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文档属性

名称 满分密码:实验深度突破及考点提分训练(十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0:45: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十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选择题
1.取等质量的金属开展如图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甲乙可探究:镁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
B.对比乙丙可探究: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C.对比乙丁可探究: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
D.对比丙丁可探究: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酸的浓度有关
2.为验证Mg、Fe和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
A.将Mg分别加入FeCl2、CuSO4溶液中
B.将Fe和Cu分别加入MgCl2溶液中
C.将Mg、Fe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
D.将Fe分别加入MgCl2、CuSO4溶液中
3.化学小组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丙中铜丝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D.实验甲中的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4.小圳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做了如图1实验,分别将形状、体积相同的Mg、Cu、Zn、R和M五种金属打磨后放入烧瓶中,再注入足量体积和浓度均相同的稀盐酸,利用压强传感器采集数据,得到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金属中Mg的金属活动性最强
B.Zn与稀盐酸反应产生速率比M快
C.Zn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D.反应结束后消耗稀盐酸最多的金属是R
5.化学小组在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银白色金属X放入金属Y的化合物溶液中,实验后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X可能是Cu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不一定排在氢前
C.金属活动性:X>Y
D.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同时含有金属X和金属Y的化合物
6.人们常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同学们为探究其中铜、铁、银的活动性顺序,先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待AgNO3反应完全后,再将一根洁净的铁丝浸入反应后的溶液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以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实验结束时溶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C.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Ag、Cu、Fe
D.最终试管中的溶液质量一定减小
7.将粉末状的金属M加入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加入金属M的质量与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种类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Cu>M>Ag
B.加入ag金属M,充分反应后剩余的金属是Cu
C.加入bg金属M,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Cu(NO3)2
D.加入cg金属M,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
二、实验探究题
8.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究历程,极大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1)I、初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
若用锡、银、铁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II、再探金属活动性顺序
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为探索金属活动性顺序打开了新思路。上述“可燃空气”指的是   。
(3)某金属粉末含有Mg、Al、Cu中的一种或几种,取24g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2g气体,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情况有   种。
(4)Ⅲ、确定金属活动性顺序
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利用上述规律,用废弃的白铜可以回收铜、镍(Ni)两种金属,已知白铜是铜、镍合金。
①先向盛有等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且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   (填“强”或“弱”)。资料显示,镍与稀硫酸反应有NiSO4生成。
②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回收铜和镍。
固体A是   ,操作1的名称是   ,溶液B中,生成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用20%的稀硫酸处理上述废弃的白铜粉末,若理论上恰好消耗9.8t稀硫酸,则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
9.为探究Al、Fe、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如图:
(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   。
(2)如图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3)①一位同学发现利用甲、乙方案无法探究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并提出利用丙实验,即可探究得出Al、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则丙实验中C为   ;
②如果只用两种金属丝和一种溶液来探究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则所需要的金属和溶液分别是   。
(4)该小组同学突发奇想,将甲、乙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一块放入一只大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该滤液的质量   混合前两支试管中溶液的质量之和(选填“>”“=”或“<”)。
10.【科学探究】项目学习小组在实验室探究铜、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图所示实验(实验中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Ⅰ中只有一支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Ⅱ中实验现象是   。
(3)上述实验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由上述实验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5)【反思与交流】
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写出所用试剂即可)。
