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燃烧的条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燃烧的条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0:25: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燃烧的条件
实验深度突破
一、实验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可燃物(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各条件的必要性。
二、经典实验步骤(以铜片上白磷燃烧实验为例)
实验装置:
仪器:烧杯、薄铜片、镊子、酒精灯、火柴、导管、试管等。
药品:白磷(着火点约40℃)、红磷(着火点约240℃)、热水(80℃左右)。
操作步骤:
1、铜片对比实验:
在薄铜片上两端分别放置少量白磷和红磷,中间用烧杯隔开。
将铜片架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方(热水不接触铜片),观察现象。
2、水下白磷实验:
向烧杯中热水里放入一小块白磷(不接触氧气,观察是否燃烧)。
用导管向水下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三、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无明显变化(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热水中的白磷:
未通氧气时:不燃烧(未接触氧气)。
通入氧气后:剧烈燃烧(同时满足温度和氧气条件)。
四、实验结论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是可燃物(如白磷可燃,水不可燃);
2、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
五、注意事项
1、安全防护:
白磷有剧毒且易自燃,需用镊子夹取,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实验在通风处进行,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白烟)需及时处理(可用湿毛巾覆盖或用水吸收)。
2、温度控制:
热水温度需达到或超过白磷着火点(约40℃),但不可过高(防止水剧烈蒸发)。
3、装置密封性:
若需收集燃烧产物或防止污染,可在上方罩一内壁有水的烧杯或使用密闭装置。
六、实验改进装置
1、改进目的:减少污染、增强安全性、优化对比效果。
2、改进方案:
(1)密闭容器法:
将白磷和红磷放入带气球的试管中,试管浸入热水(如图)。
优点:防止白烟扩散,气球缓冲气压,更环保。
(2)微型实验法:
使用点滴板或培养皿替代铜片,用量更少,现象明显。
(3)氧气供应改进:
用注射器替代导管通入氧气,控制流量更精准。
七、问题拓展:热水的作用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热水主要有两个核心作用,通过控制变量帮助验证燃烧的必要条件:
(1)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热水(通常约80℃)为铜片上的白磷提供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至着火点(约40℃),从而燃烧。
(2)隔绝氧气(空气),形成对比实验
热水将白磷与空气隔绝,此时白磷虽温度达标但不燃烧,证明“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注意:热水的隔绝效果依赖于白磷完全浸没且水面平静,若操作不当(如白磷浮起接触空气),会影响实验准确性。
八、误差分析
现象不明显:可能因热水温度不足、白磷量过少或装置漏气。
红磷燃烧:可能因加热时铜片局部温度过高,超过红磷着火点。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在历年中考里,燃烧的条件实验都是化学学科的关键考查内容,由于其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还能有效考查学生化学知识运用、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所以在试卷中频繁出现。从考查频次来看,大部分地区的中考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在一些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中,该考点出现的频率甚至高达90%以上。从考查内容上看,命题者注重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深度考查,包括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像分析生活中火灾发生的原因、灭火措施的原理等;同时也会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的掌握,例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论的推导等。
二、考查形式
1.选择题:常以概念判断、现象分析的形式出现。比如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哪些能作为可燃物;或者描述一些燃烧现象,让学生分析满足了燃烧的哪些条件,以及不满足某些条件时物质不能燃烧的原因;还可能结合灭火原理、化学反应现象等相关知识,以综合选项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能力。
2.填空题:一种情况是根据给定的具体燃烧场景,让学生填写燃烧所满足的条件,或者补充缺少的条件;另一种是给出实验过程及部分现象,要求学生根据燃烧条件相关知识填空,如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实验改进措施等。
3.实验探究题:这是考查燃烧条件实验较为综合且难度稍高的题型。通常会给出完整或不完整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现象,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实验,包括:阐述实验设计的原理,如为什么这样设计装置、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导结论,判断各个条件对燃烧的影响;对实验进行改进和评价,提出更优化的实验方案,分析现有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改进后对实验结果准确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影响;还可能拓展考查学生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探究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有偏差。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在中考化学试卷中,燃烧的条件实验相关内容的分值占比因地区和试卷结构而异。一般来说,单独考查这一实验的分值大概在3-6分。若将其与燃料利用、灭火原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综合起来,涉及的总分值通常在8-15分左右,约占化学试卷总分的10%-20%。比如在一些满分100分的中考化学试卷里,这部分内容可能占12分左右;在满分60分的试卷中,大概占6-8分。
四、中考预测
1.紧密联系实际:未来中考命题会更侧重于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如家庭火灾预防、森林火灾扑救、工业生产中的防火防爆措施等,让学生运用燃烧条件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
2.强调实验创新:对实验探究题的考查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形式上,可能出现更多新颖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内容上,会增加对实验细节、实验拓展的考查,如探究不同物质着火点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究在特殊环境下(如低氧、高温等)的燃烧条件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3.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跨学科理念的发展,燃烧条件实验可能会与物理学科中的热传递、能量转化,生物学科中的呼吸作用等知识进行融合考查,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透彻理解燃烧条件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实验等方式,清晰掌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的相互关系和各自作用,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强化实验复习:熟练掌握教材中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结论的推导过程。同时,多思考实验的改进方向,如如何使实验更环保、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培养实验创新思维。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积累相关素材。尝试用所学的燃烧条件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各类燃烧和灭火场景,如为什么用扇子扇煤炉火越扇越旺,而扇蜡烛火焰却一扇就灭等,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4.专项练习与总结:针对燃烧条件实验相关的各类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通过练习熟悉不同题型的考查方式和解题思路。做完练习后,认真分析错题,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如选择题的选项分析技巧、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模板等,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解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十)燃烧的条件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热水只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Ⅰ中铜片上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C.对比图Ⅰ和图Ⅱ,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氧气
D.图Ⅰ铜片上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 为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3.如图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图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最后恢复原状
