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广附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分班测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19分)
1.(2025·白云)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qiǎn) 叮嘱(zhǔ) 狭隘(ài) 拈轻怕重(zān)
B.慷慨(kǎi) 废墟(xū) 坍塌(dān) 畏罪潜逃(qián)
C.突兀(wù) 呻吟(yín) 恍惚(hū) 怪诞不经(dàn)
D.懒惰(duò) 冤枉(yuān) 虐待(nüè) 哄堂大笑(hòng)
2.(2025·白云)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热忱 纯萃 鄙薄 漠不关心
B.帐篷 怂恿 安祥 麻木不仁
C.殉职 魁梧 书籍 精益求精
D.忧郁 禁锢 温训 见异思迁
3.(2025·白云)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厚厚的嘴唇咧着,露出几颗参差不齐的牙齿。
B.爸爸说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对于不懂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非搞明白不可。
C.由于家庭的变故,一向自信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D.对于这件事情,他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4.(2025·白云)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C.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D.《信·中国》集中地展现了从1921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
5.(2025·白云)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唱歌,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②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③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④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
⑤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A.③①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④①⑤② D.①③④②⑤
(2025·白云)名句积累。
6.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二、现代文阅读。(46分)
(2025·白云)温暖的传递
邓迎雪
①周末,我去医院看病,走到菜市场门口,看见有人在那里卖荠菜。
②正是十一月下旬,本应属于春天的野菜,让人惊喜连连。我买了满满一袋,打算中午包荠菜馅饺子。
③在医院排队付费,站在我前面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她低头看见我提的荠菜,很是惊讶,连忙问我从哪里买的。我告诉她地址,她索性连队也不排了,兴冲冲地就要去买荠菜。妇人告诉我,她父亲最爱吃荠菜,现在他在医院住院,老没胃口,每天就吃一点儿饭,她想要是做荠菜饭,他肯定能多吃些。
④原来是这样啊,我催她赶快去买。从医院出来,又遇见那个妇人。她的眼中现出失望的色彩,叹口气说,她到的时候,人家正好卖完了,真是好可惜,不知明天有没有!说完,她转身离去。看着她失落的背影,我叫住她:“把这袋荠菜送给你吧。”
⑤她连连摆手,说:“这哪行呢?你也是好不容易买到的。”
⑥我执意送给她:“你父亲是病号,比我们需要。”她这才接过去,脸上满是愧疚的笑意。
⑦我空着手回家,原本打算包饺子的计划落了空,但心里也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充实的快乐。
⑧这件事过去了,我也就没忘了,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⑨那天,一位老同学来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接到电话,我急忙到小区门口准备打车去接她。由于刚下了一场大雪,我等了十几分钟也没有等到车。正暗自着急,老同学又打来电话,说她坐别人的电动车赶过来了,让我在小区门口等她就行。
⑩坐别人的电动车?我一头雾水,老同学在这里除了认识我,哪还有熟知的人?
没多久,一个穿蓝羽绒服的女人骑着电动车在我面前停下,同学下了车,连声对骑车人道谢。骑车人说:“不用客气,路不好走,你又提着个大包,我正好顺路载你一程。”我感觉骑车人有些面熟,仔细一看,这才想起来,原来是我在医院送她荠菜的那个妇人。
回家的路上,和老同学说起这一次的巧遇,我俩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是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8.本文叙述了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9.第⑧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品味最后一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或启发?请写下来。
(2025·白云)一只鸟瞄准一座村庄
①人类的亲密伙伴——鸟,歌喉婉转,体态玲珑,雄姿威猛,千姿万态,难以胜数,诗词里、画境中更是少不了它们作点缀。
②爱鸟之情,源远流长,有些来历。
③小时候住过一个村庄,四季有鸟的倩影。热闹时,鸟鸣声整天都铺满了大地和天空。
④开春了,祖父甩下棉袄,开始耕种,犁铧尖头明亮,在沉寂的大地表层行走,泥浪翻滚,如军舰般在海上航行。黑色沃土翻开迎藏一冬的草根,各色小虫苏醒过来,浮出地面,浓郁的油菜花香和清新的麦苗香接纳它们,不幸的虫儿是黑喜鹊、灰喜鹊、翠鸟、云雀、杜鹃、夜莺和知更鸟,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鸟的美餐,(A)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⑤一片苜蓿地,红、紫的花茂盛地正在开放着,色彩艳丽,自顾自浓浓地开。偶有“扑棱棱”的一声,鸟影乱飞。
