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学者蓑笠翁所著《改革大佬王安石》
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王安石的全新视角。
作者对其仕途经历、官场恩怨、人格品行
等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为读者还原了一位
融是非于一身、纳天下人民于一心的王安
石。生前骂名赫赫,死后不得安生。百年
后的今天,王安石依然背负沉重的历史包
袱。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进入另外一个极端——梁启超赞他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蒋介石称其“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甚至连前苏联领导人列宁也高度赞扬这位“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请思考:
1.王安石为何备受争议?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_________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________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主持变法。庆历新政积贫积弱参知政事【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局面,调整封建国家、_____和_____的关
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或谷物给农
民,使农民免受_______盘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免役法:又称_______。政府向应服役而又不愿服役的人
户,按_________收取_______,雇人服役。积贫地主农民贷款高利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募役法贫富等第免役钱(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_______,出钱收购_________,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_________,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
量,按照___________和肥瘠收取赋税,_____、_____也不例
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______,依照“__________
_________”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务滞销货物丈量土地土地的多少官僚地主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负担轻重不同的差役。(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提示: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提示: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3)青苗法实行的初衷是什么?
提示: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4)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银行的作用,你认为是哪两项措施?为什么?
提示:青苗法和市易法。因为青苗法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百姓。
市易法是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等到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两者都起到运用政府力量对经济调节、平衡的作用。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局面,巩固_________秩序和整顿、加强军
队。
2.内容:
(1)保甲法:把农民编为_____,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保马法:百姓_________养马,养马户可_____________。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___
___一人专管训练。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_____,提高_________。积弱封建统治保甲自愿申请减免部分赋税正将兵器武器质量【知识点拨】
1.募役法与隋唐时期实行的“庸”非常相似。
“庸”是指纳绢代役,募役法是交纳免役钱,二者都起着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募役法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_____,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_____________,
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_____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人才经义和时务策改革1.结合田况与欧阳修对北宋军队的描述思考:
(1)田况及欧阳修的描述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①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②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2)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措施。2.结合材料,探究分析以下问题。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有什么意义?
提示:原因:明经诸科侧重死记硬背,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无法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意义: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有利于培养大批有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又一进步。(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措施有什么特点?
提示: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
(4)改革科举的措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提示:为改革培养和选拔了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统一了思想、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5)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思路分析】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是为变法选拔人才的,在改革中王安石注重实际的政务处理能力,主要从当时科举制度弊端思考改革科举的必要性,联系实际思考王安石教育改革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提示:①注意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克服死记硬背。②学习应该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③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促进教育的公平。【知识点拨】
1.宋代科举考试科目。
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大体上可以分为进士、明经诸科、制科、武举等几类。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和策论方面。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但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并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