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摘自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材料二:
世人有个谜。中国的工业比起拥有核潜艇的美、苏、英、法来,起码落后半个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不仅单薄,而且离前沿较远。为什么中国能把核潜艇这个尖端搞成?为什么别的“第三世界”的国家没有一个搞成的?中国的核潜艇不是进口外国部件的组装,艇上全部设备都是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这不很蹊跷吗?
他平和一笑,一笑泯蹊跷。他对尖端、对“赫赫”有着特殊的体验。他的下级经常听到他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近乎口头禅:“在现代,尖端通常不过是常规的组合。别把尖端神奇化。美国的北极星导弹和阿波罗登月飞船,没有一项是新技术,全是现有的常规技术的综合。综合就是创造。悟到这个理就是悟到了一种特别的可行性——在没有新技术的国家也可以综合成尖端,关键是怎么综合。”
对,太对了!莱布尼茨发明计算机上的二进位制,不过是把中国非常古老的八卦与数学的常规的进位制知识综合了一下而得到的!赫赫不过是平常的巧妙综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肢解开来,不过是极其平常的两个信息:春天,红杏开了。用了一个“闹”的通觉,综合出了奇妙的诗意。参悟到尖端通常是常规的综合,那不是告诉一切只有常规技术的地方,全部存在着综合成尖端技术的很大的概率吗?
潜艇上要用压缩空气瓶,据资料,外国达到400kg/cm2的新水平。关键的新技术是解决压燃问题,不是一年半载能攻下的。他拍板,用现成的、常规的进行综合,同样达到了设计要求。
“我们学造船的,懂得第一要素是稳性要高,不然就会翻船。”他用常规的微笑伴着常规的语调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造船专业的毕业生都戴个戒指,戒指上刻着一个公式I/V,I是惯性力矩,V是体积,这是一个船的稳性公式。核潜艇体积小,但要装进上万台设备,怎么能求到一个极好的稳性?也就是说,怎么精密地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然后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的重心,这是个尖端问题,但又是用极常规的办法解决的。我们要求,负责设计每个设备的人,要到制造厂去弄清设备的重量和重心。设备装到艇上去时,全部都过秤,记录在案。安装过程中,切下的边角余料、过剩管道电缆等,凡拿下艇的,也要过秤,从上船时秤的重量中扣除。几年来天天都是如此,真正是斤斤计较。这个办法听起来多么土啊!我们就是用这个办法求得了精密的重量和重心数据,然后计算、调整,加上合理的配重,使我们的艇在水下发射时,其稳性几乎像在陆地上一样!我们靠‘软科学’上马,靠思维的软性功能把常规综合成尖端。稳性是靠这解决的,最关键的核动力维也是这样解决的。”
(摘编自祖慰《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材料三:
波拉尼认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一种充分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来自将一位杰出大师的原创观点与实践、个人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实践本身不是科学,而是一门技艺,就像法律实践和医学实践一样,由师傅传授给徒弟。你无法单纯从书上或课堂上学会法律,你也无法这样学会医学,你更无法这样学会科学。因为在科学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万试万灵的,没有哪一个实验是终极性的证明,一切都是简化的和近似的。
波拉尼发现,科学上充分原创性的另一必要条件是信仰。即使科学成为西方的“正统”,个人仍然可以彻底或部分地自由接受它或拒绝它。“除非一个人相信科学学说和方法在根本上是合理的,并且认为其终极前提可以被无可置疑地接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深刻地信奉科学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任何对科学这个概念的描述,如果没有把科学明确地描述为我们信仰的某种东西,那么在本质上都是不完善的虚饰之词。”信仰科学就是科学家加入这个团体时要发的誓言。
这就是科学家如何被选中,并被纳入这一团体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受过教育的科学信徒的“共和国”,通过一个师承关系的链条,学会仔细判断他们所在的领域那难以捉摸的过前沿。
(摘编自理查德·罗兹《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阐述如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思考全面,视野开阔,展现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眼光。
B.材料二第一段连续使用问句形成追问,对比中体现了说理性和层次性,增强气势的同时又引人深思。
C.“真正是斤斤计较”,说明测算过程中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要仔细计量,体现出了测算的严谨。
D.材料三提到,在科学中一切都是简化和近似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地接受或拒绝科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B.稳性高是造船的第一要素,重量和重心会影响船的稳性,要获得一个极好的稳性,控制重量和重心非常重要。
C.技艺是可以通过师承关系链条来传授的,科学实践是一门技艺,科学实践可以由师傅传授给徒弟。
