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 B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源包括( )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痼疾 ③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中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④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解析】 ①不难理解,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从而使封建政府财政困难,并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A正确。
【答案】 A
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 “鬻技巧”“绣画”等不仅不能说明宋朝统治者注重兵员的素质,反而说明宋朝兵员不务正业,军纪败坏。
【答案】 A
4.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实行“恩荫”制度
【解析】 由于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导致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沦为佃农,农民生活困苦,致使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C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解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此分析A项正确。
【答案】 A
6.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②的叙述不符合当时北宋的史实,北宋中期有大量军队。
【答案】 B
7.《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 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C。
【答案】 C
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解析】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A、C、D三项都属于具体措施,B项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使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银两和布帛。
(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
(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
(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
【答案】
(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覃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