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5: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
自主探究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2.阶级矛盾激化
(1)原因
①宋太祖对___________采取放任态度,北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占有。
②地主占据大量土地,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造成北宋政府___________。为了解决___________,政府不断___________,中小农户的___________。
③连年___________和频繁的___________,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答案:(1)①兼并土地 ②财政困难 财政困难 增加赋税 赋税沉重 ③战事 自然灾害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措施
内容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积弱表现
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___________,统兵的没有___________,使之互相牵制,军权完全集中在___________手中;实行___________法
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军队的___________,降低了政府的_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政府的___________负担
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由于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加上军队素质低下,又缺乏___________,结果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形成积弱的局面
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取消___________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
集中财政权
财政权改归___________,直接对皇帝负责
答案:内容:统兵权 调兵权 皇帝 更戍 宰相 三司
消极影响:战斗力 工作效率 财政
积弱表现:训练 败多胜少
2.积贫局面的出现
(1)北宋积贫局面的出现主要与哪些现象有关(

①冗官 ②冗兵 ③冗费 ④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影响:北宋统治者把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___________进一步激化。
答案:(1)A
(2)社会矛盾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积贫积弱的局面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___________激化。
答案:社会矛盾
2.目的:为挽救统治。
3.中心措施:___________。
答案:整顿吏治
4.措施
下列内容属于庆历新政措施的有(

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②严格“恩荫”制 ③改革贡举制 ④慎选地方官 ⑤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⑥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答案:B
5.结果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宋仁宗对改革者怀疑、废止新法
C.改革过于激进,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答案:D
能力提升
想一想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案: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原因: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
想一想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核心和特点各是什么?
答案: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想一想
从教材的“杯酒释兵权”图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方面避免了五代十国更替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宋太祖手段的高明。
想一想
朱熹曾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基本正确。
想一想
朝廷根据范仲淹的建议,选派官员到各地考察官吏。范仲淹坚决罢免一些庸碌无能的官员,并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百姓哭!”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为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及他具有清正、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抱负。
想一想
从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典例导析
【典例】
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点拨:主要结合北宋初期的改革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进行分析,得出改革的教训。
答案:B
思维启示:
为今天政府进行的精简机构提供了启示。
思维发散
【发散点1】
“三冗”现象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关系。
答案: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发散点2】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怀疑,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相关链接
1.澶渊之盟?
宋太宗在位时,曾发动过几次对辽的战争,但均归于失败,于是朝廷上下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此后,宋朝政府采取了消极的防御政策,仅在北部边境部署不到两万人的兵力屯田防守。但这种消极的防守并不能有效地抵御辽国骑兵不断地南下骚扰和袭击,反而使辽人觉得北宋软弱可欺,并最终导致灾难的后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20万人马南下侵宋。辽军来势凶猛,长驱直抵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宋廷上下一片惊慌。有人主张宋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有人则主张到四川避难,只有宰相寇准等力排众意,顺应民心,主张坚决抵抗,并坚持要宋真宗率军亲征,以鼓舞士气,打退辽军。宋真宗虽心有余悸,但在这紧要关头,也不敢违背民意,只好听从寇准的建议,亲上前线。当宋几十万军士听说皇帝亲自指挥,黄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士气大震,连连击退辽军。辽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战场上又处于不利局面,于是向宋廷提出求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军在如此有利的局势下,不仅不乘胜追击,收复被辽人占领的北方失地,反而答应了与辽人和谈的请求,签订了被后人视为耻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是:第一,宋辽维持旧有边界,约为兄弟之国,辽朝皇帝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朝皇帝为弟;第二,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第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疆界,不相互侵扰,越界逃亡之人相互遣返。
2.宋代的中央官制?
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由二人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做宰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做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
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
三司使——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全国统一后,宋太宗甚至曾亲自裁处。?
审刑院——宋太祖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宋太宗时,又在禁中设置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大理寺断复,再报审刑院详议成文,上奏皇帝。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于皇帝。?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如尚书、侍郎等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如枢密使、三司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