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八)木炭还原氧化铜
一、选择题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需要的陶瓷仪器是( )
A.研钵 B.蒸发皿
C.点滴板 D.表面皿
2.如图所示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将氧化铜还原为铜,木炭发生了还原反应
D.反应结束后立即把a中的物质倒出来观察现象
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集中火焰,提高火焰温度
B.将木炭和氧化铜均匀混合可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C+2CuO2Cu+CO2
D.本实验装置为“微型”装置,可以节约试剂
4.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管口略朝下,便于气体导出
B.装置中氧化铜发生反应:
C.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D.氧化铜与碳没有接触,因此CuO不变色
5.对于化学反应,我们不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还要考虑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A中,除C、CuO外,还可能有氧气参与反应
B.除木炭可以还原氧化铜外,经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C.要排除环境对该反应的影响,还可以采取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气等保护气体)等措施
D.进入试管B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可能有氧气或空气、氮气、一氧化碳
6.按下列图1所示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开始变黑
B.M→P的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C.N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
D.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二、实验探究题
7.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前需将木炭研细然后与氧化铜混合均匀,研细木炭需用到的仪器是研钵,将木炭研细的目的是 。
(2)①号试管处现象是 。
(3)加网罩的目的是 。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6)刚加热时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气泡产生,但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产生气泡的微观原因是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是 。
8.还原剂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某小组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开展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初步认识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如图甲,该实验的现象为 。
(2)图甲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 。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任务二】深入研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小组同学根据木炭燃烧可能生成CO2也可能生成CO,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也有多种可能。利用图乙装置开展研究。
步骤:打开,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步骤:关闭,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
步骤:熄灭酒精喷灯和酒精灯,打开,再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若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处的气体被点燃,则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为 。
(5)实验开始前、后通入氮气的原因是 。
(6)【方聚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取一定量碳粉和8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并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玻璃管固体) m1 m2
(广口瓶混合液) m3 m4
若生成的气体为CO2,则理论上(m4-m3) (m1-m2)(填“”、“”或“”)。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列图仪器对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氧元素通常显-2价,铜元素有+1、+2价,都能组成氧化物;②ppm表示浓度单位。
(1)酒精喷灯的作用 。
(2)木炭还原氧化铜过程中,硬质短试管中可观察的现象是 ;生成的红色固体可能是铜,也可能是一种铜的氧化物 (写化学式) 。
(3)实验前用氦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目的是为了防止 ,对二氧化碳的检验造成干扰。
(4)平底三颈烧瓶上的气球的作用是 。
(5)实验中测得的气体浓度与反应物质量比之间的关系图如下。
由图可知,氧化铜与木炭的质量比越 (填“大”或者“小”) ,产生的一氧化碳越多。解释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 。
10.某小组对教材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一: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 ;请写出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二:为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有哪些,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1:CO2;猜想2:CO;猜想3:CO2和CO;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不断向装置内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观察到B处石灰水变浑浊,则有 生成,B2处观察到 现象,则有CO生成。
(3)实验三:数字传感器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产物
实验小组将C和CuO粉末按照不同的质量比置于充满氦气的密闭容器内反应,并用CO2和CO传感器测得各气体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中CuO与C的最佳质量比为 。
②根据理论计算,CuO与C反应既有CO2生成,也有CO生成,则参加反应的CuO与C的质量比n的范围是 。
答案详解
1.A
2.A
【解析】A:网罩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利于高温反应进行。B:氧化铜为黑色粉末,反应生成红色铜,应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而非“红棕色变黑”。C:木炭作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而非还原反应。D:反应结束后需冷却至室温再倒出物质,防止高温铜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3.C
【解析】A: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正确。B:均匀混合反应物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正确。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条件是“高温”,而非“通电”,化学方程式条件错误。D:微型装置使用少量试剂,可节约药品,正确。
4.C
【解析】A:试管口略朝下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而非“便于气体导出”。
