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树人中学校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自主招生试卷
一、基础知识(22分)
1.(2025·树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钦佩(qīn) 收讫(qì) 妥帖(tiē) 修润(rùi)
B.无虞(yú) 毋宁(wù) 吞噬(shì) 撵走(niǎn)
C.羸弱(léi) 猥琐(wěi) 涉足(shè) 露宿(lù)
D.告罄(qìn) 孱头(càn) 亵玩(xiè) 竹篾(miè)
2.(2025·树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生疏 闲暇 耀武扬威 目不窥园
B.怀恋 恳切 垂垂暮老 泱泱不乐
C.别扭 遗撼 天涯海角 海阔天空
D.包揽 累赘 毛骨耸然 不耻下问
3.(2025·树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B.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迎来了中秋佳节,也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国庆节。
C.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和转机。
(2025·树人)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4.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
①波涛或迎着旭日,或跃着晓月,一排排向岸边扑来。
②湖水永远清澈透明,如云,如梦,如诗。
5.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改为反问句)
6.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缩句)
(2025·树人)诗词欣赏。
7.借月抒怀。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 , ”(《水调歌头》)的祝愿;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 , ”(《月夜忆舍弟》)的设想。
8.用典言志。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李白的“ , ”(《行路难》),暗用姜太公得遇文王和伊尹得遇商汤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借向秀《思旧赋》和“玉质烂柯”的典故,表现了对故人已逝的悲痛及自己遭贬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9.直抒胸臆。国难当头,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那个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发出的最真挚的告白。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2025·树人)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以?”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
C.白雪纷纷何所以 何所以:像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因为风。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12.谢道韫的才华在“咏雪”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三、阅读理解(28分)
(2025·树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雅趣说“镜”,镜鉴千秋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面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是因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兽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十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画线的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14.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15.以文章第③④段为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6.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
17.阅读下面的物品简介,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其所属朝代,并简述理由。
物品简介:
嫦娥玉兔菱花镜,直径19.1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拈柄,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2025·树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走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话文取得 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 10分,还有 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8.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19.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20.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21.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22.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A项、“修润” 的 “润” 正确注音为 rùn(而非 rùi),韵母为 “un”,注意声调标在 “u” 上。
B项、“毋宁” 的 “毋” 正确注音为 wú(而非 wù),“毋” 读第二声,意为 “不要、不”。
C项、羸弱(léi)、猥琐(wěi)、涉足(shè)、露宿(lù),注音均无误。
D项、“告罄(qìn)”修改为“告罄(qìng)”
故答案为:C;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A项“生疏、闲暇、耀武扬威、目不窥园” 均无错别字。
B项、“泱泱不乐”修改为“怏怏不乐”
C项、“遗撼”修改为“遗憾”;
D项、“毛骨耸然”修改为“毛骨悚然”。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中句子表述,A项句子中冒号后的内容到 “诊治个性化” 已完整列举中医的优势,其后的 “成书于……” 是另一个独立分句,冒号无法涵盖,应将 “个性化” 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B项句子中破折号用于解释说明 “祖国母亲的生日” 即 “国庆节”,标点使用规范。
C项中“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 是陈述句,并非疑问句,句末应改用句号,而非问号。
D项句子中引用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完整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即改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
【答案】4.①山间的风或掠过林海,或拂过草甸,一阵阵向远方奔去。②童年的记忆永远鲜活明亮,如星,如泉,如糖。
5.难道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吗?
6.脸上闪出光。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
【解析】【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4.例句中用 “或…… 或……” 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描绘波涛的不同动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仿写,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故答案为:①山间的风或掠过林海,或拂过草甸,一阵阵向远方奔去。
原句中用 “如…… 如…… 如……” 的排比结构,将 “湖水” 分别比作 “云”“梦”“诗”,通过比喻以及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仿写。
故答案为:②童年的记忆永远鲜活明亮,如星,如泉,如糖。
5.结合原句意思,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需在句首添加反问词 “难道”,把 “没有” 改为肯定形式“有”,句末句号改为问号;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吗”进行改写作答。
故答案为:难道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吗?
