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6: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1.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  )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用人不当 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王安石态度动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3.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5.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  )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各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
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答案
1.D 2.B 3.A 4.C 5.C 
6.(1)措施: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看法: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
(2)措施:保甲法。问题: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
(3)原因: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
7.(1)冗官。
(2)措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时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