B:加热炭粉时,炭粉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CO ,CO 再与炭粉在高温下生成CO,CO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为“加热”,而非“高温”,方程式条件错误。C:气球可收集未反应的CO,防止污染空气,正确。D:炭粉与氧化铜虽未直接接触,但生成的CO可还原氧化铜,故CuO会由黑变红。
5.B
【解析】A.试管A中,除C、CuO外,还可能有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除木炭可以还原氧化铜外,经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选项说法符合题意。C.要排除环境对该反应的影响,还可以采取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气等保护气体)等措施,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进入试管B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可能有氧气或空气、氮气、一氧化碳,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6.B
【解析】A:M点开始加热,氧化铜(黑色)被还原为铜(红色),应观察到黑色固体开始变红,而非“红色变黑”。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CO 的质量,正确。C:N点对应固体可能含未反应的氧化铜、生成的铜及木炭(若木炭过量),可能有三种物质。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
7.(1)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木炭与氧化铜充分反应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C+2CuO2Cu+CO2↑
(5)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6)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来的是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8.(1)左边试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右边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聚拢火焰提高温度
(3)C+2CuO2Cu+CO2↑
(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5)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开始前防止空气中的物质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后把生成的气体全部排出
(6)=
【解析】(1)如图甲,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实验的现象为左边试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右边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图甲中酒精灯上网罩的作用是聚拢火焰提高温度;
(3)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4)若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D 处的气体被点燃,说明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则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5) 实验开始前、后通入氮气的原因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物质影响实验结果、把生成的气体全部排出;
(6)若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m4 m3) 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m1 m2) 也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理论上 (m4 m3) = (m1 m2) 。
9.(1)加热,提供高温
(2)黑色固体变成红色;Cu2O
(3)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与木炭反应
(4)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5)小;C和CuO反应产生的主要气体产物是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物中CuO与木炭的质量比逐渐减小,另一种气体产物一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多,产生CO的可能原因是碳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
【解析】(1)木炭还原氧化铜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反应,所以酒精喷灯的作用是加热,提供高温。(2)硬质短试管中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硬质短试管中可观察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碳的氧化物是气体,红色固体只能是铜的氧化物,氧化铜是黑色固体,该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3)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前,用氦气对装置进行排空气处理,避免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与木炭反应,对二氧化碳的含量测定造成影响。(4)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所以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5)结合图可知,C和CuO反应的主要气体产物是二氧化碳,但随着反应物中CuO与木炭的质量比逐渐减小,另一种气体产物一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多,结合提供的资料和图中数据的变化情况,产生CO的可能原因是碳和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
10.(1)集中火焰,提高温度;CO+CuOCu+CO2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干扰;二氧化碳或CO2;粉末由黑色变红色
(3);
【解析】(1)碳与二氧化碳的条件是高温,酒精灯火焰温度500度左右,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故填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填CO+CuOCu+CO2。
(2)木炭除了会还原氧化铜外还有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通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干扰,故填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干扰;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由二氧化碳生成,故填二氧化碳;
结论是有CO生成,所以现象是描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粉末由黑色变红色,故③填粉末由黑色变红色。
(3)从环保角度考虑,要少产生一氧化碳,故填40:3;
采用极值转换法,全部生成二氧化碳或全部生成一氧化碳
2CuO+C2Cu+CO2↑
160 12
CuO+CCu+CO↑
80 12
故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木炭还原氧化铜
实验深度突破
一、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C+2CuO2Cu+CO2↑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单质C与化合物CuO反应生成新单质Cu和化合物CO2)。
本质:木炭(C)作为还原剂,夺取CuO中的氧,使CuO被还原为单质Cu;同时C被氧化为CO2。
二、实验步骤
1.实验前准备
药品:木炭粉(黑色)、氧化铜粉末(黑色)、澄清石灰水。
仪器: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酒精灯(可加网罩提高温度)、铁架台、烧杯。
连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
2.具体操作
(1)混合药品:按质量比1:10(木炭粉稍过量,防止生成Cu2O)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在研钵中混合均匀,装入试管底部。