6.缩写句子,要把原句中 “他那阴沉的”“一种冷笑的”等定语删去;保留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脸上闪出光。
【答案】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到乡翻似烂柯人
9.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7.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苏轼《水调歌头》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月为载体,表达了对亲人(包括兄弟)的思念与美好祝愿,契合 “兄弟分离”“遥寄祝愿” 的语境。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借秋夜白露与故乡明月,抒发了战乱中与弟弟分离的思念之情,“月是故乡明” 暗含对团聚的设想,符合 “困于战火” 的背景。
故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李白《行路难》中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句暗用姜太公在渭水垂钓遇周文王的典故,后句化用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后被商汤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 指向秀为悼念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 典出王质上山砍柴见仙人下棋,棋局终了斧柄已烂,世间已过百年,诗人借此抒发对故友逝去的悲痛和自身遭贬多年后物是人非的怅惘。
故答案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到乡翻似烂柯人
9.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饱含深情的问句与答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切热爱,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更凸显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故答案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答案】10.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11.①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
12.当谢太傅问 “白雪纷纷何所似” 时,兄长谢朗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作答,虽能体现雪的洁白与密集,但 “撒盐” 的比喻过于直白,缺乏灵动之感,更偏向对雪的形态的简单模仿。而谢道韫则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应,将雪花比作 “柳絮”,既契合雪花轻盈、洁白的外形特征,又通过 “因风起” 的动态描写,赋予雪花随风飘舞的灵动姿态,生动再现了雪景的飘逸之美。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0.结合句子意思,A、“内集” 在句中意为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符合《世说新语》中谢太傅与家人雪日聚会的语境。
B、“儿女” 在此处并非仅指 “子女”,而是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等,符合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广义用法。
C、何所以” 即 “像什么”,是谢太傅对白雪纷纷的形态发出的疑问,与上下文语境一致。
D、“因风” 中的 “因” 是 “趁、乘” 的意思,“因风起” 指 “趁着风飞起来”,而非 “因为风”。此句以柳絮乘风飞舞比喻白雪飘落,“因” 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为 “凭借、趁着”。这句对词语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11.结合句子中词语,①句子中“差” 意为 “大体、差不多”,“拟” 意为 “相比”,此句以 “撒盐” 比喻白雪,写出雪的密集与质感。
故答案为:①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②这句中“未若” 意为 “不如、比不上”,“因” 意为 “趁、乘”,“起” 此处指 “飞舞”。此句以 “柳絮因风” 比喻白雪,既写出雪的轻盈,又暗含春天将至的生机,是更富诗意的比喻。
故答案为:②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
12.结合文中描写,面对雪景,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的轻盈和洁白,以及动态之美;结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当谢太傅问 “白雪纷纷何所似” 时,兄长谢朗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作答,虽能体现雪的洁白与密集,但 “撒盐” 的比喻过于直白,缺乏灵动之感,更偏向对雪的形态的简单模仿。而谢道韫则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应,将雪花比作 “柳絮”,既契合雪花轻盈、洁白的外形特征,又通过 “因风起” 的动态描写,赋予雪花随风飘舞的灵动姿态,生动再现了雪景的飘逸之美。
【答案】13.C
14.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
15.《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16.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
17.唐镜;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
【知识点】状物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A项结合文中对镜子发展历史的描写,这项表述正确;
B项中“鉴的哲思”指的是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以及吸取教训;这项表述正确;
C项中结合文中“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的表述,这项错误;
D项中对句子说明方法的分析表述正确,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这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4.结合短文内容,文中主要描写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结合文中描写,进行概括总结。
故答案为: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
15.“《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16.结合文中描写,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
17.结合文中描写,这种镜子应该是唐代铜镜,因为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结合文中对唐镜的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唐镜;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
【答案】18.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
19.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
20.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21.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
22.秦老师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8.“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这句描写了小男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小男孩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
19.结合文中描写,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
20.结合文中描写,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21.结合上下文,秦老师的“灵感”指的是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这是秦老师的教育智慧。
故答案为: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
22.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
1 / 1重庆市树人中学校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自主招生试卷
一、基础知识(22分)
1.(2025·树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钦佩(qīn) 收讫(qì) 妥帖(tiē) 修润(rùi)
B.无虞(yú) 毋宁(wù) 吞噬(shì) 撵走(niǎn)
C.羸弱(léi) 猥琐(wěi) 涉足(shè) 露宿(lù)
D.告罄(qìn) 孱头(càn) 亵玩(xiè) 竹篾(miè)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A项、“修润” 的 “润” 正确注音为 rùn(而非 rùi),韵母为 “un”,注意声调标在 “u” 上。