(6)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请你推测:金属M   (填“能”或“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7)【拓展与延伸】
同学们用不同形状的锌和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进行实验,探究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记录表:
实验编号 硫酸的溶质质量分(均取20mL) 锌的形状(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均收集3分钟)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①②对比说明   ;要比较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由此得出不同形状的锌和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都会影响反应快慢。
答案解析
1.C
【解析】A.甲和乙中,除了金属种类不同外,酸的种类不同,不能用于探究镁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故A不符合题意;B.乙和丙中,除了金属种类不同外,酸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探究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故B不符合题意;C.乙和丁中,除了镁片和镁粉(即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根据等质量的镁粉反应的比镁片剧烈,可探究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故C符合题意;D.丙和丁中,除了酸的浓度不同,金属的种类也不同,不能用于探究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酸的浓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D
【解析】A、将Mg加入FeCl2溶液中,Mg和FeCl2反应生成Fe和MgCl2,从而证明Mg>Fe。将Mg加如CuSO4溶液中,Mg和CuSO4反应生成Cu和MgSO4,从而证明Mg>Cu,但是无法验证Fe和Cu金属活动性强弱,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将Fe和Cu分别加入MgCl2溶液中, Fe、Cu均不能与MgCl2反应,证明Mg的金属活动性大于Fe和Cu,但是无法验证Fe和Cu金属活动性强弱,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将Mg、Fe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Mg、Fe均能与CuSO4反应,证明Mg、Fe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但是无法验证,Mg和Fe金属活动性强弱,该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D、 将Fe分别加入MgCl2、CuSO4溶液中 ,Fe不能与MgCl2反应,说明Mg>Fe,Fe能与CuSO4反应,说明Fe>Cu,从而证明 Mg、Fe和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Cu,该方案能达到目的,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D
【解析】A:实验甲中铝丝插入CuSO4溶液,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Al>Cu,正确。
B:实验乙中铜丝插入AgNO3溶液,铜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溶液变蓝,说明Cu>Ag,正确。C:实验丙中铜丝插入Al2(SO4)3溶液,无反应,铜丝表面无变化,正确。D:实验甲中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仍发生置换反应,不影响实验结论,选项说法错误。
4.C
【解析】A、由图可知,镁反应用时压强变化到最高点用时最短即最短时间反应结束,则五种金属中Mg的金属活动性最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锌的反应速率适中,压强变化比较平稳,M与酸反应的速率较慢,则锌与酸反应的速率比M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65g的锌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2g氢气,溶液质量增加,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后R的压强最大,说明生成的氢气量最多,则反应消耗的盐酸最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5.C
【解析】A:反应前溶液为浅绿色(含Fe2+),反应后为无色,说明X置换出Fe,故X活动性>Fe,而Cu<Fe,故X不可能是Cu,错误。B:X能置换出Y(Fe),说明X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Fe前,即一定排在氢前,错误。C:X能置换出Y的化合物中的Y,说明金属活动性X>Y,正确。D:反应后溶液无色,说明Fe2+完全反应,溶液中不含Y(Fe)的化合物,错误。
6.C
【解析】A:铜丝与AgNO3反应生成Cu(NO3)2和Ag,说明Cu>Ag;铁丝与反应后的Cu(NO3)2反应生成Fe(NO3)2和Cu,说明Fe>Cu,可验证Fe>Cu>Ag,正确。B:铁丝一定与Cu(NO3)2反应,溶液中一定含Fe(NO3)2,正确。C:若铁丝过量,固体含Ag、Cu、Fe;若铁丝不足,固体可能无Fe,选项“一定含有Fe”错误。D:铜与AgNO3反应(64→2×108,溶液质量减小),铁与Cu(NO3)2反应(56→64,溶液质量减小),最终溶液质量一定减小,正确。
7.C
【解析】A:金属M先与AgNO3反应,再与Cu(NO3)2反应,故活动性:M>Cu>Ag,选项顺序错误。B:加入ag金属M时,剩余金属种类为3种,说明M过量,剩余金属为M、Cu、Ag,而非仅Cu,错误。C:加入bg金属M时,Ag完全置换,Cu部分置换,溶液中含未反应的Cu(NO3)2和生成的M(NO3)2,正确。D:加入cg金属M时,Ag、Cu完全置换,若M过量,溶液中溶质仅M(NO3)2;若M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也为M(NO3)2,故溶质只有1种,错误。
8.(1)锡、铁
(2)氢气或H2
(3)三或3
(4)弱;铜或Cu;过滤;;0.04t
【解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锡、铁排在氢前,能与稀盐酸反应,银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会“消失”的金属有:锡、铁;
(2)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可燃空气”指的是氢气;
(3)24g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
Mg+2HCl=MgCl2+H2↑
24 2
24g 2g
24g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2Al+6HCl=2AlCl3+3H2↑
54 6
24G 2.67G
铜和稀盐酸不反应,24g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2g气体,故该金属粉末可能只含镁,也可能是铝和铜的混合物,也可能是镁、铝、铜的混合物,故组成情况有三种;
(4)①先向盛有等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镍均排在氢前,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②白铜是铜、镍合金,加入过量稀硫酸,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固体A为铜;操作1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溶液B中,生成镍的反应为锌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NiSO4=Ni+ZnSO4。
9.(1)除去金属表面氧化物
(2)2Al+3CuSO4=3Cu+Al2(SO4)3;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3)Fe、Al、Cu、FeSO4(合理即可)
(4)Al2(SO4)3;<
10.(1)Zn+H2SO4=ZnSO4+H2↑