⑥暑假,村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鸟的欢乐国。早晨起来,睡眼惺松,屋后一片大竹林,鸟在枝头争鸣,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脚底像装了弹簧似的,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B)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含静默的自然力量。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短短十分钟,演奏结束,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鸟谢完幕,一哄而散,飞向竹林外的远空。
⑦秋天,收获的季节,鸟在田间稻茬儿穿来穿去,与人争夺粮食。辛苦的农人被丰收的喜悦陶醉,毫不计较;鸟儿抢着剩在地里的谷穗、高粱粒,放开肚子吃饱。吃饱的鸟像凡·高《麦田上的鸦群》,蹦蹦跳跳跟在人脚后。走进村子,一群群麻雀像过节,一忽儿停在屋前大柳树上,一忽儿歇在门口禾场上。
⑧冬季,一场雪掩盖了一望无垠的荒野,农人脸露喜色,“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怜的过冬鸟儿开始在饥寒中找食,在门外显眼的地方撒上几粒谷,一会儿就招来几只鸟前来啄食。谷子吃干净了,鸟就飞走了。
⑨故乡的村庄,鸟与人和谐相处,年年如是,季季如此,鸟早已融进我的生命,我离不了它们,忘不了它们。
⑩后来住进城里,难见可爱的鸟儿们的踪影。一日,去动物园看那些鸟,小吃一惊,鸟儿衣冠楚楚,呆立笼中,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已失去村子里那些鸟的灵性。人类和鸟的亲密感已荡然无存,人作为征服者在欣赏它们,笼中锦衣玉食,但终非自由之身。看到那些鸟儿现在的模样,我心中隐隐作痛,决定抽空回家去看看。
近乡情怯,故乡的村落依然是旧日的模样。去寻找鸟的踪迹,看到两三只熟悉的白鹭,刚想招呼它们一声,它们已拔腿逃走,躲在高高的水杉树尖上睃着人,人远远注视那些可爱的生灵,它们只冷冷地回视,一层可怕的陌生感隔断了鸟与人之间融洽的情感。村子周围原来有大片湿地,鸟儿们自由飞翔、繁衍、生息,是一个旺盛的鸟族,这十多年滥捕乱猎,围湖造田,砍伐树木,改变了鸟类的栖息和生存环境,鸟的数量开始锐减,人们喷洒农药也害死了不少的鸟。
鸟已早早地飞过村庄,隐匿空中,在自来水龙头上歇脚,在电线杆子上休息,在高压铁塔上垒窝。
亲昵的炊烟,阿公阿婆熟悉的呼唤声就在耳边回响,树梢头,屋顶上,旷野里,那些可爱的鸟逐渐停止鸣叫、舞动,只剩满天的纸鸢在风中颤舞。
村庄终于安静如太古,静得人心里泛起阵阵的虚空。
(有删改)
13.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鸟”的哪两种情感?产生这两种情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根据题意,填写下面表格。
情感 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
14.作者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四季都有鸟,请给春、夏、秋、冬这四幅鸟的生活场景图分别命名。
15.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16.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本文借村庄中鸟儿的遭遇,意在表达怎样的主旨。
17.本文语言优美,特色鲜明,请你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5分)
18.(2025·白云)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甜,有时苦,有时幸福,有时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和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写作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选项 A:“拈轻怕重” 的 “拈” 应读 “niān”,而非 “zān”,该选项错误。
选项 B:“坍塌” 的 “坍” 应读 “tān”,而非 “dān”,该选项错误。
选项 C: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突兀(wù)”“呻吟(yín)”“恍惚(hū)”“怪诞不经(dàn)” 的读音都符合规范。
选项 D:“哄堂大笑” 的 “哄” 应读 “hōng”(表示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hòng” 多用于 “起哄” 等词,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辨析,解题时需注意:逐一核对每个加点字的注音,结合字词含义记忆正确读音。
2.【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选项 A:“纯萃”应为“纯粹”(“粹”指精华,“萃”指聚集),该选项有错别字。
选项 B:“安祥”应为“安详”(“详”指从容,“祥” 指吉利),该选项有错别字。
选项 C:所有词语书写均正确,“殉职”“魁梧”“书籍”“精益求精”均无错别字。
选项 D:“温训”应为“温驯”(“驯”指顺从,“训”指教导),该选项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字词含义区分易混字。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选项 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于形容牙齿的状态,使用正确。
选项 B:“刨根问底”指追究事情的根源,符合“非搞明白不可”的语境,使用正确。
选项 C:“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与“变得”呼应,体现性格变化,使用正确。
