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一、选择题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集气瓶中的水可以换成细沙
B.红磷的量不足可能导致所测氧气含量偏低
C.将红磷换成铁丝也能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D.最终瓶内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2.已知白磷和红磷一样都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且白磷比红磷更易点燃。如图是一种改进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 mL刻度线处
3.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氧气的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为:集气瓶里先装 a 体积的水,在酒精灯灯焰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装置如图密封。用力把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开始时瓶中少量水被压到烧杯中,稍后,烧杯内水又被压入瓶中,燃烧停止后,稍振荡,完全冷却后,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b)和整个集气瓶体积(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集气瓶中预先放的a 体积水仅有液封导管,防止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的作用
B.该实验测得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b-a):(c-a)
C.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D.燃烧匙中的白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4.蜡烛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利用数字传感器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可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最终装置内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是84.51%
D.足量蜡烛燃烧,完全消耗瓶内氧气
5.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铜粉换成硫粉也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将装置 1 改为装置 2,可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数据更加准确
C.装置 2 实验中要反复推拉注射器,否则注射器内剩余气体体积会偏小
D.正确操作情况下,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该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
6.小雨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加热铜丝约20s左右白磷开始燃烧
B.反应时,集气瓶内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
C.该实验中白磷未将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
D.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7.下图是测定空气组成实验的新设计,测定操作过程为:往有机玻璃管右侧装入足量的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并迅速向管的左侧注入一滴水,测出 AO 的长度为L1(图 1)。然后轻轻抖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右侧,待水滴停止移动后,测得 AB 的长度为L2(图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将脱氧剂粉末平铺在有机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
C.用该方法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L1- L2)/L1×100%
D.用该方法测得的实验结果的精度与有机玻璃管的粗细有关
二、实验探究题
8.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了实验装置内的压强。
(1)I.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图2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燃烧过程中瓶内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分别与时间的关系图。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现象:
⑤待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
⑥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曲线Y表示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3)图2中反应开始时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原因是 。
(4)上述步骤中,导致图2中压强曲线DE段气压变化的是步骤 (填序号)。
(5)Ⅱ.食品脱氧剂(以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甲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表是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
实验所需的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19.7 19.7 19.7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至少经过 min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
(6)据表中数据推算,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7)乙组同学的实验用时45min,结果发现广口瓶中收集到的水约为甲组同学的 ,乙组同学造成实验失误的原因可能是 。
(8)与红磷燃烧法相比,用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 。
9.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装置图(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9mL
(3)为确保密闭容器中的氧气完全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点)。
(4)若实验完毕后没有回归室温就读取注射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会导致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影响”)。
(5)从“测定空气成分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分析,进行该实验时,选择药品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6)进行实验时,若硬质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30mL,反应前注射器中预留空气体积为5mL(其它操作均无错误),请你思考该实验能否成功,原因是 。
(7)如下图是兴趣小组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压强变化曲线。已知燃烧匙内为足量红磷。
分析图2,CD段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 。分析图2,DE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
10.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①白磷的燃烧最低温度为40℃;②带刻度玻璃管读数从上往下增大。
(1)I.实验步骤
