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6: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的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C项在北宋初年就已实现。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官僚地主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不可能以打击官僚地主为核心。因此,排除C、D两项。王安石主要是以解决北宋财政困难为核心进行改革。
2.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 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③的选项排除。
4.在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答案 D
解析 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5.“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  )
A.农民利益
B.贫民利益
C.士族利益
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核心是反对实行免役法,免役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答案 B
解析 “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临川先生文集·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痰,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天下害”。但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法、水利法“为百姓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
(3)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从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3)联系: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动摇了最高统治者对变法的态度,变法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