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提分训练(一)检查装置气密性
一、选择题
1.有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应先用手紧握试管,再把导气管口伸入水中
B.如气密性好,会观察到导气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
C.如气密性好,放开手后会观察到导气管口内出现一段水柱
D.可以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柱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
3.下列方法能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是( )
A.将注射器活塞固定,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如果分液漏斗颈部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B.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注射器活塞不移动,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用力后,注射器活塞不移动,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D.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里移(左移),松手后,注射器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
4.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5.下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设计中,方法合理的是( )
A. B.
C. D.
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装置气密性检查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7.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其中漏气的装置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8.检查装置气密性是重要的实验环节。对于不同的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不同。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简述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2)B装置中,先关闭弹簧夹,然手将左边的容器上下移动,两端液面始终相平,则说明装置 (填“漏气”或“不漏气”)。
(3)C装置中,先关闭弹簧夹,然后往长颈漏斗加一定量的水,若装置不漏气,则看到的现象为 。
(4)D装置中,向右拉动注射器活塞,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看到的现象为
。
9.装置气密性检查时,常使用先构建密闭体系,再改变装置压强的方法进行实验。
(1)检查图1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 ,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观察到导管口出现的现象是 (填“甲”、“乙”或“丙”),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口出现的现象是 (填“甲”、“乙”或“丙”)。
(2)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时,推动活塞,观察到 的现象,装置气密性良好。
10.用下图检查装置气密性。
(1)若装置气密性好,导管口出现的现象是 (填“甲”或“乙”或“丙”),松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口的现象是 (填“甲”或“乙”或“丙”)。
(2)思维模型的构建能促进深度学习,如图甲是小金同学对解决“装置气密性检查”类问题构建的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步骤是:
①按图连接好装置;
② ;
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
④如果观察到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⑤就证明装置气密性好。
(3)上述实验操作③属于图甲思维模型中的 环节。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当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中的压强减小,则有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进入锥形瓶中,则会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活塞时,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则装置严密不漏气来解答。
3.A
【解析】A、将注射器活塞固定,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如果分液漏斗颈部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说法正确,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注射器活塞向左移,最后停在原位置,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选项中说法错误,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将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用力后,注射器活塞恢复原状,则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差,选项中说法错误,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该装置通过分液漏斗和外界气体相通,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选项中说法错误,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4.A
【解析】A、该装置没有形成封闭体系,原因是右边导管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当注射器向右推时,导管口都会有气泡冒出,不能用来检查气密性,符合题意;
B、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严密,故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不符合题意;C、有长劲漏斗的装置中形成封液,将注射器向左推,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水被压入长颈漏斗中,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就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不符合题意;D、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水使其形成封液后,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就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会下降,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B
【解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A、该装置没有形成密闭的状态,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A选项方法不合理;B、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是长颈漏斗中可以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选项方法合理;C、该装置没有形成密闭的状态,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C选项方法不合理;D、该装置没有形成密闭的状态,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D选项方法不合理;故答案为:B.
