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巩固
1.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 )
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答案 B
解析 “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2.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 )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用人不当 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王安石态度动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既有法令本身的原因如③,也有用人的原因如②,最主要的是守旧派的反对如①。④王安石态度并未动摇。
3.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主要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故排除。
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使用。
5.保甲法的实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 )
①维护了社会治安 ②兵农合一,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④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保甲法的目的有: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的实施客观上也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④是将兵法的作用。
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③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含有③的A、B、C三项。
能力提升
7.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答案 C
解析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8.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答案 B
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9.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答案 C
解析 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只有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
10.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各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措施: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看法:图中人物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
(2)措施:保甲法。问题: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
(3)原因: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充分挖掘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审清题目要求。解答第(1)、(2)问时注意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链接;第(3)问看似与材料有关,其实跳过材料据所学知识也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