(2)固定试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导管伸入试管约0.5cm(便于气体导出)。
(3)加热:先用酒精灯预热试管,再集中加热药品部位。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至高温条件。
(4)检验气体: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若变浑浊,证明生成CO2)。
停止加热:反应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石灰水(防止倒吸),再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再拆卸装置。
三、实验现象
固体颜色变化:试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说明有单质Cu生成):
C+2CuO2Cu+CO2↑
气体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气体生成):
CO2+Ca(OH)2=CaCO3↓+H2O。
四、实验结论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证明木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五、实验注意事项
1、药品比例:木炭粉需稍过量,避免生成氧化亚铜(Cu2O,红色固体)。
2、试管倾斜: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回流导致试管炸裂。
3、防倒吸:实验结束时,需先移导管再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进入热试管引发炸裂。
4、加热时长:需持续加热至固体颜色明显变化,确保反应充分进行。
5、安全操作:高温操作时需戴防护手套,避免烫伤。
六、实验改进装置
1.改进目的
提高反应速率,增强实验现象的直观性,简化操作或提高安全性。
2.改进方法
改用酒精喷灯:替代酒精灯,直接提供高温,缩短反应时间。
使用双层试管:外管装木炭粉,内管装氧化铜,通过加热外管使C转化为CO,CO再还原CuO(避免固体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尾气处理:若木炭过量,可能生成CO(有毒),可在导管末端加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
七、实验拓展
还原剂拓展:
除木炭外,氢气(H2)、一氧化碳(CO)也可还原氧化铜,对比三者的异同(如反应条件、产物、安全性等)。
金属冶炼应用:
工业上用焦炭还原铁矿石(如Fe2O3)冶炼铁,反应原理类似:
3CO+Fe2O32Fe+3CO2。
八、误差分析
1、现象不明显:可能因药品混合不均、温度不足或木炭粉量不足导致。
2、石灰水未变浑浊:检查装置气密性,或反应初期排出的空气未含CO2,需等待片刻再观察。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实验之一,在中考里频繁出现,与碳的化学性质、金属冶炼、实验基本操作紧密相连,常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察,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作为典型的化学实验,为考查学生这些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其在中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二、考查形式
1.实验原理与方程式书写:要求学生准确书写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即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自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2.实验现象描述:学生需精准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包括固体颜色的变化(黑色氧化铜逐渐变为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实验装置与操作细节:考查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如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方式(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实验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及原因,例如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石灰水倒吸。
4.实验误差分析与改进: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如反应物的纯度、反应是否充分等;根据实验目的和现有装置的不足,提出合理的实验改进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实验探究与拓展: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为背景,提出探究问题,如探究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可能有铜、氧化铜、木炭等)、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温度等),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在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相关内容所占分值和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在满分100分的试卷中,这部分内容分值大概在3-8分,约占总分的3%-8%。在题型分布上,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都有可能涉及,其中实验探究题的分值相对较高,通常在4-6分左右。
四、中考预测
1.与实际应用结合更紧密:未来中考可能会将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与工业上金属的冶炼、材料的制备等实际生产应用相结合,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给出工业冶炼金属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如何优化生产工艺等。
2.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考查: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环节。可能会增加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独特的实验方案和见解。
3.跨学科融合趋势增强:随着学科融合的发展,中考可能会将化学知识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相融合,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物理知识)分析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能量变化,或者探讨该实验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生物知识)。
五、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原理、现象、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通过背诵、默写、做基础练习题等方式加深记忆。
2.重视实验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应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如果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也可以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模拟实验等方式,增强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探究训练:多做一些实验探究题,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探究目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和实验方案。
4.构建知识网络:将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与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在考试中灵活运用知识。例如,对比碳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