6.D
【解析】A. 该装置形成了封闭系统,关闭弹簧夹,用双手捂住烧瓶,如果装置不漏气,就会看到玻璃管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故A不符合题意;B. 该装置形成了封闭系统,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不符合题意;C. 该装置形成了封闭系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不符合题意;D. 该装置未形成封闭系统,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D
【解析】A:导管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气密性良好。B: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C:关闭弹簧夹,用手握住试管,玻璃管内形成水柱且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D:上下移动左侧装置,若装置不漏气,两侧液面应存在高度差;若两端液面相平,说明漏气。
8.(1)用手紧捂试管外壁,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
(2)漏气
(3)长颈漏斗中液面静止不动
(4)左侧玻璃导管口产生气泡
9.(1)用手紧握试管;甲;丙
(2)长颈漏斗内上升一段液柱
10.(1)甲;丙
(2)夹紧弹簧夹
(3)改变压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深度突破
基本原理:通过改变装置内的气压,观察是否形成稳定的压强差,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核心逻辑:若装置不漏气,改变气压(如加热、加水、抽气等)后会产生明显现象(如气泡、水柱、液面差等);若漏气,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维持。
常见检测方法及操作
一、微热法(适用于单孔塞装置,如实验室制氧气)
原理: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加热装置内空气,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或形成水柱,判断气密性。
操作步骤
1、组装仪器: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或酒精灯微热试管(或烧瓶)。
注意:若用酒精灯,需短暂加热后移开,避免温度过高。
2、观察现象:
气密性良好: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冒出;停止加热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冷却后气压减小,外界水压入导管)。
漏气:无气泡或水柱无法稳定保持。
注意:若环境温度较高(如夏季),手捂法现象可能不明显,需用酒精灯微热。
典型装置: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试管+单孔塞+导管)。
二、液封法(注水法)(适用于双孔塞装置,如分液漏斗+烧瓶)
原理:利用分液漏斗向装置内注水,通过水的流动性判断气密性。
适用装置:带有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固液常温型装置)。
操作步骤:
1、形成液封:向长颈漏斗中加水,直至漏斗下端被液体浸没(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漏斗逸出)。
2、封闭导管:用止水夹夹紧导管末端,继续向漏斗中加水。
3、观察现象:
不漏气:漏斗中液面高于容器内液面,且静置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内部气压大,阻止液体下降)。
漏气:液面差无法维持,漏斗内液体迅速下降。
变形操作:若装置为分液漏斗+锥形瓶,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捂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
还有一种压强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如图所示。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连好仪器,向管中注入适量的水,夹紧弹簧夹后,上下移动左侧玻璃管,如果两侧玻璃管液面仍保持水平,说明装置漏气;静置片刻后,只有当移动左侧玻璃管后,左右两边液面出现一定的高度差,若液面高度差保持不变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滴液法
如图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水,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能顺利滴下,证明装置不漏气。
三、压强差法(外接注射器法,适用于复杂装置或多接口仪器)
实验原理:通过注射器改变装置内气压,观察活塞或液面变化。
适用装置:带注射器的复杂装置(如多功能瓶、组合装置)。
操作步骤:
1、连接注射器:将注射器与导管相连,关闭其他活塞或止水夹。
推拉注射器:
2、推注射器:缓慢推动活塞,若装置不漏气,松开后活塞会恢复原位(内部气压增大,推开活塞)。
3、拉注射器:缓慢拉动活塞,若装置不漏气,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内部气压减小,外界空气进入)。
注意:操作需缓慢,避免压强变化过快导致误差。
适用场景:多功能瓶、多仪器组合装置(如含干燥管、U型管的装置)。
四、注意事项
先组装后检测:装置连接完毕后再进行气密性检查,避免遗漏接口。
明确封闭范围:检查前需关闭所有活塞、止水夹,确保检测的是目标装置的气密性。
环境影响:
1、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空气膨胀,需冷却后观察。
2、海拔较高地区气压低,可能影响水柱高度,需延长观察时间。
