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2、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3、识记庆历新政的内容,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知识导学】A级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
、
、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
;表现:
;
【思考探究】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知识导学】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②枢密院有
,统兵将领有
无
,互相牵制;③实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
(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
局面;(2)
,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
局面。
【思考探究】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
原因:官僚机构重叠;科举取士越来越多;“恩荫”法泛滥
影响: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兵
原因:对辽、西夏战争的需要;采取“荒年募兵”政策;军队战斗力低下所以扩充军队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冗费
原因:冗兵、冗官;每年送给西夏、辽大量岁币;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加深社会矛盾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知识导学】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
;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
制度;改革
;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C级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范仲淹忧的是北宋政府面临的社会危机,忧的是改革的失败,他的忧虑正是王安石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要性,也预示了王安石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巨性。
【本课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B级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仁宗
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
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
3.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B.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相互牵制
C.设三司管财政,削弱宰相权力
D.首创皇帝制度
4.北宋加强专制皇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
A.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B.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C.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与北宋并立的建都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大理
D.金
6.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分别是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7.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打击官僚贵族
C.提高官僚素质
D.增强军事力量
8.庆历新政主要针对
A.土地兼并严重
B.军队数量庞大
C.官僚制度腐败
D.军队战斗力不强
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0.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
D.防止军事割据
1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出现国库亏空,导致“积贫”局面的诸多原因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B.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C.给辽和西夏的“岁币”
D.“计相”掌管财政,措施不力
14.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
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B级
15、材料解析题: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
答案提示1、A;
2、C;
3、D;
4、D
;5、B
;6、A;7、A;8、C
9、C;10、D;11、D;12、A;13、D;14、C;
15.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