检查图1装置的气密性:往管B中加适量水,塞紧管A上端的橡胶塞,调整管B的高度,使管B内液面高于另一侧液面,过一段时间,当观察到现象: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如图2所示,将稍过量的白磷放入燃烧匙,塞紧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B内液面读数V0。
用激光笔点燃白磷,可观察到管A内现象: ,若白磷燃烧的产物与红磷相同,则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待冷却至室温,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B内液面读数V1(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打开管A上端橡胶塞,将管A位置下移,管B上移,至管A中充满水,立即再塞紧上端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B内液面读数V2。
(3)Ⅱ.实验评价
与教材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比较,本实验的优点是 。(写一条)。
(4)若测定氧气的含量小于理论值,则可能的原因是 。
(5)Ⅲ.数据记录与处理
某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数据计算并填写表中空格。
V0/mL V1/mL V2/mL 管A中氧气所占的体积(mL) 管A中空气的体积(mL) 空气中氧气含量(用数值列式即可)
1.87 8.02 31.60 ① ② ③
重复3次实验,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平均值。
答案详解
1.B
【解析】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需要用水降温和防止污染,故不能用细沙代替,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红磷的量不足,氧气不能消耗完全,可能导致所测氧气含量偏低,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不能将红磷换成铁丝,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空气中除了氧气外,还含有氮气、稀有气体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D
【解析】A、实验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造成实验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所以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故C不符合题意;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进入试管的水的体积大约是130mL×=26mL,所以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24mL刻度线处,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C
【解析】A、集气瓶中预先放的a体积水有液封导管、防止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和反应后能使装置的温度迅速降低的作用,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中,流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等于原瓶内氧气的体积,所以氧气体积为:(b-a),因此测得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为(b-a):(c-a),不符合题意;C、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膨胀,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先下降,降温后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符合题意;D、燃烧匙中的白磷不可以换成细铁丝,因为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A
【解析】A、当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94%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49%时,蜡烛熄灭,且蜡烛燃烧会生成气体,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熄灭后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所以最终装置内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低于84.51%,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 49%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B
【解析】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无法形成压强差,不能替换铜粉。B:装置2通过注射器推拉使空气与铜粉接触更充分,测量更准确。C:反复推拉注射器是为了使氧气完全反应,若未操作,剩余气体体积偏大(氧气未耗尽)。D: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应为装置内(玻璃管+注射器)空气总体积的1/5,而非仅玻璃管内。
6.D
【解析】A、由图乙可知,20s左右氧气的体积分数开始减小,则说明20s左右白磷开始燃烧,不符合题意;B、反应时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C、图乙中当氧气体积分数降至8.6%时不再变化,说明白磷未将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不符合题意;D、因白磷燃烧未将氧气完全消耗,所以进入的水的体积不等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C
【解析】A、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铁生锈是铁和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锈蚀消耗氧气,反应结束后,玻璃管中减少的气体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据此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则该实验是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A不符合题意;B、将脱氧剂粉末平铺在有机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脱氧剂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则将脱氧剂粉末平铺在有机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题意,反应结束后,玻璃管中减少的氧气体积是图2中AB段,测得 AB 的长度为 L2,则该方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故C符合题意;D、玻璃管粗一点,脱氧剂与氧气的接触面更大,玻璃管中的氧气消耗越完全,测定结果越准确,因此用该方法测得的实验结果的精度与有机玻璃管的粗细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1)
(2)氧气浓度
(3)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瓶中压强瞬间变大
(4)⑥
(5)30
(6)20.2%
(7)装置漏气或脱氧剂量不足或脱氧剂失效等
(8)装置始终密闭,减少了误差,使测定结果更准确;操作简便;环保等合理即可
【解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红磷燃烧实验分析,随着红磷燃烧氧气浓度逐渐减少,所以曲线Y表示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3)图2中反应开始时瓶中压强瞬间变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瓶中压强瞬间变大。
(4)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温度升高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迅速增大,随着反应结束温度下降以及氧气的消耗,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的水进入瓶中压强增大,所以导致图2中压强曲线DE段气压迅速增大变化的是步骤打开弹簧夹,即⑥。