选项 D:“大相径庭”意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与后文“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矛盾,使用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含义,判断是否矛盾或搭配不当。
4.【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选项A:存在“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前半句“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肯定的一面,而后半句“能否进步”包含“能”和“不能”两面,前后无法对应。
选项B:缺少主语。句中“在…… 过程中”是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导致“常常能明白”的动作主体不明确。
选项C: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发现缺点”,再“克服缺点”,原句“克服并发现”颠倒了先后关系。
选项D:句子成分完整(主语“《信 中国》”,谓语“展现了”,宾语“书信”),定语“从 1921 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修饰宾语恰当,逻辑清晰,无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解题时需注意:从成分、搭配、语序等角度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排序
【解析】【分析】③以“到山上来…… 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引出话题,适合作为首句。
①紧承③的“听鸟叫”,具体描写鸟叫的情景,衔接自然。
④用反问句承接①的 “美妙的清音”,进一步抒发听鸟叫的感受。
②以“那么,除了…… 还要做些什么呢”引发思考,承接④的感悟。
⑤是对②的回应,表达想做一只鸟的愿望,作为结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题时需关注逻辑衔接与话题连贯。
【答案】6.应傍战场开
7.峨眉山月半轮秋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解题时需结合诗意记忆。
6.诗句写于重阳节,诗人身处军旅,遥想故园的菊花。“遥怜” 体现对故园的思念,后句需呼应菊花的生长环境。“应傍战场开” 中,“应” 表推测,“傍战场” 将菊花与战乱背景结合,既写菊花可能生长在战场边的实景,又暗含对故园安危的担忧,符合诗人思乡与忧国的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应傍战场开
7.此句描绘月夜行船所见景色,后句 “影入平羌江水流” 写月影倒映江中的动态。前句需交代 “影” 的来源,“峨眉山月半轮秋” 中,“峨眉山月” 点明景物,“半轮秋” 既写秋夜新月的形态,又为后句月影入水的画面奠定基础,画面连贯,意境优美。
故答案为:峨眉山月半轮秋
【答案】8.“我” 在医院偶遇一位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买的荠菜送给了她。
一个多月后,“我” 在大雪天等车接老同学时,曾受 “我” 帮助的妇人恰巧骑电动车顺路载来了老同学。
9.第⑧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 “我” 送荠菜给妇人的事情,交代事件已过去一段时间;以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引出下文妇人帮助 “我” 的老同学的情节,使两件事自然衔接,推动故事发展。
10.画线句 “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温暖的传递” 比作 “蒲公英种子的传播”。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广泛性和延续性,既呼应了前文 “我” 帮助妇人、妇人又帮助 “我” 的老同学的情节,又升华了 “善意会循环传递” 的主题,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11.孝顺:为生病且没胃口的父亲奔波买他爱吃的荠菜,体现对父亲的关心。
善良、乐于助人:在大雪天主动顺路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不求回报,将善意传递下去。
淳朴:收到 “我” 送的荠菜时,因接受帮助而感到愧疚,表现出朴实的品性。
12.本文让我感受到,善意的传递具有强大的力量。“我” 的一次举手之劳,在一个多月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 “我” 身上,这正印证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帮助,也可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影响他人,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应主动传递善意,让温暖在更多人之间流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解题时需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与主题。
8.梳理时间线和核心事件,抓住 “人物 + 行为 + 结果” 三要素。第一件事围绕 “荠菜” 展开:“我” 在医院遇到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的荠菜送给她。第二件事围绕 “助人回报” 展开:一个多月后,大雪天里,曾受助的妇人顺路用电动车载来 “我” 的老同学。
故答案为:“我” 在医院偶遇一位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买的荠菜送给了她。
一个多月后,“我” 在大雪天等车接老同学时,曾受 “我” 帮助的妇人恰巧骑电动车顺路载来了老同学。
9.结构上:“这件事过去了,我也就没忘了”承接上文送荠菜的情节;“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引出下文妇人助人的情节,是典型的“承上启下”。
