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五)酸的化学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五)酸的化学性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0:44: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五)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深度突破
一、实验原理
酸的化学性质由其解离出的H+决定,主要表现为: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酸+活泼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
例:Zn+2HCl=ZnCl2+H2↑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例: Fe2O3+6 HCl =2 FeCl3+3H2O
4、与碱反应: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特例)。
例: NaOH + HCl=NaCl+ H2O
5、与某些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需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例: CaCO3+2HCl = CaCl2+ CO2↑+ H2O
二、实验步骤与现象
实验1: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和稀硫酸。
②向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③另取两支试管重复上述操作,改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滴石蕊溶液的试管均变红,滴酚酞溶液的试管无明显变化。
实验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步骤:
①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粉(均为活泼金属)。
②向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现象:
(1)镁条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2)锌粒反应较剧烈,产生气泡较快;
(3)铁粉逐渐溶解,产生气泡较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2+ )颜色)。
实验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和氧化铁粉末。
②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微热(加快反应),观察现象。
现象:
(1)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 )颜色);
(2)氧化铁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Fe3+ )颜色)。
实验4: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步骤:
①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现象: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表明酸碱发生反应。
实验5:酸与碳酸盐反应
步骤:
①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钙(或碳酸钠)固体,滴加稀盐酸。
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
(1)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 CO2)。
三、实验结论
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活泼金属(如Mg、Zn、Fe)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氧化物(如( Fe2O3)、( CuO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 CO2),可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CO32- )。
四、注意事项
1、药品安全:
酸具有腐蚀性,避免接触皮肤和衣物,若不慎沾到,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就医。
2、操作规范:
(1)金属颗粒(如锌粒)取用需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防止打破试管。
(2)加热含酸的溶液时(如实验3),试管口不可对着人,防止液体飞溅。
(3)中和反应滴加酸时需逐滴加入,边滴边振荡,避免酸过量过多。
3、环境保护:
实验后的废液需倒入指定废液缸,不可直接排入下水道(酸性溶液腐蚀管道)。
五、误差分析:
1、金属与酸反应时,若未除净金属表面氧化膜,会导致反应速率偏慢,现象不明显。
2、中和反应中,酚酞指示剂用量过多可能使溶液颜色变化不敏锐,需控制在1-2滴。
六、实验改进装置
1、气体生成实验的改进(以酸与金属反应为例):
(1)传统装置:试管+单孔塞+导管(收集或检验气体)。
(2)改进装置:改用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若没有启普发生器,可用U型管+多孔隔板组装简易装置(如图),通过调节活塞控制固液接触。
2、中和反应的可视化改进:在烧杯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时,可改用pH传感器实时监测溶液pH变化,替代传统酚酞指示剂,更直观显示反应进程(pH由>7逐渐降至=7)。
七、实验拓展
酸的通性与特性:
通性:由H 决定,所有酸均具备上述5类反应。
特性:不同酸的酸根离子影响反应细节。
如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aSO4),可用于检验( SO42- );
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AgCl ),可用于检验( Cl-)。
八、生活应用:
1、用醋酸(食醋主要成分)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含( CaCO3)和 Mg(OH)2],原理与实验5类似。
2、胃酸(含盐酸)过多时,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中和胃酸,对应实验4原理。
九、跨学科探究:
1、设计实验比较不同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的酸性强弱:
2、通过相同条件下与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气泡速率)判断;
3、用pH试纸测定同浓度酸溶液的pH值,pH越小酸性越强。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是中考化学的高频考点,在历年真题中频繁出现。这一实验涵盖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包括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反应,这些反应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还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如金属除锈、胃酸调节等。中考通过考查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全面检验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考查题型丰富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充分体现出其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学生中考化学取得优异成绩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二、考查形式
