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6: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王安石纪念馆。后人缅怀王安石不仅是因为他的高尚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在宋神宗年间推行的著名的熙宁变法。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彻底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 D
2.下列措施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
①市易法 ②均输法 ③将兵法 ④农田水利法 ⑤免役法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
D.①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市易法和均输法概念的理解。
【答案】 C
3.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B.是否在统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能从根本上挽救危机
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解析】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主,而王安石变法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答案】 D
4.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解析】 结合题干题项辨析可知:B项“中小地主”几乎没有损害,C项“农民”略有小利,D项“皇室”为了统治安定略有支持;唯有A项“大地主”利益受损,是最大阻力。
【答案】 A
5.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解析】 A、B、C三项都是其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答案】 A
6.北宋司马光向宋神宗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最终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 司马光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案】 D
7.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解析】 根据课本史实,A、B、D三项不准确,C项表述最为准确。
【答案】 C
8.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10.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11.(2015·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答案】 
(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3)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