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5: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课堂识真
1.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4.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

A.租庸调制
B.市易法
C.青苗法
D.两税法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①背景②改革措施③性质④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⑴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
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⑶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第1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堂识真
1-8
B
B
A
B
D
A
B
B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⑵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5、拓展空间
10.答案:
⑴粮食价格过低。
⑵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⑶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