1.实验操作细节:取用酸液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倾倒酸液时,试剂瓶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残留酸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塞需倒放在桌面上,避免污染试剂。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酸液时,务必保持垂直悬空,防止滴管接触试管壁造成试剂污染。在酸与金属反应实验前,打磨金属至关重要,需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以确保反应顺利进行,要注意打磨的方式和程度,保证金属表面充分暴露。若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需加热,操作时要遵循先预热、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的顺序,同时调整好试管口的朝向,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实验现象描述:学生需要精准描述酸与不同物质反应的现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要着重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如镁与酸反应十分剧烈,会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锌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相对适中;铁与酸反应产生气泡则较慢,同时溶液颜色会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因为生成了亚铁盐溶液。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时,描述固体溶解情况,如氧化铜与酸反应,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氧化铁与酸反应,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颜色相应变为蓝色(含铜离子)或黄色(含铁离子)。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若无明显现象,借助指示剂时,要详细描述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过程,如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酸,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3.化学方程式书写:依据酸与各类物质的反应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考查对化学式的正确书写、配平、正确标注气体或沉淀符号。
4.实验原理与结论推导:给出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深入分析反应原理,推导实验结论。比如,通过酸与不同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原理,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根据酸与碱反应前后溶液pH的变化,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
5.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设计实验探究酸与某物质的反应性质,这需要合理选择实验试剂,如探究酸与金属反应,要挑选合适的金属和酸的种类;确定实验仪器,像反应容器、量取液体的仪器等;规划实验步骤,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对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等角度分析,指出方案的优点,如实验步骤简单明了、试剂用量合理;找出不足,如可能存在干扰因素未排除;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比如增加对照实验、优化实验条件等。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在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酸的化学性质实验相关内容分值一般在4-8分。若试卷满分100分,约占4%-8%;若满分60分,大概占6%-12%。虽然分值占比因地区和试卷有所不同,但由于考查的知识点基础性强、综合性高,对学生化学成绩有着重要影响,是中考化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四、中考预测
1.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未来中考会更多以工业生产场景为背景考查,如金属除锈,学生要分析酸的选择、用量控制以及除锈后的处理;化工产品制备中涉及酸参与的反应,要能判断反应条件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在生活现象方面,以除水垢、治疗胃酸过多等为例,考查学生运用酸的化学性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提升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2.跨知识板块综合考查: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深度融合,通过酸与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进一步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计算,如计算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纯度等。结合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酸与盐、酸与碱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知识关联,利用酸与不同物质反应的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如鉴别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等。还可能与化学计算相结合,如根据酸与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酸或碱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等。
3.强化实验探究考查:设置开放性实验探究题,如探究不同种类酸(如盐酸、硫酸、硝酸)性质的差异,从酸的浓度、氧化性、挥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影响酸与某物质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酸的浓度、反应物接触面积、是否使用催化剂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备考建议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牢记酸的通性,即酸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的原理、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制作思维导图,以酸为核心,将与酸反应的各类物质及其反应特点、化学方程式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针对重点化学方程式,如酸与常见金属(铁、锌、镁等)、金属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铁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碳酸钠、碳酸钙等)反应的方程式,反复书写练习,确保书写准确无误。
2.重视实验操作与现象:若有条件,亲自参与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熟悉实验流程,规范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酸与金属反应时气泡产生的快慢、溶液颜色的变化等,将实验现象与反应原理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若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可观看高清、专业的实验视频,注意实验中的细节,如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添加顺序、实验现象的呈现等,同时做好笔记,将视频内容与理论知识相互印证。