内容上:通过“一个多月后”“又遇见”暗示时间流逝,为“温暖传递”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两件事不脱节。
故答案为:第⑧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我”送荠菜给妇人的事情,交代事件已过去一段时间;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引出下文妇人帮助“我”的老同学的情节,使两件事自然衔接,推动故事发展。
10.修辞:将“温暖的传递”比作“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运用比喻,使抽象的“温暖”具象化。
效果:蒲公英种子轻盈、广泛传播的特点,生动体现了善意会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扩散、延续,呼应前文两次助人的情节,强化“温暖传递”的主题,赋予文字画面感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画线句“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温暖的传递”比作“蒲公英种子的传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广泛性和延续性,既呼应了前文“我”帮助妇人、妇人又帮助“我”的老同学的情节,又升华了“善意会循环传递”的主题,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11.孝顺体贴:文中明确提到,妇人因父亲住院“老没胃口”,听说荠菜是父亲最爱,便特意中断排队去买,只为让父亲多吃些饭。这一行为直接体现了她对父亲的关心和孝顺,将长辈的需求放在心上,细节中流露亲情关怀。
淳朴感恩:当“我”提出将荠菜送给她时,她“连连摆手”,表示“你也是好不容易买到的”,不愿轻易接受他人付出;接受后“脸上满是愧疚的笑意”,可见她懂得体谅他人、心怀感激,不贪便宜的淳朴品性。
善良且懂得传递善意:一个多月后,大雪天里,她主动骑电动车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一个陌生人),理由是 “路不好走,你又提着个大包,我正好顺路载你一程”。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她将曾收到的善意(“我” 送荠菜)转化为助人的行动,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温暖传递者”的角色。
故答案为:孝顺:为生病且没胃口的父亲奔波买他爱吃的荠菜,体现对父亲的关心。
善良、乐于助人:在大雪天主动顺路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不求回报,将善意传递下去。
淳朴:收到 “我” 送的荠菜时,因接受帮助而感到愧疚,表现出朴实的品性。
12.善意的价值:付出即收获
“我”虽因送荠菜落空了包饺子的计划,却收获了 “充实的快乐”;妇人因接受善意,又以助人的方式将温暖延续。这说明善意的付出从不“亏本” 它能带来内心的满足,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远超物质得失。
温暖的传递:微小却有力量
送一袋荠菜、顺路载一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 “蒲公英的种子”,能在人与人之间扩散。这启示我们: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善举,日常中一句关心、一次援手,都可能成为温暖传递的起点,最终汇聚成照亮他人的光。
生活的美好:因果的温柔
文中 “我助她” 与 “她助我同学” 的巧合,并非刻意安排,却恰如生活的温柔反馈 —— 你对世界释放善意,世界也会以某种方式回赠温暖。这种 “不经意的回报” 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往往因善意而更紧密。
故答案为:本文让我感受到,善意的传递具有强大的力量。“我” 的一次举手之劳,在一个多月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 “我” 身上,这正印证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帮助,也可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影响他人,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应主动传递善意,让温暖在更多人之间流动。
【答案】13.喜爱、怀念;小时候村庄的鸟与人类和谐相处,给 “我”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痛心、失落;如今村庄的鸟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变得陌生
14.春季:田野啄虫图
夏季:竹林鸣唱图
秋季:田间争食图
冬季:檐下啄谷图
15.第⑩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回忆,通过描写城里动物园中鸟儿失去灵性、与人类疏离的状态,引出下文对如今故乡鸟儿生存状况的探访,为后文揭示鸟儿遭遇的变化做铺垫,同时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对鸟儿的影响。
16.本文借村庄中鸟儿从与人类和谐共处到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疏离的遭遇,意在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自然界生灵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惋惜与怀念。
17.选 A 句赏析:“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活泼灵动。同时,“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小鸟在田野啄食时的姿态,展现出小鸟的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喜爱之情。