(2)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置换反应
(4)锌铜银
(5)锌片、硫酸铜溶液、银片(合理即可)
(6)能
(7)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①③或②④
【解析】通过实验1是比较锌能与酸反应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铜、银不能与酸反应,铜和银表面没有气泡产生,该实验说明锌比氢活泼,铜、银没有氢活泼;实验2可以观察到红色的铜表面有银白色的金属银析出,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则证明铜比银活泼。
(1) 实验Ⅰ中放有锌的试管内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2)实验Ⅱ中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3)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的实验验证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置换反应。(4)由上述实验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锌、铜、银。(5)验证锌、铜、银的活泼性顺序的实验可以选择铁、银单质和硫酸铜溶液,或者选择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和金属铜可以一次性的鉴别出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6)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金属M是比氢活泼的金属有铁、镁等,且比铜活泼,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铜离子。
(7)根据实验分析数据表可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①②对比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要比较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①③或者是②④。由此得出不同形状的锌和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都会影响反应快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深度突破
一、实验原理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必须熟记):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置换反应规律:
氢前金属可与稀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活动性强的金属可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中的金属(如Fe置换CuSO4中的Cu)。
3、判断依据:
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是否反应判断活动性。
通过金属与盐溶液是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活动性。
二、基础实验步骤与现象
实验1: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目的:比较Mg、Zn、Fe、Cu的活动性。
步骤: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等浓度稀盐酸。向试管中依次加入大小相同的Mg、Zn、Fe、Cu片,观察现象。
现象:
Mg: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热。
Zn: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
Fe:缓慢反应,有少量气泡,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Fe2+)。
Cu:无明显现象。
结论:活动性顺序为Mg>Zn>Fe>(H)>Cu。
实验2: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目的:验证Fe与Cu、Cu与Ag的活动性。
步骤:
(1)Fe与CuSO4溶液:将铁丝浸入蓝色CuSO4溶液中,静置。
(2)Cu与AgNO3溶液:将铜丝浸入无色AgNO3溶液中,静置。
现象:
(1)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Fe置换Cu)。
(2)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逐渐变为蓝色(Cu置换Ag)。
结论: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三、实验注意事项
1、金属处理:
金属表面需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如MgO、Fe2O3),确保反应充分。
2、酸的选择:
稀盐酸或稀硫酸均可,但避免使用浓酸(强腐蚀性,且浓H2SO4、HNO3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
3、盐溶液浓度:
浓度适中,若太稀则反应现象不明显。
4、安全操作:
活泼金属(如Na、K)不可直接与酸反应(反应过于剧烈,易爆炸),初中阶段一般不操作。
四、实验改进与创新装置
1.改进目的
对比多组反应时,传统试管操作较繁琐,可优化为并列反应装置,便于观察和对比。
2.改进装置示例
仪器:点滴板(或多孔井穴板)、稀酸、金属片。
操作:在点滴板的不同孔穴中分别加入稀盐酸,再同时放入Mg、Zn、Fe、Cu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
优点:
(1)节约药品,现象对比更直观。
(2)可同时进行多组实验,缩短时间。
3.创新设计:微型实验装置
用透明塑料盒或自制多孔板,搭配气球收集气体,通过气球膨胀速度判断反应剧烈程度(如Mg反应时气球迅速膨胀,Fe则缓慢)。
五、常见误区
(1)误认为“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只有H前金属与稀酸反应)。
(2)忽略盐溶液需可溶(如AgCl难溶,Cu与AgCl不反应)。
六、实验拓展与应用
1、拓展实验:
验证Al、Fe、Cu的活动性:
方案1:“两盐夹一金”——Al、FeSO4溶液、Cu。
Al能置换FeSO4中的Fe(Al>Fe),Cu不能置换(Fe>Cu)。
方案2:“两金夹一盐”——Al2(SO4)3溶液、Fe、CuSO4溶液。
Fe不能置换Al3+(Fe2、工业应用:
(1)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2)金属回收(如从废液中提取Ag、Cu)。
3、生活现象解释:
(1)铝制品耐腐蚀:表面生成致密Al2O3薄膜,阻止内部Al进一步反应。
(4)不能用铁桶盛放波尔多液(含CuSO4):Fe会置换Cu,腐蚀铁桶。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在历年中考化学里,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一直是重点考查内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频繁出现。它不仅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深度考查,还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从考查范围来看,几乎涵盖了全国各个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考查频率高且稳定。从考查内容角度分析,紧密围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展开,涉及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分析、金属活动性强弱判断等多个方面,是连接基础化学知识与实际化学应用的关键纽带,对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意义重大。
二、考查形式
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给出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如是否产生气泡、有无金属析出、溶液颜色变化等,要求学生依据这些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比如提供镁、锌、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场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