D.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要在完善地描述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加入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科学本质的追求。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软科学”内涵的一项是( )
A.作为项目成果的新一代超声高速加工中心,具备超声铣削、钻削以及磨削功能,为国内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提供了有力手段。
B.在研究“不同粮食功能区域促农增收关键因素识别与有效举措研究”这一课题时,某研究中心所有成员通过下试验田、驻村实践、数据整合开展研究。
C.某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主张行为工程不应该是零散的,而应该对社会文化进行总体化的文化设计,但设计方案实施应该逐步推进。
D.某学者有明确的历史观念,将中国哲学理解为生命的学问,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个体生命追求理想而必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历史过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5.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请你根据对三则材料的理解给立志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同学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骑马
王力
西洋的汉学家以为中国人本来是不会骑马的,骑马的艺术系从蒙古族学得。这话的重要证据自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真的,咱们在诗经里所看见的“四牡有骄”,“两骖如舞”一类的字句都只描写的是拉车的马,而不是人骑的马。
但是,只要咱们有跟人学样的本领就好。像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武士那样神勇,学骑马是绰有余裕的。依《左传》里说,当时中国的武士会跳上战车,甚至可以在马跑的时候跳上敌人的车辆去刺杀敌人。拿这种本领去学骑马,不是易如反掌吗?
古代的英雄都钟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后相得益彰。故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一匹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蛟虬”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假使将来战术发展到总司令须坐某种“堡垒”上阵,我在赞赏战术高明之余,仍旧要惋惜武士不复能感受乌骓赤兔的烟士披里纯①。
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何等浅的器量!“宣劝不辞金碗侧,醉归争看玉鞭长”,这是多么令人作呕的神情!我们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拿着鞭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说文》)多数书生非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
不过,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像陆放翁的骑马也就不凡。“桃花骏马青丝”,“射雉西郊常命中”,这种畋猎的英姿,并不亚于冲锋陷阵。也许因为他是帅府的参议,所以能有“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的豪情。必须是他这种人,才够得上说“中原北望气如山”,才够得上说“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女子骑马自然别有风韵;然而骅骝毕竟是配英雄的,不是配美人的。除非是美人而兼英雄!昭君出塞虽也骑马,但是我想只是按辔徐行。冼夫人,平阳公主,梁红玉,秦良玉和沈云英,她们是否善于骑马,有没有良马,可惜咱们不知道。香妃的戎装画像确能动人,而且我们相信她会骑马,因为她是回部的女子。我喜欢看西洋女子亚马逊,非但衣服近似男装,而且当她们纵马加鞭的时候,也饶有丈夫气。我又在北平看见摩登小姐们骑马游春,情景却不一样;看她们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儿,实在令人不好受。但是,抗战以后,女同胞当中却产生了不少的英雄,她们非但有马革裹尸的志气,而且有跃马檀溪的胆量。
我喜欢骑马,却不喜欢骑驴。驴子那种冒冒然的意态,只能增加人们的萎靡不振。《封神榜》里的神仙有骑狮子的,有骑虎的,有骑鹿的,有骑仙鹤的,依我猜想,都不如骑马的英雄气概。当我骑马的时候,非但不喜欢按辔徐行,而且不爱它那种赛跑式的步伐。我喜欢它飞,我爱它天马行空,我爱它风驰电掣。马似流星人似箭,你只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欲仙,并不像一匹马载着你在走路,只像一只神鹰载着你在凌空!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骑马的乐趣,正像喝酒的人不喜欢淡酒而喜欢白兰地。
我十四岁就学骑马。虽然栽了不少的筋斗,但是那种飞行的乐趣,至今犹萦梦寐。这二十年来,总没有痛痛快快地骑它一次,不免有髀肉复生之感。我自信盛年虽逝,豪气未销。等到黄龙既捣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
(选自1942年冬《中央周刊》,有删改)
