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 4 单 元Part 1王 安 石 变 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背景)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 现象严重,自耕农沦落为 ;(2)中小农民的 沉重,农民生活困苦;(3) 频繁,封建统治不稳。。土地兼并佃农赋税农民起义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之下,政府工作效率低,财政负担重;军队数量激增,军费高涨;出现 、 、
“三冗”局面。与辽、夏征战胜少败多,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支持参知政事 改革,以 为中心。主要内容有:(1)严格升迁;限制 ;改革贡举;慎选官吏。(2)减轻徭役;重视 。但改革严重受阻,一年后废止。冗官冗兵冗费范仲淹整顿吏治恩荫农桑二、王安石改革
1068年,王安石得到 支持,主持改革。以发展生产, 为变法目的。
1.富国之法(改变积贫):(1) 法——农民免受 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 。法——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灌溉、防洪抗灾;(3)
法——保证农民 、增加财政收入;(4) 法——合理分摊税额,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宋神宗民富国强青苗高利贷农田水利免役生产时间方田均税(5) 法——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6) 法——保障政府物质供应,减少财政支出。
2.强兵之法(改变积弱):(1) 法:闲时练、平时治、战时战——减少负担,强化训练、稳定社会;(2) 法——加强骑兵建设;(3) 法——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4)设 ——提高武器质量。市易均输保甲保马将兵军器监3.取士之法(人才保障):(1)改革 ——教学和选拔注重实用;(2)整顿 ——培养人才;(3)惟才用人——提拔革新者为改革中坚力量。科举制度太学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遭受攻击:(1)王安石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上层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遭到激烈反对。(2)扩大税源,要“取诸民”,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 2.元祐更化:1085年,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重用司马光,司马光逐步废除新法,改革派成员被排挤出朝廷。??3.新法的变质:1093年,哲宗亲政后启用变法派,打击守旧派,逐步恢复新法,但朝堂分化诸多派别,党争纷起。宋徽宗时,新法成为宰相蔡京的聚敛工具。1.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之间的关系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农民反抗斗争激烈;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岁币”,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的威胁。这一社会背景与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如下:(1)北宋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兵权,实际上在要将领交出兵权的同时,鼓励将领多购良田美宅。一般情况下,封建王朝刚建立时,都限制土地兼并。北宋是个例外,其“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北宋中期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激化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冗官”:①北宋用“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把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地方既有文官做知州,又有通判、转运使等。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③这样,官吏相互牵制,因循苟且,官僚机构日益糜烂,形成了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的“冗官”局面。(3)“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其募兵、养兵的办法,造成兵源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形成“冗兵”局面。(4)“积弱”: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政策,对将领严加防范。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对辽、西夏作战中处于不利局面,既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又要给辽和西夏“岁币”。(5)“积贫”:“冗官”“冗兵”导致政府开支巨大,形成“冗费”的局面,加上给辽和西夏“岁币”,势必造成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土地高度集中后,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又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北宋形成“积贫”局面。(6)为解决财政危机,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剥削,再加上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使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可见北宋中期的危机与它前期的统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备。……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与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己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均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意材料一中“天下英才”的提示,以此为核心,扣准材料一、二中“子弟亲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按照题干要求回答即可。请回答:
(1)范仲淹等所言涉及北宋在哪方面的弊政?由此导致什么危害?
弊政:官僚子弟和亲戚通过恩荫方式做官。危害:加剧了北宋的冗官局面,造成北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日益腐败。(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应对的,其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应对:发起庆历新政。核心主张:整顿吏治。
(3)庆历三年的诏令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限制官僚子弟和亲戚通过恩荫做官,有利于整顿吏治。(4)庆历五年的诏令意味着什么?其原因是什么?对此,说说你的认识。
意味:庆历新政失败。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认识: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5)范仲淹的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关系?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D.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问题的能力。A、C两项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D项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只有B才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故选B。B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①是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故①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