(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30min后,量筒中水的体积不变,所以至少经过30min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
(6)据表中数据推算,广口瓶中氧气体积=50mL-19.7mL=30.3mL,故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30.3mL÷150mL×100%=20.2%。
(7)乙组同学的实验用时45min,结果发现广口瓶中收集到的水约为甲组同学的,乙组同学造成实验失误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脱氧剂量不足或脱氧剂失效等。
(8)与红磷燃烧法相比,用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装置始终密闭,减少了误差,使测定结果更准确;操作简便;无污染更环保等。
9.(1)红色的铜粉变黑;铜+氧气氧化铜
(2)15%
(3)铜粉足量,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
(4)偏小
(5)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6)不能成功。因为无法通过针筒的读数,确定消耗的氧气体积
(7)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温度回归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0.(1)液面差没有变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管A内液面先下降后上升;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污染小(或精确度高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4)装置漏气(合理答案即可)
(5)6.152;9.73; ×100%
【解析】(1)往图1装置管B中加适量的水,塞紧管A上端的橡皮塞,调整带刻度玻璃管的高度,使管B内液面高于另一侧液面,过一段时间,当观察到液面差没有变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用激光笔点燃白磷,白磷的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所以管A中的液面下降;耗尽氧气后,白磷熄灭,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装置的压强减小,所以管A内的液面又上升;白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3)与教材实验(如图所示)比较,本实验始终是在气密容器内进行的,污染小;再者细玻璃管的刻度精密,使测定结果精确度高; (4)白磷量不足、装置漏气等会导致装置中的氧气未完全消耗,导致测出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理论值;(5)如图2所示,将稍过量的白磷放入燃烧匙,塞紧橡胶塞,调整管A与带管B内液面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刻度玻璃管内视数V0;用激光笔点燃白磷,白磷燃烧熄灭冷却至室温,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管A内视数V1(如图3所示),液面变化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为V1-V0=8.02mL-1.87mL=6.15mL;如图4所示,打开管A上端橡胶塞,将管A位置下移,管B上移,至管A中充满水,立即再塞紧上端橡胶塞,调整管A与管B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线,读取带管B内视数V2,液面变化的气体即为空气的体积,为V2-V0=31.60mL-1.87mL=29.73mL;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10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深度突破
一、实验基础认知
1.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验证空气是混合物。
2. 核心思想:利用化学反应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通过液体倒流的体积间接测定氧气体积。
二、经典实验装置与原理
1. 装置组成(以红磷燃烧法为例)
仪器 作用
集气瓶 盛放空气,底部预先装少量水(吸收白烟、降温)
燃烧匙 盛放红磷,连接橡胶塞。
橡胶塞 密封集气瓶,插入燃烧匙和导管,防止空气泄漏
导管+止水夹 导管连接集气瓶和烧杯,止水夹实验前关闭,防止水或空气进入。
烧杯 盛放水,通过水的体积变化测定氧气体积。
2. 化学反应原理:4P+5O22P2O5
关键性质:
(1)红磷只与氧气反应,不与氮气等其他气体反应;
(2)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
三、实验操作步骤与关键点
1.实验前准备
检查装置气密性:
方法: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目的:防止装置漏气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标记: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5等份(或通过注水法标记刻度),便于观察水倒流的体积。
2.实验操作流程
(1)点燃红磷:用坩埚钳夹取红磷放入燃烧匙,在酒精灯上迅速点燃(动作缓慢会导致瓶内空气受热逸出,结果偏大)。
(2)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胶塞:立即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底部,快速塞紧橡胶塞(防止瓶内空气因受热膨胀而逸出)。
(3)观察燃烧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放出热量。
注意:白烟有毒,实验应在通风处进行或使用改进装置(如水下点燃白磷)。
3、冷却至室温:待集气瓶完全冷却后(未冷却时瓶内气压较高,水进入量偏少,结果偏小),打开止水夹。
4、观察水倒流现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最终液面上升至约1/5容积处。
四、实验现象与结论
1. 实验现象
燃烧时: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体积约占原空气体积的 1/5;
2. 实验结论
(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3)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约占4/5,表现出无色无味、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五、误差分析
1. 结果偏小(水的体积<1/5)
原因 原理分析
红磷量不足 未完全消耗氧气,导致剩余氧气较多,气压减小不足。
装置气密性不良 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集气瓶,弥补了部分气压差,水进入量减少。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瓶内气体仍处于膨胀状态,气压偏高,水进入量偏少。
导管内未预先注满水 打开止水夹后,部分水先填充导管,导致进入集气瓶的水偏少。
2. 结果偏大(水的体积>1/5)
原因 原理分析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 瓶内空气因受热大量逸出,冷却后气压差增大,水进入量偏多。
止水夹(或弹簧夹)未夹紧 红磷燃烧时放热,瓶内气体膨胀,气体从导管逸出,导致瓶内气体减少量大于实际消耗的氧气量。
六、药品选择与替代方案
1. 理想药品的条件
(1)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
(2)生成物为固体(若生成气体,需用溶液吸收,如NaOH溶液吸收CO2或SO2)。
2. 常见实验药品比较
药品 能否使用 原因
红磷 能 符合理想药品条件,反应彻底,生成物为固体。
白磷 能 (需改进) 着火点低(40℃),可水下点燃,更易操作,但有毒,需注意防护。
硫或碳 不能 (需改进) 燃烧生成气体(SO2或CO2),若瓶内预先盛放NaOH溶液吸收气体,则可用。
镁条 不能 不仅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结果偏大。
铁丝 不能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
3. 改进装置示例
加热铜粉法:
原理:2Cu+O22CuO
装置:硬质玻璃管+注射器(如图)。
优点:无白烟污染,通过注射器刻度直接读取氧气体积,误差更小。
七、实验拓展与注意事项
1. 常见问题解答
集气瓶底的水有何作用?