2.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金属、酸、盐溶液等试剂,规划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以此来验证给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需考虑如何选择试剂和设计实验,以达到清晰判断金属活动性的目的。
3.实验方案评价与改进:给出已有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分析方案的合理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试剂选择不当、实验步骤不严谨、变量控制不合理等,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4.结合图表数据考查:通过坐标图(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变化曲线)、表格(如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数据对比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情况记录表)等形式呈现实验数据,要求学生依据图表信息,分析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提取能力。
5.综合实验探究:将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与其他化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类型判断、物质成分推断、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相关知识等结合起来,以综合性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例如给出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的情境,让学生推断反应后溶液和滤渣的成分,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和质量变化情况。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在多数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相关内容的分值一般在3-8分左右,约占试卷总分值的5%-15%。在一些注重考查实验探究和化学思维能力的地区,这部分内容的分值占比可能会更高,最高能达到20%左右。比如某些地区会以一道8-10分的综合性实验探究题形式考查,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部分占4-6分;也可能在选择题(每题2-3分)、填空题(每空1-2分,共2-4分)、简答题(2-3分)等题型中分别设置考点进行考查。
四、中考预测
1.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与生产:未来中考命题会更加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将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应用(如金属的防锈、金属餐具的使用、电池中金属材料的选择)、工业生产中的金属冶炼(如铁、铜等金属的冶炼原理和方法)、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如废旧电池中金属的回收、废弃金属制品的再加工)等紧密结合,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验探究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探究题的难度和综合性会进一步提升,可能会出现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可能引入数字化实验手段,如利用传感器监测金属与酸反应时的温度、压强、pH值变化等,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对先进实验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3.多知识融合考查趋势加强:与酸碱盐、化学计算、物质的分离提纯、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会更加紧密,考查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例如结合酸碱中和反应考查金属与酸反应后溶液pH值的变化;结合化学计算考查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结合物质的分离提纯考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离混合金属等。
4.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时,能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准确判断,排除干扰因素得出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对已有实验方案提出质疑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态度。
五、备考建议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牢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深刻理解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条件和规律。比如氢前金属能置换酸中氢,前面金属(K、Ca、Na除外)能置换后面金属盐溶液中的金属;明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也能体现金属活动性强弱等基础知识。
2.强化实验操作与分析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多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的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实验过程,加深对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来源,如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反应时间的控制、金属表面是否打磨干净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针对不同考查形式的题目,总结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设计实验方案时遵循“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原则;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依据实验现象进行有序推理;分析图表数据时,抓住关键信息,如曲线的起点、拐点、终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趋势等;解答综合实验探究题时,要理清思路,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
4.加强练习与巩固:通过大量练习历年中考真题和模拟题,熟悉各种题型和考查方式,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分析错题原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如对实验方案评价类题目掌握不好,就集中练习此类题目,总结答题思路和要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题能力。
5.关注知识拓展与应用:关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会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了解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关注工业生产中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金属提纯、电镀等工艺的原理和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