3.整理错题与归纳总结: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关于酸的化学性质实验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错误原因,是对知识点理解有误,如对酸与某物质反应的原理不清楚;还是审题不仔细,忽略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或是答题不规范,如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重新学习相关知识点、强化审题训练、规范答题格式等,查漏补缺,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再次出错。同时,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实验现象描述题要按照一定顺序,全面准确地描述;实验方案设计题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试剂和仪器、规划实验步骤等。
4.拓展知识视野:关注酸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阅读科普文章、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酸在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污水处理等领域的作用,拓宽知识面。例如,了解在食品加工中,柠檬酸作为酸味剂的使用;在医药制造中,某些酸参与药物合成的过程;在污水处理中,利用酸调节废水的pH值等,将所学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5.专项训练与模拟测试:进行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专项练习,选择各地中考真题和模拟题中相关题目,集中训练,熟悉各种考查形式和题型,提高解题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注意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如在分析实验方案时,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考试要求和时间限制答题,适应考试节奏,调整答题策略,提升应试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测试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十五)酸的化学性质
一、选择题
1.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中的“梅子”含有较多的柠檬酸,柠檬酸具有酸的通性。小华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验证柠檬酸的某些性质,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①验证柠檬酸溶液呈酸性 B.实验②验证柠檬酸能与金属反应
C.实验③验证柠檬酸能与碱反应 D.实验④验证柠檬酸能与碳酸盐反应
2.微型实验因操作简单、时间较短、自制仪器等特点。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制取纯净的氢气并验证氢气性质的微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器中的稀硫酸可以换成浓盐酸
B.青霉素瓶中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C.若甲处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氢气
D.实验可验证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二、实验探究题
3.兴趣小组利用井穴板完成实验探究,已放置试剂如下图所示,现向孔穴中分别滴加稀盐酸,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1)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中所得溶液的颜色为   。
(3)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4)用井穴板实验与试管相比,优点有   (写一条)。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所加稀硫酸均过量)。
(1)某同学根据试管①中无明显现象,则稀硫酸显中性,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试管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试管③中的实验现象为   。
(4)若试管④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的颜色为   。
5.某校学生利用以下两个实验探究酸的性质,见以下图片。
(1)试管A中溶液变浑浊的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2)试管B中铁钉变得光亮且表面有气泡生成,溶液呈黄色,请写出试管中发生的反应   、   ,将此时溶液中和液面上方存在的微观粒子的种类在图中补充完整   (粒子数目不作要求;不考虑空气、水)。
(3)现实生活中,除了可以使用盐酸给铁钉除锈,还可以用白醋除锈,原因是这两种溶液中都含有共同的   。
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实验:
(1)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稀硫酸后,溶液变红的是   (填“a”或“b”)。
(2)实验II中,为了验证生成的气体,试剂X的名称是   。
(3)实验III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IV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写出所有可能)。
7.小明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B试管中酚酞溶液   (选填“能”或“不”)变色,理由是   。
(3)C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D试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5)E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8.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图I、II、III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通过实验I可以证明   。
(2)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Ⅲ中应该加入   。
(3)探究结果为   。
(4)除稀硫酸外,还能溶解氧化铜的一种常见物质是   ,用这种物质溶解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9.进行如下实验,研究稀盐酸的性质。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
(4)反应后,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稀盐酸还能用来除铁锈,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为深入了解酸这类重要的物质,某化学小组以“研究硝酸(HNO3)的性质”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式学习,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任务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纯硝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浓硝酸中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68%左右,无色透明,易挥发,在空气中产生白雾(与浓盐酸相同),浓硝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因此要   保存。
(2)【任务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浓、稀硝酸性质相差很大,如稀硝酸相对稳定,但浓硝酸不稳定,在光照或遇热会分解而放出二氧化氮、水和某助燃单质。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强酸性:稀硝酸和稀硫酸都具有酸的通性,是因为两种酸中都存在   (写符号)。
