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案
巧建结构
自主探究
一、变法的前提——起用王安石
1.王安石上《言事书》:
在___________更加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给___________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没引起重视。
答案:社会矛盾 宋仁宗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
)
①宋神宗希望克服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摧制兼并”等解决办法 ③宋仁宗很赞赏他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起用的标志:___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__,主持变法。
答案:(1)A
(2)1069 参知政事
二、变法的具体措施
1.富国之法
目的
法令
内容
作用
为改变积贫的局面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______给农民,收获后偿还
使农民___________,还可增加___________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___________和兴修___________
___________增加
免役法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___________收取__________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___________也要出钱
减轻了___________的差役负担,保证了___________
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___________,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有利于___________,也增加了政府___________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___________收取赋税,___________也不例外
增加了国家的_________收入
均输法
要求发运使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采购物资
使物资___________得到配合,减轻了___________的负担,增加了___________
答案:内容:贷款或谷物 荒地 水利工程 贫富?等第? 免役钱 官僚、地主 市易务 土地的多少和?贫瘠? 官僚、地主 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
作用:不缺种子,又免受高利贷盘剥 政府收入 ?粮食?产量 农民 生产时间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田赋? 收入 需求和供应 纳税户 政府收入
2.强兵之法
(1)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加强军队措施的目的是(
)
A.改变积贫局面
B.改变积弱局面
C.缓和阶级矛盾
D.选拔人才
(2)填表
法令
原因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政府把___________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___________,战时编入___________。还实行___________
加强了对___________的控制,又可抵御辽和西夏的,也减少了___________
保马法
军队以步兵为主
规定百姓可自愿___________,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或___________,养马户可减免部分___________
节省了___________,马匹的___________也得以提高
将兵法
兵将分离
各路分设一百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___________
提高了___________
设军器监
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
设置军器监,监督__________,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答案:(1)B
(2)内容:农民 练兵 军队作战 连笔法 申请养马 官马 给钱自购 赋税 训练 制造兵器
作用:人民 进攻 开支 政府开支 质量和数量 军队的战斗力 生产量 质量
3.取士之法
下图中左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右图为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1)上图中左图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3)为培养人才,王安石还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
(4)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答案:(1)反映了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3)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4)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能力提升
想一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
答案: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想一想
宋神宗决定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为维护封建统治。
想一想
左表中哪些法令触犯了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你有何认识?
答案: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认识:新法主要调整国家和地主的关系,但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议一议
从左表法令的作用中,你可看出王安石变法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答案: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解决积弱局面。
想一想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评一评
如何评价保甲法?
答案:对于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起到了一定作用。后来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强化统治的制度,如近代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在沦陷区统治时,都曾采用保甲制度,加强法西斯专政。
试一试
你能说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吗?
答案:隋朝建立,唐朝发展,宋朝完善,明清衰落,1905年废除。
想一想
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中,有哪些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为什么?
答案:改革教育制度,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整顿太学,注重教育内容适应改革的需要。
典例导析
【典例】
(2004年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注意王安石变法的特殊之处。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突出造成的。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情景:财政危机导致社会危机。这又是由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的,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答案:D
思维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明确题目所问的问题是什么,如本题主要是问背景中的“根源”。
思维发散
【发散点】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答案:(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相关链接
1.变法之前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早年随官职不高的父亲辗转南北,到过广东及京城开封等很多地方。宋仁宗景祐年间,父亲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安石又跟至江宁,此后江宁便成为安石的第二故乡。安石成名甚早,二十几岁即文章誉满天下,令曾巩、欧阳修称赞不已。后来,他们三人与韩愈、柳宗元、三苏(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一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有很多机会在京城做官,但他不愿意留在京城,因此有人觉得他古怪。后来,他要求到一个叫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的地方做个七品知县。他在鄞县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修建堤堰,治理陂塘(水塘);为防止高利贷盘剥农民,让官府贷谷给农民,偿还时农民另加比较低的利息即可,既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又能使官府的粮谷以旧易新。这些工作为他后来当宰相后实行的变法措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宋人邵伯温甚至说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即本于此。?
当时的名臣如文彦博、欧阳修等都曾经向宋仁宗推荐过王安石,但均被王安石拒绝。对王安石屡次拒绝进京做官一事,当时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沽名钓誉,恃才傲物,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以期将来得到更高的名声和更高的职位;一说他对当时文人学士投机取巧以文相高的“奔竞之风”不满,故而采取远避的态度。?
其实上述两种说法都有片面性。王安石拒绝进京做官,应该有非常特别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年龄——从21岁中进士到46岁做宰相这段最为宝贵的时间内一再拒绝高职。根据他本人的言行、著作及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王安石拒出茅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宋仁宗在位时国家政局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从上到下都比较保守,仁宗本人也只求守成,不求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脑子新思想、新观点的王安石考虑到自己的见解不会被仁宗所接纳,所以隐忍不出,等待时机。如果不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何神宗即位后,王安石那么快就答应担任一切重要职务。第二,仁宗时代朝廷里聚集了太多的大人物,像范仲淹、欧阳修、张方平、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曾公亮等,而且他们大多身居要职,他们的名望足以使充满新思想的青年人望而却步。而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是,他无法容忍别人对他发号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明智地选择了在外地做官,尽管职位低,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施展自己的才华。第三,王安石把在地方做官作为一种实践和锻炼,以期将来有机会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因为科举制下的多数传统官员只知道读书做文章,而不知工商农事,严重脱离实践,王安石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实践证明,他在地方为官的丰富经历,对将来变法措施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王安石的保甲法?
宋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宋政府颁布了由司农寺制定的《畿县保甲条制》。规定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一人;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一人;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各一人。保长由所谓“有心力”的人担任。大保长、都副保正,则更明确规定由家财最富的人担任。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可以置备弓箭,进行训练,每一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在保内“巡警”。如果同保内有所谓犯“窃盗、杀人、放火”等事,“知而不告”的,就要按照“伍保法”论罪;
2.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 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还规定“居停强盗三人以上,经三日,同保内邻人虽不知情,亦科不觉察之罪”;而且对“外来行止不明之人,并须觉察收捕送官”,等等。不论是赵子几的奏疏,还是颁行的“保甲条例”,其阶级性质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在乡村中建立起严密的治安网,并组织一支由大地主控制的保甲武装,用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
保甲法首先在开封府地区实行,以后推行于五路,最后推行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