选 B 句赏析:“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莲蓬翠竹,只只鸟影” 是视觉所见,勾勒出夏日竹林中鸟影穿梭的画面;“竹叶沙沙,鸟语啁啾” 是听觉所闻,描绘出微风中竹叶作响、鸟儿鸣叫的景象。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夏日竹林中鸟儿生活场景的喜爱与怀念。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解题时需紧扣文本细节与情感变化。
13.文中第③-⑨段回忆童年村庄,鸟与人类亲密互动(如鸟儿啄食、与孩子共处),体现作者对昔日鸟的喜爱与怀念。
第 - 段写如今村庄鸟的生存环境被破坏,鸟与人疏远,数量减少,作者感到 “可怕的陌生感”“心里泛起虚空”,体现痛心与担忧。
故答案为:喜爱、怀念;小时候村庄的鸟与人类和谐相处,给 “我”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痛心、失落;如今村庄的鸟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变得陌生
14.春季:田野啄虫图(小鸟在刚翻过的地里啄食小虫,如 “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
夏季:竹林鸣唱图(鸟儿在竹林中争鸣,“一呼一应,一应一答”,如一场 “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
秋季:田间抢食图(鸟儿在稻茬间争夺粮食,“跟在人脚后”,麻雀在柳树上、禾场上聚集)。
冬季:雪地寻食图(鸟儿在雪后找食,作者撒谷粒,鸟儿前来啄食后飞走)。
故答案为:春季:田野啄虫图
夏季:竹林鸣唱图
秋季:田间争食图
冬季:檐下啄谷图
15.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的回忆,引出下文对如今村庄鸟儿现状的描写,由 “过去” 转向 “现在”,衔接自然。
对比作用:将动物园中 “呆立笼中、失去灵性” 的鸟与小时候村庄 “充满活力、与人亲近” 的鸟对比,突出环境对鸟的影响,为后文写村庄鸟的变化做铺垫。
情感铺垫:通过写动物园鸟的 “不自由” 和 “陌生感”,暗含作者对人与自然疏离的惋惜,为后文表达对村庄鸟现状的痛心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第⑩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回忆,通过描写城里动物园中鸟儿失去灵性、与人类疏离的状态,引出下文对如今故乡鸟儿生存状况的探访,为后文揭示鸟儿遭遇的变化做铺垫,同时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对鸟儿的影响。
16.本文借村庄中鸟儿的遭遇,表达了三层主旨:怀念过去人与自然(鸟)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批判人类因滥捕乱猎、破坏环境(围湖造田、砍伐树木、使用农药)导致鸟类生存危机的行为;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重拾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故答案为:本文借村庄中鸟儿从与人类和谐共处到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疏离的遭遇,意在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自然界生灵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惋惜与怀念。
17.选 A 句:“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手法:运用比喻(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和动作描写(“伸、啄、观望、低头”)。
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小鸟在田间啄食的机灵与活泼,赋予小鸟人的情态,体现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选 B 句:“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含静默的自然力量。”
手法:运用景物描写和听觉描写(“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动静结合(鸟影是静,风声、鸟声是动)。
效果:描绘了夏季竹林中鸟与自然相融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静默的自然力量” 暗含作者对这种和谐场景的赞美与敬畏。
故答案为:选 A 句赏析:“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活泼灵动。同时,“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小鸟在田野啄食时的姿态,展现出小鸟的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喜爱之情。
选 B 句赏析:“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莲蓬翠竹,只只鸟影” 是视觉所见,勾勒出夏日竹林中鸟影穿梭的画面;“竹叶沙沙,鸟语啁啾” 是听觉所闻,描绘出微风中竹叶作响、鸟儿鸣叫的景象。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夏日竹林中鸟儿生活场景的喜爱与怀念。
18.【答案】不会变的是那盏灯
巷子尽头的老槐树下,总悬着一盏昏黄的灯。灯柱是锈迹斑斑的铁管,灯罩蒙着层经年的灰,可每当暮色漫过青石板路,那点暖黄便准时亮起来,像块被岁月磨软的金子,在风里轻轻摇晃。
小时候总爱踩着晚饭的香气往巷口跑。祖父会搬张藤椅坐在灯底下,手里摇着蒲扇,鞋跟边卧着老黄狗。我扑进他怀里时,灯罩上的飞蛾便惊得扑棱棱飞,把影子投在墙上,像场热闹的皮影戏。祖父的故事总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声音混着蝉鸣落在灯影里,我盯着他下巴上的胡茬,听着听着就打起了哈欠。这时他会捏捏我的鼻尖:"小馋猫,灶上温着绿豆汤呢。"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回乡都要穿过那条巷子。路灯早就换成了锃亮的LED灯,可祖父仍守着老槐树下的旧灯。他的背更驼了,藤椅换成了竹凳,老黄狗也不在了,只有灯柱上的锈迹又厚了几层。"城里的灯太晃眼,"他见我盯着新路灯,便解释道,"还是这盏暖,照得人心窝子踏实。"