注:①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的音译,意为灵感。
文本二:
1930年,王力从国外学习回来,看到当时国内语法学研究死气沉沉,感觉到大部分研究都是套用英语语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字几无文法可言,他沉痛地写道:“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字不通,已成普遍的现象。一个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应用本国的文字,在西洋是很少见的事。”
1936年,王力写了《中国文法学初探》,倡言抛弃模仿,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工具,从汉语的现实中寻求语言规律。此文几乎是他扛起中国语言学研究重担的宣言。王力认为,汉语非常复杂,有文言和半文言,有白话和欧化的白话,所以研究汉语是极其艰难的工作,比之依傍西洋语法者,多费百倍的踌躇。
抗战爆发后,在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王力的研究已经在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各领域全面铺开,并计划着中国语言学的未来。他说:咱们对于抗战建国,没有必胜必成的信念则已,否则咱们应该料想到中国语文有兴盛的一日,那时节,咱们有没有像《牛津字典》一样的好字典给人看?
1984年春天,84岁的王力开始编撰一部他心中“理想的字典”,这也将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古汉语字典》。计划中的字典120万言,堪称鸿篇巨制。这位84岁的中国语言学奇才,那年春天开始,早上8点研墨,每天连续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写作无关的事他不闻不问。他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朝自己“理想的字典”迈进。1986年,王力辞世,他心中的字典最后在他学生手中完成,大家将它命名为《王力古汉语字典》。
(摘编自2020年11月《中国封面》)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先摆出西洋汉学家“中国人本来不会骑马”的观点,然后以《左传》的记载反驳了这一观点。
B.结尾怀念年少时骑马的乐趣,并使用“黄龙既捣”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在抗战时期的爱国豪情。
C.古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刻画的文人登科后志得意满的形象,为作者所鄙薄。
D.全文围绕“骑马”的话题组织了丰富的素材,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形散而神聚,文化性很强。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力痛感中国文法研究落后于西方,立志扛起中国语言学研究重担。
B.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反对模仿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主张依傍汉语的现实研究汉语。
C.王力在抗战期间的流亡岁月中,仍坚持研究汉语,表现了其过人的学术眼光和必胜信念。
D.《王力古汉语字典》的命名,反映了王力在中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大家对他的敬重。
8.文本二王力指出了汉语的一个什么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9.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这些对比的内容,并谈谈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志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企,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赵蕤《长短经》)
材料二: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是之时A使B驽马并驱C则虽倾轮D绝勒E不舍昼夜F而追之G辽乎H其不可以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指让……担任,与《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B.修,意为长,与“短”相对,与《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中的“修”词义相同。
C.审,指慎重、仔细地,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词义相同。
D.策,指用鞭子驱赶,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策”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察、衡量人的才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任务,赵蕤认为,除了圣人,没有谁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
B.管仲认为隰朋擅长外交,宁戚擅长农事,王子城父擅长军事,宾胥无擅长刑狱,东郭牙擅长进谏,自己则有助于桓公成就霸业。
C.王安石认为,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即使拥有皋、夔、稷、契的才智,也难以把那些有异于常人的贤能挑选出来,更何况是下等人呢?
