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基础巩固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A.缓和阶级矛盾
B.看中王安石的才能
C.维护封建统治
D.发展经济
答案 C
解析 A、B、C、D都是变法的原因,但A、D是C的具体表现,C是根本原因,B是个人因素。
2.1072年,某农民因贫困正要背井离乡之际,却意外地从政府借贷来了种子,他努力耕作,收获后不仅还清了本息,还略有盈余。他逢人便夸:“当今皇上的青苗法真是太好了!”这反映出青苗法的实施
( )
①能够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②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④遭到了高利贷者的强烈反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高利贷者虽反对青苗法,但在材料中并不能反映,故排除④。
3.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 D
解析 可以结合对题干中“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来解答本题。很显然这是一项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法令。
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B、C三项主要是关于农业的措施,D项是维护市场的措施。
5.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的原因是
(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图中所争议的问题是青苗法,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对农民剥削过重。
6.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富国之法的内容,而富国之法推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针对的是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
能力提升
7.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加强了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答案 A
解析 保甲法规定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这样就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控制。因此选A。
8.观察下图,铠甲在作战过程中对保护将士的人身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铠甲的质量,王安石规定武士的铠甲和武器必须由下列哪一部门监督制造
( )
北宋武士
A.户部
B.度支部
C.军器监
D.盐铁部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强兵之法中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9.如图是“宋人科举考试图”,下列有关王安石科举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考场有人看守,考试纪律严格 ②考取进士的考生既要考诗赋,又要考经义和时务策 ③考试的内容为儒家经典
④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所以②说法错误,从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答案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第(2)问,抓住要求“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