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16: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案
教材整理
一、变法的命运
1.保守派反对变法
(1)原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破坏
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如说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是由于变法违背了天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
(1)提出
在变法中,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他认为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人们对变法的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
(2)作用
他的这种思想在整个变法革新的过程中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很大作用。
深化升华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新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三不足”思想显示了王安石的用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1)变法的开始阶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变法顺利进行。
(2)后来宋神宗的态度动摇,甚至产生了对新法的怀疑。1074年王安石辞职,改革更是难以推行。
(3)1075年,宋神宗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
(4)最后,宋神宗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4.新法废除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疑点突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四点: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主要原因);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深化升华
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积贫现象改变的主要表现
王安石变法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使国家富有起来。变法开始以后,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国库充裕。
2.“富国之法”的成效
(1)农田水利法的成效
水利工程广为扩建,保证了农业灌溉,如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田;奖励耕田水利的措施也很见效,如南方的水田和淤田增加显著,政府税收大大增加了使财政明显改善。
(2)方田均税法的成效
在北宋境内清丈出的征税田占垦田总数的一半以上,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据实纳税,部分农民免除了赋税,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青苗法的实施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4)免役法的实施
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免役钱对贫苦人家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地方的穷人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四处逃散。
(5)市易法和均输法的实施
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要点提示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
(1)保甲法的作用
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寓兵于农,实现了兵农合一,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还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2)其他改革措施取得一些成效
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增强;军队精简方面卓有成效。
2.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北宋军事力量增强最突出的表现在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上。为了遏制西夏势力的扩张,北宋政府派王韶带领部队开赴西北,被赋以用兵大权,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北宋军队就占据了今甘肃、宁夏等为吐蕃、西夏控制的大片土地,招抚30多万人,这是北宋建国以来对辽和西夏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
要点提示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辨析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问题探究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譬如运瓮,须在瓮外方能运,若坐瓮中,岂能运瓮?今欲制天下之事,运流俗之人,当自拔于流俗之外乃能运之;今陛下尚未免坐于流俗之中,何能运流俗,使人顺听陛下所为也?——王安石《熙宁奏对口录》
材料二: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宋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事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材料,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看待任何改革,都应把改革放到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内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切忌以偏概全。
探究结论:(1)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
(2)当时的人主要是从王安石的性情以及用人失误等角度进行评价;后人主要是从生产力及对历史的贡献等角度进行评价。
(3)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使“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变法的进步作用值得肯定。但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尽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变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处境,所以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而且由于用人问题,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经典例题
例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对前代成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大大限制了官僚和大地主的特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例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C.用人不当
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
解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而导致失败。用人不当以及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
答案:A
例3王安石强兵之法中,保甲法实行的作用主要是(  )
A.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B.加强军队
C.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D.巩固西部边境
解析:保甲法的实施既加强了军队,又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了西部边境,所有这些都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这是最主要的。
答案:A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即王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意为: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人们对变法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也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不合时宜的部分要改革。?
我们应该学习王安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敢于打破传统、大刀阔斧革新积弊的改革精神。
2.王安石变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问题:①在青苗法的实施过程中,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讨好上级以求升迁,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②免役法颁布后,免役钱太高,对贫苦百姓来说是沉重的负担。③实施过程过程中用人不当。?
启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切实体现群众的利益;要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1)进步作用?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经济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并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阻挠和破坏,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变法的开始阶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改革能顺利进行;后来宋神宗的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宋神宗恢复了王安石的职务,继续变法;最后宋神宗和王安石意见不一,王安石又被迫辞职,法令陆续废止。?
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废除了新法。?
(2)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活学巧用
1.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进行变法、革新弊政的是(  )
A.王安石      B.商鞅
C.孝文帝   
D.张居正
解析:题干中的引语是王安石的话,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A

2.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A.赏罚必信   B.戒急戒躁
C.从善如流   D.用人得当
解析:因为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强制农民借贷的现象,这也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一个重要借口,因而教训是“用人得当”最合适。
答案:D
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而不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故可排除①;青苗法、募役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④。
答案:B
4.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5.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
A.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解析:解题时,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都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