B项、“毋宁” 的 “毋” 正确注音为 wú(而非 wù),“毋” 读第二声,意为 “不要、不”。
C项、羸弱(léi)、猥琐(wěi)、涉足(shè)、露宿(lù),注音均无误。
D项、“告罄(qìn)”修改为“告罄(qìng)”
故答案为:C;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
2.(2025·树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生疏 闲暇 耀武扬威 目不窥园
B.怀恋 恳切 垂垂暮老 泱泱不乐
C.别扭 遗撼 天涯海角 海阔天空
D.包揽 累赘 毛骨耸然 不耻下问
【答案】A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词语,A项“生疏、闲暇、耀武扬威、目不窥园” 均无错别字。
B项、“泱泱不乐”修改为“怏怏不乐”
C项、“遗撼”修改为“遗憾”;
D项、“毛骨耸然”修改为“毛骨悚然”。
故答案为:A
【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
3.(2025·树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B.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迎来了中秋佳节,也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国庆节。
C.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和转机。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各项中句子表述,A项句子中冒号后的内容到 “诊治个性化” 已完整列举中医的优势,其后的 “成书于……” 是另一个独立分句,冒号无法涵盖,应将 “个性化” 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B项句子中破折号用于解释说明 “祖国母亲的生日” 即 “国庆节”,标点使用规范。
C项中“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 是陈述句,并非疑问句,句末应改用句号,而非问号。
D项句子中引用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完整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即改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
(2025·树人)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4.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
①波涛或迎着旭日,或跃着晓月,一排排向岸边扑来。
②湖水永远清澈透明,如云,如梦,如诗。
5.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改为反问句)
6.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缩句)
【答案】4.①山间的风或掠过林海,或拂过草甸,一阵阵向远方奔去。②童年的记忆永远鲜活明亮,如星,如泉,如糖。
5.难道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吗?
6.脸上闪出光。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
【解析】【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4.例句中用 “或…… 或……” 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描绘波涛的不同动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仿写,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故答案为:①山间的风或掠过林海,或拂过草甸,一阵阵向远方奔去。
原句中用 “如…… 如…… 如……” 的排比结构,将 “湖水” 分别比作 “云”“梦”“诗”,通过比喻以及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仿写。
故答案为:②童年的记忆永远鲜活明亮,如星,如泉,如糖。
5.结合原句意思,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需在句首添加反问词 “难道”,把 “没有” 改为肯定形式“有”,句末句号改为问号;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吗”进行改写作答。
故答案为:难道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吗?
6.缩写句子,要把原句中 “他那阴沉的”“一种冷笑的”等定语删去;保留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脸上闪出光。
(2025·树人)诗词欣赏。
7.借月抒怀。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 , ”(《水调歌头》)的祝愿;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 , ”(《月夜忆舍弟》)的设想。
8.用典言志。用典巧妙,可使诗词意蕴丰富。李白的“ , ”(《行路难》),暗用姜太公得遇文王和伊尹得遇商汤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借向秀《思旧赋》和“玉质烂柯”的典故,表现了对故人已逝的悲痛及自己遭贬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9.直抒胸臆。国难当头,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那个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发出的最真挚的告白。
【答案】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到乡翻似烂柯人
9.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题目内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准确作答,书写要正确。
7.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苏轼《水调歌头》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月为载体,表达了对亲人(包括兄弟)的思念与美好祝愿,契合 “兄弟分离”“遥寄祝愿” 的语境。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借秋夜白露与故乡明月,抒发了战乱中与弟弟分离的思念之情,“月是故乡明” 暗含对团聚的设想,符合 “困于战火” 的背景。
故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李白《行路难》中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句暗用姜太公在渭水垂钓遇周文王的典故,后句化用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后被商汤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重用、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 指向秀为悼念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 典出王质上山砍柴见仙人下棋,棋局终了斧柄已烂,世间已过百年,诗人借此抒发对故友逝去的悲痛和自身遭贬多年后物是人非的怅惘。
故答案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到乡翻似烂柯人
9.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饱含深情的问句与答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切热爱,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更凸显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故答案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2025·树人)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以?”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
C.白雪纷纷何所以 何所以:像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因为风。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12.谢道韫的才华在“咏雪”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0.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11.①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②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
12.当谢太傅问 “白雪纷纷何所似” 时,兄长谢朗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作答,虽能体现雪的洁白与密集,但 “撒盐” 的比喻过于直白,缺乏灵动之感,更偏向对雪的形态的简单模仿。而谢道韫则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应,将雪花比作 “柳絮”,既契合雪花轻盈、洁白的外形特征,又通过 “因风起” 的动态描写,赋予雪花随风飘舞的灵动姿态,生动再现了雪景的飘逸之美。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0.结合句子意思,A、“内集” 在句中意为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符合《世说新语》中谢太傅与家人雪日聚会的语境。