B.实验中可观察到Y型管内及烧杯底部的白磷均燃烧
C.该实验现象只能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燃物需与氧气充分接触
D.通过该实验,推测在实验室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4.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观察到甲中的白磷未燃烧,乙中的白磷燃烧
C.带小孔圆形铝片起过滤作用
D.可反复呈现白磷燃烧与媳灭的现象
5.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8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比试管①②可知,氮气不支持燃烧磷
B.对比①③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C.对比试管②③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试管上方的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的作用
6.依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能说明N2不支持燃烧
B.实验①可以改用CO2进行实验
C.只从实验②就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D.实验①②对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
7.白磷和五氧化二磷都具有毒性,某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改进装置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实验时先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实验后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残留的白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B.过氧化钠与水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C.为了吸收白磷,需要将注射器活塞继续向左推
D.该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
二、实验探究题
8.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
(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
9.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240℃;P2O5 能溶于水,有毒性。
【实验用品】药品:白磷、红磷、80℃热水;仪器:漏斗、橡胶导管、铁丝隔网等。
【实验装置】如图组装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步骤】见下表。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 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______
Ⅲ. 白磷燃烧。
【讨论交流】
(1)实验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Ⅲ中的操作   。
(2)本实验选择白磷与红磷作实验药品的原因:红磷和白磷都是   ,但红磷与白磷的   不同。
(3)本实验中使用80℃热水的作用是   、   。
(4)实验现象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5)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反思】
(6)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10.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1)【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①   ;②   。
(2)【反思与评价】(i)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3)(ii)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4)【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答案解析
1.C
【解析】A、实验中热水起两个作用,一是隔绝氧气,另一个作用是提高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A答案错误;
B、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B答案错误;
C、对比两个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答案正确;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D答案错误;故答案为:C。
2.C
【解析】A、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A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B不符合题意; C、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C符合题意;D、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D
【解析】A:白磷燃烧放热,气球先膨胀;冷却后因消耗氧气,气压减小,气球缩小,但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气球无法恢复原状。B:烧杯底部白磷未接触氧气,不能燃烧;Y型管内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着火点,燃烧。C:实验中Y型管内白磷(接触氧气,温度达40℃)燃烧,红磷(温度未达260℃)不燃烧,说明燃烧需温度达着火点;Y型管内白磷燃烧,烧杯底部白磷不燃烧,说明需与氧气接触,故实验可说明两个条件。D:白磷着火点低,保存在冷水中可隔绝氧气,防止自燃,正确。
4.A
【解析】A:实验中甲乙均为白磷(着火点40℃),甲未接触氧气(在水中)不燃烧,乙接触氧气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氧气,无法探究温度是否达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B:甲中白磷在水下未接触氧气,不燃烧;乙中白磷接触氧气,燃烧,现象正确。C:带小孔铝片可固定白磷,防止其沉入水中,起过滤作用,正确。D:通过控制氧气通入(如打开或关闭氧气源),可反复观察白磷燃烧与熄灭,正确。
5.B
【解析】A:试管①(充满氮气,白磷不燃烧)和②(充满氧气,白磷燃烧)对比,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正确。B:试管①(氮气,白磷)和③(氧气,红磷)存在两个变量(气体种类、可燃物种类),无法对比得出燃烧需氧气的结论,错误。C:试管②(氧气,白磷,80℃)燃烧,③(氧气,红磷,80℃)不燃烧,说明燃烧需温度达着火点,正确。D:气球可防止燃烧时气压过大冲开橡皮塞,起缓冲作用,正确。
6.C
【解析】A:实验①通入氮气,红磷不燃烧,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正确。B: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实验①可用CO 代替N ,结论一致,正确。C:实验②改通氧气后红磷燃烧,但未控制温度是否达着火点(需对比实验①②的温度均为室温,红磷未燃烧,改通氧气后需点燃酒精灯升温才会燃烧),故仅实验②无法得出“需要氧气”的结论,错误。D:实验①(通N ,不燃烧)和②(通O ,燃烧)对照,结合温度条件,可得出燃烧需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正确。
7.B
【解析】A、热水有三个作用:一是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二是提供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三是隔绝氧气,故A错误;B、把注射器内的水推入具支试管内,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使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而燃烧,故B正确;C、要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入烧瓶吸收残留的白磷,必须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溶液才能倒吸到烧瓶中,所以需要把注射器活塞往右拉,抽取烧瓶内的空气,从而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故C错误;D、白磷在热水中温度已经达到着火点,但是没有燃烧,把注射器内的水推入具支试管内,使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氧气通入热水中,白磷才会燃烧,说明通过实验装置可以判断此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故D错误。故答案为:B。
8.(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色、常温下为固体;密度比水大、熔点低等
(3)达到着火点的白磷接触空气即剧烈燃烧
(4)保存在冷水中
9.红磷不燃烧;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可燃物;着火点;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氧气);可燃物与空气接触;;生成有毒物质,没有进行吸收
10.(1)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3)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4)甲;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
【解析】(1)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图12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不会进入空气中, 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
(3)燃烧放热,气体会膨胀,容易使橡胶塞松动,故图13装置13中气球的作用是 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
(4)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故水应流进试管约试管容积的五分之一,甲同学预测正确;
理由是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