D.世上的糊涂人认为,人身上具备特殊才能就像将锥子装在口袋里,其尖端会立刻显露,所以,人有实际本领就会被发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②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14.两则材料分别以“麋上山下山”和“驽骥杂处”为喻,各自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崔校书从军
钱起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16.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到祖母时,用“ ”和“ ”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2) 高适在《燕歌行》中表面赞美大唐将帅高调行军,实则暗讽其临战前不可一世的心理的句子是“ , ”。
(3) “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a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b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c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d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我们不清楚它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风中浅唱……
18.“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a B.b C.c D.d
19.文中“什么留住了他们?”的“什么”与下列哪个选项的意义及用法相同( )
A.“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孙犁《荷花淀》)
B.“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鲁迅《孔乙己》)
C.“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老舍《龙须沟》)
D.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铁凝《哦,香雪》)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最近有一种材料创下了15项“世界之最”的美誉,②其最耀眼的性能就是超轻与隔热,③并因此各个工业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应用潜力,④这种物质就是气凝胶。⑤气凝胶被称为“最轻固体”,⑥是一种密度非常小的固体材料,⑦密度因为太小,⑧所以也被誉为“冻住的烟雾”“固态空气”等。
那么,气凝胶是怎么隔热的?研究发现,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具备了以下三种隔热的“武器”。
“零对流”效应:热传导主要是通过气体分子不断地碰撞而传递能量,科学上把气体分子与周围分子不发生碰撞的可运动距离叫做分子自由程,空气的平均自由程为70nm。而气凝胶内部的平均孔径约为20-50nm,____A____,因此在对流传热很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气体热传导。“无穷热隔板”效应:气凝胶的孔径是纳米级别的,虽然孔隙及其多,但是错落有致的孔隙使得没有“通孔”,无穷多的孔壁相当于遮热板,这样就使得热辐射传导的热量降到最低。“无穷长路径”效应:热量只能顺着孔传递,无穷多的孔使____B____,从而使得传递的热量趋于最低。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漫画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4.①画横线部分通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名句的解析,具体展示了如何通过常规信息的巧妙综合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成果,从而生动地说明了“尖端通常是常规的综合”这一观点。
②通过文学名句的例子,增强了作者观点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综合就是创造”的理念。
③这一部分作为过渡,连接了前文关于尖端技术是常规技术综合的观点和后文关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一理念的讨论,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和连贯。
④通过文学与技术的类比,启发读者思考在不同领域中如何通过综合常规元素来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事物,从而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视野。
5.①强化创新意识:注重原创性与颠覆性思维,突破技术局限。
②善用综合思维:将现有知识、技术巧妙组合,解决复杂问题。
③培养科学信仰: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坚定探索精神。
④重视实践传承:向领域大师学习,积累经验并严谨治学。
6.A 7.B 8.基本特点:“非常复杂,有文言和半文言,有白话和欧化的白话”。
体现:①文本一是一篇现代散文,基本是用现代白话写的,也用了欧化的白话,如“烟士披里纯”。②同时这篇散文还使用了大量的文言和半文言,如引用了一些古诗文,并使用了一些半文言的书面语。 9.对比:①古代英雄骑马的气概与文人骑马的可鄙的对比。
②陆游骑马的豪情和一般文人骑马的猥琐的对比。
③摩登小姐骑马的战战兢兢和抗战女英雄骑马的志气胆量的对比。
④骑驴让人萎靡不振与骑马让人飘飘欲仙的对比。
这些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英雄豪迈之气的崇尚。
10.CEG 11.C 12.C 13.① 天下万物没有比奚毒(乌头)更凶险的,但良医将它装在袋中收藏,是因它有用处。
② 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什么与常人不同呢? 14.
①材料一“糜上山下山”:才能各有长短(大章善登高,牧竖善追下),用人需扬长避短。
②材料二“驽骥杂处”:实践检验真才(驽马与良马平日无别,负重行远时高下立判)。
15.D 16.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17. 以手阖门 持一象笏至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C 19.D 20.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草棚、麦垛与风以人的动作,富有生命力,“绊”“扯”“缠”这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风冲破草棚、麦垛阻挡的强劲,极富画面感。
②运用排比修辞,“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突出强调了草棚、麦垛与风的撕扯。
21.A 大大小于空气自由程
B 热传递的路径无限长 22.①“创下”改为“获得”或将“美誉”改为“纪录”
③“因此”后加“在”
⑦“因为”放在句首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