B、“儿女” 在此处并非仅指 “子女”,而是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等,符合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广义用法。
C、何所以” 即 “像什么”,是谢太傅对白雪纷纷的形态发出的疑问,与上下文语境一致。
D、“因风” 中的 “因” 是 “趁、乘” 的意思,“因风起” 指 “趁着风飞起来”,而非 “因为风”。此句以柳絮乘风飞舞比喻白雪飘落,“因” 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为 “凭借、趁着”。这句对词语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11.结合句子中词语,①句子中“差” 意为 “大体、差不多”,“拟” 意为 “相比”,此句以 “撒盐” 比喻白雪,写出雪的密集与质感。
故答案为:①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②这句中“未若” 意为 “不如、比不上”,“因” 意为 “趁、乘”,“起” 此处指 “飞舞”。此句以 “柳絮因风” 比喻白雪,既写出雪的轻盈,又暗含春天将至的生机,是更富诗意的比喻。
故答案为:②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舞。
12.结合文中描写,面对雪景,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写出了雪的轻盈和洁白,以及动态之美;结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当谢太傅问 “白雪纷纷何所似” 时,兄长谢朗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 作答,虽能体现雪的洁白与密集,但 “撒盐” 的比喻过于直白,缺乏灵动之感,更偏向对雪的形态的简单模仿。而谢道韫则以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应,将雪花比作 “柳絮”,既契合雪花轻盈、洁白的外形特征,又通过 “因风起” 的动态描写,赋予雪花随风飘舞的灵动姿态,生动再现了雪景的飘逸之美。
三、阅读理解(28分)
(2025·树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雅趣说“镜”,镜鉴千秋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面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是因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兽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十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画线的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14.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15.以文章第③④段为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6.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
17.阅读下面的物品简介,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其所属朝代,并简述理由。
物品简介:
嫦娥玉兔菱花镜,直径19.1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拈柄,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答案】13.C
14.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
15.《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16.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
17.唐镜;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
【知识点】状物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3.A项结合文中对镜子发展历史的描写,这项表述正确;
B项中“鉴的哲思”指的是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以及吸取教训;这项表述正确;
C项中结合文中“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的表述,这项错误;
D项中对句子说明方法的分析表述正确,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这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4.结合短文内容,文中主要描写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结合文中描写,进行概括总结。
故答案为: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以及镜子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
15.“《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有力地说明了镜子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16.结合文中描写,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感之美、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
17.结合文中描写,这种镜子应该是唐代铜镜,因为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结合文中对唐镜的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唐镜;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镜子中的“嫦娥玉兔”就是唐镜中的“故事传说镜”。
(2025·树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走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话文取得 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 10分,还有 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8.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19.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20.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21.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22.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答案】18.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
19.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
20.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21.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
22.秦老师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8.“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这句描写了小男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小男孩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一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会被妈妈打;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请求老师给加分的想法会被老师拒绝;
19.结合文中描写,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秦老师为自己无法帮助小男孩而感到歉意。
20.结合文中描写,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听到小男孩加分的请求,从小男孩的神态和语气可以看出小男孩一定有自己的难处,自己如果考不好会被妈妈打,秦老师心疼孩子;但是作为老师又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因此“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21.结合上下文,秦老师的“灵感”指的是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这是秦老师的教育智慧。
故答案为: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
22.秦老师借小男孩向“她”借分的机会,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老师用“借一还十”的方法,激励小男孩以后刻苦学习;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从此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此后小男孩发奋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公司的老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