③强氧化性:小组同学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到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发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3)【提出问题】石蕊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
甲同学猜想:石蕊变质,你的猜想:   。
(4)【讨论与交流】
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猜测不合理,理由是   。
(5)【实验设计与验证】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
(6)【反思评价】
通过本次探究你对酸的新认识是   。
答案解析
1.B
【解析】A:实验①中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证明柠檬酸溶液呈酸性,正确。B:实验②用铜片(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后),铜与稀酸不反应,无法验证柠檬酸能与金属反应,错误。C:实验③中酚酞遇碱变红,加入柠檬酸后红色褪去,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正确。
D:实验④中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CO2),证明能与碳酸盐反应,正确。
2.A
【解析】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氢气含HCl杂质,不能替换稀硫酸,错误。B: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氢气,正确。D:肥皂泡上升,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正确。
3.(1)Mg+2HCl=MgCl2+H2↑
(2)黄色
(3)4、5
(4)节约试剂、便于比较
4.(1)该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因为无色酚酞溶液遇中性溶液也是无色
(2)Fe+H2SO4=FeSO4+H2↑
(3)固体粉末逐渐减少,溶液变为蓝色
(4)红色
5.(1)CO2+Ca(OH)2=CaCO3↓+H2O
(2)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3)H+或氢离子
【解析】(1)试管A中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无色溶液变成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完后,铁继续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不考虑空气、水,此时溶液中含有的微粒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液面上方的气体中含有氢气,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则液面上方含有氢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表示为。
(3)除了可以使用盐酸给铁钉除锈,还可以用白醋除锈,原因是这两种溶液中都含有共同的氢离子。
6.(1)a
(2)澄清石灰水
(3)Fe2O3+3H2SO4=Fe2(SO4)3+3H2O
(4)NaCl或NaCl、HCl
7.(1)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2)不;氢氧化铜是难溶于水的碱
(3)红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
(4)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5)Na2CO3+2HCl=2NaCl+ H2O+CO2↑
8.(1)水分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
(2)硫酸钠溶液(合理即可)
(3)稀硫酸中的氢离子能溶解氧化铜
(4)稀盐酸等;CuO+2HCl=CuCl2+2H2O
【解析】(1)稀硫酸中存在水分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分子、氢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中的一种使氧化铜溶解;实验I中,氧化铜不溶解,说明水分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2)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即证明氢离子、硫酸根离子能否溶解氧化铜,Ⅱ中加入的是稀硫酸,只要证明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即可,故在Ⅲ中应该加入硫酸钠溶液.(3)实验I、实验III中的氧化铜不溶解,说明水分子、硫酸根离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由题意,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II中氧化铜溶解,说明稀硫酸中的氢离子使氧化铜溶解.(4)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稀盐酸等也可以使氧化铜溶解.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2H2O.
故答案为:(1)水分子不能使氧化铜溶解;(2)硫酸钠溶液(合理即可);(3)稀硫酸中的氢离子能溶解氧化铜;(4)稀盐酸等;CuO+2HCl=CuCl2+2H2O.
9.(1)B、D;Mg+2HCl=MgCl2+H2↑
(2)溶液红色消失
(3)铜的活动顺序排在氢后
(4)E;CuO+2HCl=CuCl2+2H2O.
(5)Fe2O3+6HCl=2FeCl3+3H2O
10.(1)变小;密封
(2);H+
(3)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
(4)紫色石蕊溶液刚开始时变成红色
(5)分别取2mL稀硝酸于A试管和浓硝酸于B试管中,依次滴加相同滴数的紫色石蕊溶液,A中溶液变红,不褪色,B 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证明石蕊褪色原因是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
(6)酸的浓度会影响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1)根据题意,浓硝酸易挥发,浓硝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 会挥发出硝酸气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为了防止浓硝酸挥发,浓硝酸应密封保存;
(2)①由题意可知,浓硝酸在光照或遇热会分解而放出二氧化氮、水和某助燃单质,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该单质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稀硝酸具有酸的通性,是因为稀硝酸溶液中存在氢离子,故填:;
(3)浓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故填: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
(4)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猜测不合理, 理由是紫色石蕊溶液滴到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发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紫色石蕊没有变质,故填:紫色石蕊溶液刚开始时变成红色;
(5)验证猜想可:分别取2mI稀硝酸于A试管和浓硝酸于B试管中,依次滴加相同滴数的紫色石蕊溶液,A中溶液变红,不褪色,B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证明石蕊褪色原因是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故填:分别取2mL稀硝酸于A试管和浓硝酸于B试管中,依次滴加相同滴数的紫色石蕊溶液,A中溶液变红,不褪色,B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证明石蕊褪色原因是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使其褪色;
(6)通过本次探究可发现酸的浓度会影响酸的化学性质,如:稀硝酸不能使变红的石蕊褪色,浓硝酸可使变红的石蕊又褪色,故填:酸的浓度会影响酸的化学性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