去年冬天,祖父走了。我赶回家时,巷子口的灯亮着,却没再看见那个摇蒲扇的身影。邻居说,他走前一天还踩着梯子擦灯罩,念叨着"孙女快回来了,灯得亮堂些"。我站在灯底下,抬头看见飞蛾仍在绕着光晕飞,像无数个夏夜的复刻。风穿过槐树叶,沙沙声里,仿佛还能听见他说"绿豆汤温着呢"。
如今每次回乡,我都会去擦亮那盏灯。它的光不如路灯明亮,却总能在暮色里漫过青石板,漫过我脚边的影子。原来有些东西从未变过——就像这盏灯,永远亮在记忆的巷口,亮在祖父用爱焐热的时光里。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1. 材料引导的核心指向:材料以“水的形态变化但晶莹不变”“日子的感受变化但真实不变”为喻,强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外在形态、感受、表现可能随时间/情境改变,但内在核心、本质、情感等具有恒定性**。这为补题和立意提供了明确方向:需选取生活中“变化的表象”与“不变的内核”形成对比的人、事、物。
2. “情感类”:如“不会变的是母爱”“不会变的是友谊”,通过成长中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变化(如争吵、疏离),凸显情感本质的恒定。
“精神类”:如“不会变的是勇气”“不会变的是初心”,借助经历的挫折、诱惑,展现内在信念的坚守。
“具象载体类”:如“不会变的是老屋”“不会变的是乡音”,以具体事物为依托,折射背后不变的记忆、文化或情感。
3. 写作的关键要求:“对比要鲜明”:需明确写出“变”的部分(如时间流逝、场景转换、关系起伏),再突出“不变”的核心,形成张力。
“情感要真挚”: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感悟,需结合具体细节(如动作、场景、对话),避免空洞抒情。
“立意要深刻”:“不变”的事物需承载一定意义,如亲情的温暖、信念的力量、文化的传承等,体现对生活的思考。
【点评】1. 意象选择与主题契合度
以“灯”为核心意象,既符合“不会变”的题旨(灯的物理形态虽旧但光的本质未变),又象征祖父恒定的爱与记忆中的温暖,意象与主题高度统一。
用“老槐树”“飞蛾”“绿豆汤”等辅助意象,构建具体场景,让“不变的温情”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2. 结构与叙事逻辑
按“童年回忆—成长疏离—祖父离世—如今怀念”的时间线展开,层层递进,通过“灯始终亮着”串联起不同阶段,体现“变与不变”的对比。
结尾“擦亮灯”的动作,将情感从回忆拉回现实,使主题从“怀念”升华为“传承”,结构完整且有张力。
3. 细节与情感表达
细节描写生动(如祖父捏鼻尖、擦灯罩等),避免情感空洞,让祖孙情深自然流露。
运用对比手法(老灯与LED灯、过去的热闹与如今的孤寂),强化“不变的爱”在时光流转中的珍贵。
4. 语言风格与表达效果
语言质朴细腻,无华丽辞藻却饱含深情(如“照得人心窝子踏实”),符合回忆性散文的语境。
比喻贴切(“像块被岁月磨软的金子”),赋予“灯”温度与年代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1 / 1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广附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分班测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19分)
1.(2025·白云)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qiǎn) 叮嘱(zhǔ) 狭隘(ài) 拈轻怕重(zān)
B.慷慨(kǎi) 废墟(xū) 坍塌(dān) 畏罪潜逃(qián)
C.突兀(wù) 呻吟(yín) 恍惚(hū) 怪诞不经(dàn)
D.懒惰(duò) 冤枉(yuān) 虐待(nüè) 哄堂大笑(hòng)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选项 A:“拈轻怕重” 的 “拈” 应读 “niān”,而非 “zān”,该选项错误。
选项 B:“坍塌” 的 “坍” 应读 “tān”,而非 “dān”,该选项错误。
选项 C: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突兀(wù)”“呻吟(yín)”“恍惚(hū)”“怪诞不经(dàn)” 的读音都符合规范。
选项 D:“哄堂大笑” 的 “哄” 应读 “hōng”(表示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hòng” 多用于 “起哄” 等词,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辨析,解题时需注意:逐一核对每个加点字的注音,结合字词含义记忆正确读音。
2.(2025·白云)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热忱 纯萃 鄙薄 漠不关心
B.帐篷 怂恿 安祥 麻木不仁
C.殉职 魁梧 书籍 精益求精
D.忧郁 禁锢 温训 见异思迁
【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选项 A:“纯萃”应为“纯粹”(“粹”指精华,“萃”指聚集),该选项有错别字。
选项 B:“安祥”应为“安详”(“详”指从容,“祥” 指吉利),该选项有错别字。
选项 C:所有词语书写均正确,“殉职”“魁梧”“书籍”“精益求精”均无错别字。
选项 D:“温训”应为“温驯”(“驯”指顺从,“训”指教导),该选项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字词含义区分易混字。
3.(2025·白云)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它厚厚的嘴唇咧着,露出几颗参差不齐的牙齿。
B.爸爸说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对于不懂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非搞明白不可。
C.由于家庭的变故,一向自信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D.对于这件事情,他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选项 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于形容牙齿的状态,使用正确。