3、多次验证:若现象不明显,可重复操作或更换方法(如微热法+液封法结合)。
五、典型错误与分析
错误操作 后果 原因
未液封长颈漏斗下端 无法形成气压差 气体从漏斗逸出,检测失效
加热时间过长 水倒吸进入容器 冷却后气压骤降,外界水压入
注射器推拉过快 现象不明显 压强变化剧烈,无法稳定观察
实验时,可根据装置特点选择合适的气密性检测方式,确保实验安全和结果准确。
中考命题探秘
一、考情分析
装置气密性检查是中考化学实验的核心高频考点,紧密关联气体制备(如O 、CO 制取)、定量实验(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及探究性实验。试题以教材实验为基础,侧重考查学生对气压变化原理(热胀冷缩、液柱差)的应用、操作步骤的规范描述及实验误差分析能力,体现“科学探究与实践”的核心素养。近五年全国中考卷中,该考点覆盖率达100%,且逐渐从“单一操作考查”转向“综合实验情境融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迁移能力要求提升。
二、考查形式
1.操作描述类(占比50%)
基础装置:单孔塞+导管装置(加热法):导管末端浸水→微热容器→观察气泡和水柱。
长颈漏斗+锥形瓶装置(液封法):关闭止水夹→加水至液封→观察液面是否下降。
创新装置:含分液漏斗、注射器、U型管的组合装置,如“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泡”或“利用液面差判断气密性”。
2.原理分析类(占比30%)
问法:“操作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未观察到气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考点:装置破损、操作顺序错误(如未先液封)、环境温度过低(需辅助加热)等。
3.误差关联类(占比20%)
结合实验结果考查:气密性不良→气体泄漏→收集量不足(如制O 时集气瓶未满);或外界空气进入→定量实验数据偏差(如测氧气含量时结果<1/5)。
4.图示判断类(选择题常见)
给出错误操作图示(如未液封就加热),要求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
三、中考所占分值或比例
卷面分值:
单独考查:填空题或简答题占2-4分(如描述操作步骤);
综合考查:融入实验探究题(如气体制备全流程)时占5-6分,约占总分的3%-6%(以100分卷为例)。
题型分布:
选择题:以“操作正误判断”形式出现,占1-2分;
实验探究题(主力题型):多为第20-23题,结合装置图考查完整操作逻辑;
计算题/流程题:偶在工业流程中考查气密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误差分析)。
四、中考预测
1.数字化实验与创新装置结合
趋势:引入压强传感器、数据图像(如压强时间曲线),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判断气密性(如微热后压强先升后降并稳定)。
示例:通过传感器数据判断“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为曲线呈现“短暂上升→平稳→下降至原值”。
2.真实情境与跨学科融合
结合生活场景(如“检查家用煤气管道漏气”“医疗装置气密性”)或物理学科“大气压强”原理,考查原理迁移(如肥皂水检漏法的化学本质是观察气泡)。
3.实验思维的完整链条化
在探究题中,将气密性检查作为实验步骤的逻辑起点,与后续变量控制、现象记录形成关联(如“若气密性不良,步骤④中测得的气体纯度将偏低”)。
4.复杂装置的模块化分析
考查多仪器组合装置(如“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的气密性检查,需分模块描述(如先检查发生装置,再分段检验连接部分)。
五、备考建议
(一)知识梳理:建立“装置原理操作”模型
1.分类记忆装置类型
单孔塞型:关键词“导管浸水、微热、气泡/水柱”;
长颈漏斗型:关键词“关闭止水夹、液封、液面稳定”;
分液漏斗/注射器型:关键词“关闭活塞、推拉活塞、压强差”。
2.理解核心原理
核心逻辑:形成封闭体系→改变压强(热/液/力)→观察现象(气泡、水柱、液面差);
对比区分:热胀冷缩法(温度变化)、注水法(液体重力)、抽气法(外力改变体积)的原理差异。
(二)能力提升:规范表述与误差分析
1.操作描述“三步法”
第一步:构建封闭体系(如“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
第二步:改变压强(如“用手握住试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封”);
第三步: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如“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形成稳定水柱,证明气密性良好”)。
2.误差分析“因果链”训练
正向:气密性良好→实验数据可靠;
反向:气密性不良→气体泄漏/空气进入→结果偏差(如制CO 时收集量少、测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三)题型突破:针对性训练与误区规避
1.分题型专项练习
基础题:熟练掌握教材中O 、CO 制备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
创新题:分析含U型管、多活塞装置的图示,训练“原理迁移+图文转化”能力。
2.规避常见失分点
遗漏“封闭体系”操作(如描述加热法时未提“导管浸水”);
混淆现象与结论(如误答“液面下降证明气密性好”,实为“液面不下降”);
忽略特殊装置限制(如启普发生器禁用加热法,需用注水法)。
(四)实验实践:直观认知与错例分析
1.视频观摩+动手操作
通过实验视频观察不同装置的操作细节,重点关注“气泡产生→水柱形成”的动态过程;
用简易仪器(试管、长颈漏斗、注射器)模拟操作,感受气压变化与现象的关联。
2.错例归因与修正
分析“未关闭止水夹导致无气泡”“加热过久导致水柱不明显”等错误案例,强化操作顺序和细节记忆。
装置气密性检查考点需以“原理理解”为根基,“规范表述”为关键,“情境迁移”为提升方向。备考时应立足教材,分类突破不同装置的操作逻辑,结合创新题型训练科学思维,避免因细节疏漏或原理混淆失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