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1.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
因。
2.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运用自然界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指责变法。
坚持“_______”精神,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宗之法不足守。”
_____。
宋神宗死后,_______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反常现象水旱灾害2.王安石的态度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3.宋神宗的态度动摇4.结果司马光名师点拨:王安石变法失败说明: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_________据实纳税,一些_____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_______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_________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_________大幅度上升。
农业灌溉防洪抗灾豪强地主民户大商人社会经济财政收入
(1)原因
①保甲法:加强了_________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_________,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军器监:使武器的_____得以改进,_____大大增加。
③保马法:马匹的_____和_____得以提高,节省了_____
_____。
④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_________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_____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促进了北宋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实力的壮大。
2.积弱局面的改善3.历史作用兵农合一封建统治质量产量质量数量养马费用兵将分离国力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名师点拨:
阅读下图:
拓展1(1)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为何向宋神宗哭诉?
(2)王安石真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吗?为什么?
答案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代表他们的利益向宋神宗哭诉,意在反对王安石变法。
(2)不是。新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阅读材料: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拓展2答案 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造成的一些弊端,但是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
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它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王安石变法在科举与选官方面对历史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
提示 ①科举改革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济世之才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
②选官制度方面,王安石对“恩荫”(即大官僚的子弟、亲属可以依仗父兄的职位获得官职)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克服恩荫的弊病。
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角度1】?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对北宋朝廷和社会起了哪些作用?
提示 ①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大商人对物价的操纵及牟取暴利,抑制了豪强兼并的势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军事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解决了冗兵的问题。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国力由弱转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角度2】?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令》
材料二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据载,变法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多。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看待商鞅变法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3)材料三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题干已经提示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不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难判断材料一是肯定,材料二是否定的态度;第(2)问,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第(3)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
答案 (1)不同:材料一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而统一天下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从秦灭亡上否定商鞅变法。
(2)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
(3)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角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2.根据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 (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富商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特别提醒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答案提示 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学思之窗
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
探究活动:找一本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书来读,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答案提示 关键是写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艰难以及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的可贵之处。
争鸣:你对此怎么看?你认为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吗?
答案提示 王安石的观点是正确的。可能,但很难实施。二、学习延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