选项 B:“刨根问底”指追究事情的根源,符合“非搞明白不可”的语境,使用正确。
选项 C:“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与“变得”呼应,体现性格变化,使用正确。
选项 D:“大相径庭”意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与后文“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矛盾,使用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含义,判断是否矛盾或搭配不当。
4.(2025·白云)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C.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D.《信·中国》集中地展现了从1921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选项A:存在“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前半句“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肯定的一面,而后半句“能否进步”包含“能”和“不能”两面,前后无法对应。
选项B:缺少主语。句中“在…… 过程中”是介词短语,不能充当主语,导致“常常能明白”的动作主体不明确。
选项C: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发现缺点”,再“克服缺点”,原句“克服并发现”颠倒了先后关系。
选项D:句子成分完整(主语“《信 中国》”,谓语“展现了”,宾语“书信”),定语“从 1921 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修饰宾语恰当,逻辑清晰,无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解题时需注意:从成分、搭配、语序等角度判断。
5.(2025·白云)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唱歌,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
②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③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④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
⑤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A.③①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④①⑤②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知识点】排序
【解析】【分析】③以“到山上来…… 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引出话题,适合作为首句。
①紧承③的“听鸟叫”,具体描写鸟叫的情景,衔接自然。
④用反问句承接①的 “美妙的清音”,进一步抒发听鸟叫的感受。
②以“那么,除了…… 还要做些什么呢”引发思考,承接④的感悟。
⑤是对②的回应,表达想做一只鸟的愿望,作为结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题时需关注逻辑衔接与话题连贯。
(2025·白云)名句积累。
6.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答案】6.应傍战场开
7.峨眉山月半轮秋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解题时需结合诗意记忆。
6.诗句写于重阳节,诗人身处军旅,遥想故园的菊花。“遥怜” 体现对故园的思念,后句需呼应菊花的生长环境。“应傍战场开” 中,“应” 表推测,“傍战场” 将菊花与战乱背景结合,既写菊花可能生长在战场边的实景,又暗含对故园安危的担忧,符合诗人思乡与忧国的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应傍战场开
7.此句描绘月夜行船所见景色,后句 “影入平羌江水流” 写月影倒映江中的动态。前句需交代 “影” 的来源,“峨眉山月半轮秋” 中,“峨眉山月” 点明景物,“半轮秋” 既写秋夜新月的形态,又为后句月影入水的画面奠定基础,画面连贯,意境优美。
故答案为:峨眉山月半轮秋
二、现代文阅读。(46分)
(2025·白云)温暖的传递
邓迎雪
①周末,我去医院看病,走到菜市场门口,看见有人在那里卖荠菜。
②正是十一月下旬,本应属于春天的野菜,让人惊喜连连。我买了满满一袋,打算中午包荠菜馅饺子。
③在医院排队付费,站在我前面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她低头看见我提的荠菜,很是惊讶,连忙问我从哪里买的。我告诉她地址,她索性连队也不排了,兴冲冲地就要去买荠菜。妇人告诉我,她父亲最爱吃荠菜,现在他在医院住院,老没胃口,每天就吃一点儿饭,她想要是做荠菜饭,他肯定能多吃些。
④原来是这样啊,我催她赶快去买。从医院出来,又遇见那个妇人。她的眼中现出失望的色彩,叹口气说,她到的时候,人家正好卖完了,真是好可惜,不知明天有没有!说完,她转身离去。看着她失落的背影,我叫住她:“把这袋荠菜送给你吧。”
⑤她连连摆手,说:“这哪行呢?你也是好不容易买到的。”
⑥我执意送给她:“你父亲是病号,比我们需要。”她这才接过去,脸上满是愧疚的笑意。
⑦我空着手回家,原本打算包饺子的计划落了空,但心里也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充实的快乐。
⑧这件事过去了,我也就没忘了,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⑨那天,一位老同学来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接到电话,我急忙到小区门口准备打车去接她。由于刚下了一场大雪,我等了十几分钟也没有等到车。正暗自着急,老同学又打来电话,说她坐别人的电动车赶过来了,让我在小区门口等她就行。
⑩坐别人的电动车?我一头雾水,老同学在这里除了认识我,哪还有熟知的人?
