
(4)慎选_________。
(5)减轻徭役。
(6)重视_____。腐败的官僚制度文官恩荫贡举地方官吏农桑4.新政结果:范仲淹被迫离职,庆历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夭折。
5.积极影响: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合作探究】
3.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阶级矛盾尖锐,积贫积弱现象严重。
(2)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3)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4)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5)农民没有获得明显好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一、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原因:
(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2)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员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 3.积弱原因:
(1)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2)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名师指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皇帝从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政和司法大权收归中央。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2.分割地方权,高度集权于中央:
这有利于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但也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财政负担。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的分裂势力和农民的反抗,但导致了边境空虚,是受辽、西夏侵扰的重要原因。
【名师指津】对中央集权的理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防止地方的分裂和农民起义的发生。但过度的中央集权会导致机构臃肿,边疆防备空虚,不利于国防安全。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012·吉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00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材料四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需要密切结合材料。在回答第(1)题时,由材料引文的出处,可知材料一、二、三都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所以材料二中表述的“盗贼”是统治者对人民起义的一
种蔑称。出现很多盗贼的原因,从材料一“占田无限”可知这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关键信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可知,北宋政府的措施是“募兵”。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募兵政策没有从导致“盗贼”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土地兼并方面入手,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3)题可根据关键信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得出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
(3)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