(1)吸收P2O5白烟,防止污染;
(2)降低温度,加速冷却;
2. 安全与环保注意事项
(1)红磷需过量,确保氧气完全消耗;
(2)操作中避免烫伤(燃烧匙高温);
(3)白磷实验需在通风处或水下进行,防止吸入有毒白烟。
八、中考高频考点归纳
1、原理理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确保氧气完全反应)
2、能否用镁条等其他物质替代红磷?(结合药品选择条件分析)
3、误差分析:给出实验现象,分析水体积异常的原因(如装置漏气、未冷却等)。
4、装置评价:对比不同装置优缺点(是否安全、环保、操作简便,测量更准确)。
5、数据计算与推理:根据水的体积计算氧气含量;
6、推断剩余气体的性质(如氮气的性质)。
7、实验现象与结论描述:准确描述燃烧现象和水倒流体积;
8、区分“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化学的高频考点,该实验聚焦气体含量测定原理与实验操作,能有效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掌握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随着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渐拓展。命题者不再局限于对基础实验知识的考查,而是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实验情境、改进实验装置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度理解。
二、考查形式
1.选择题:常考查实验原理、药品选择、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
2.填空题:涉及实验步骤的完善、实验现象的记录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等。
3.实验题:这是考查该知识点的重要形式,要求学生能完整描述实验过程,分析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原因,对实验装置进行评价和改进并阐述理由。如给出一套改进后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让学生分析装置的优点,实验过程中如何操作以减小误差,以及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含量等。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在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单独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一知识点时,分值通常在2-4分。若在综合实验探究题中考查,分值可达到4-8分,约占化学中考总分的5%-10%。例如某地区中考化学试卷,以实验探究题形式考查,给出改进实验装置,从实验原理、操作步骤、误差分析到实验拓展,共设置了6分的题目,考查学生对该实验全方位的掌握情况。
四、中考预测
1.实验创新持续深化:未来中考会更加注重实验创新,可能会出现更多新颖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如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像氧气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含量变化并绘制曲线,让学生根据曲线分析实验过程;或者给出利用不同原理(如利用金属生锈、缓慢氧化等)设计的实验装置,考查学生对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跨学科融合趋势增强:可能会与物理学科中的压强知识进一步融合,深入考查实验中压强变化与氧气消耗的关系;也可能结合生物学科中呼吸作用的知识,探讨在不同环境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及测定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紧密:以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实验检测教室或新装修房间内的氧气含量是否正常。
五、备考建议
1.深度理解实验原理:透彻掌握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对比不同原理的实验,如铜粉加热消耗氧气、铁生锈消耗氧气等实验,分析它们与红磷燃烧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气体含量测定原理的理解。
2.精准把握实验细节:牢记实验步骤,如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点燃红磷的操作要点、打开止水夹的时机等;明确药品用量及原因,红磷过量是为了充分消耗氧气;熟悉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等;清楚注意事项及原因,如装置气密性要好防止外界空气进入或内部气体逸出影响实验结果、需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避免气体受热膨胀导致测量误差等。
3.熟练掌握误差分析:通过练习不同情境下的误差分析题目,能准确判断实验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结果偏大可能是弹簧夹未夹紧,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止水夹未夹紧,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红磷伸入过慢,部分空气受热逸出等。结果偏小可能是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被完全消耗;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气体膨胀占据一定体积等。
4.拓展实验探究思维:关注教材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创新,分析不同改进方案的优点和原理。如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避免打开瓶塞造成气体逸出;用注射器代替传统的集气瓶和烧杯装置,使测量更精准等。尝试自己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