没多久,一个穿蓝羽绒服的女人骑着电动车在我面前停下,同学下了车,连声对骑车人道谢。骑车人说:“不用客气,路不好走,你又提着个大包,我正好顺路载你一程。”我感觉骑车人有些面熟,仔细一看,这才想起来,原来是我在医院送她荠菜的那个妇人。
回家的路上,和老同学说起这一次的巧遇,我俩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是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8.本文叙述了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9.第⑧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品味最后一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或启发?请写下来。
【答案】8.“我” 在医院偶遇一位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买的荠菜送给了她。
一个多月后,“我” 在大雪天等车接老同学时,曾受 “我” 帮助的妇人恰巧骑电动车顺路载来了老同学。
9.第⑧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 “我” 送荠菜给妇人的事情,交代事件已过去一段时间;以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引出下文妇人帮助 “我” 的老同学的情节,使两件事自然衔接,推动故事发展。
10.画线句 “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温暖的传递” 比作 “蒲公英种子的传播”。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广泛性和延续性,既呼应了前文 “我” 帮助妇人、妇人又帮助 “我” 的老同学的情节,又升华了 “善意会循环传递” 的主题,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11.孝顺:为生病且没胃口的父亲奔波买他爱吃的荠菜,体现对父亲的关心。
善良、乐于助人:在大雪天主动顺路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不求回报,将善意传递下去。
淳朴:收到 “我” 送的荠菜时,因接受帮助而感到愧疚,表现出朴实的品性。
12.本文让我感受到,善意的传递具有强大的力量。“我” 的一次举手之劳,在一个多月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 “我” 身上,这正印证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帮助,也可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影响他人,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应主动传递善意,让温暖在更多人之间流动。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解题时需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与主题。
8.梳理时间线和核心事件,抓住 “人物 + 行为 + 结果” 三要素。第一件事围绕 “荠菜” 展开:“我” 在医院遇到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的荠菜送给她。第二件事围绕 “助人回报” 展开:一个多月后,大雪天里,曾受助的妇人顺路用电动车载来 “我” 的老同学。
故答案为:“我” 在医院偶遇一位为生病父亲买荠菜的妇人,因荠菜售罄,“我” 将自己买的荠菜送给了她。
一个多月后,“我” 在大雪天等车接老同学时,曾受 “我” 帮助的妇人恰巧骑电动车顺路载来了老同学。
9.结构上:“这件事过去了,我也就没忘了”承接上文送荠菜的情节;“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引出下文妇人助人的情节,是典型的“承上启下”。
内容上:通过“一个多月后”“又遇见”暗示时间流逝,为“温暖传递”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两件事不脱节。
故答案为:第⑧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我”送荠菜给妇人的事情,交代事件已过去一段时间;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引出下文妇人帮助“我”的老同学的情节,使两件事自然衔接,推动故事发展。
10.修辞:将“温暖的传递”比作“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运用比喻,使抽象的“温暖”具象化。
效果:蒲公英种子轻盈、广泛传播的特点,生动体现了善意会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扩散、延续,呼应前文两次助人的情节,强化“温暖传递”的主题,赋予文字画面感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画线句“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温暖的传递”比作“蒲公英种子的传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广泛性和延续性,既呼应了前文“我”帮助妇人、妇人又帮助“我”的老同学的情节,又升华了“善意会循环传递”的主题,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11.孝顺体贴:文中明确提到,妇人因父亲住院“老没胃口”,听说荠菜是父亲最爱,便特意中断排队去买,只为让父亲多吃些饭。这一行为直接体现了她对父亲的关心和孝顺,将长辈的需求放在心上,细节中流露亲情关怀。
淳朴感恩:当“我”提出将荠菜送给她时,她“连连摆手”,表示“你也是好不容易买到的”,不愿轻易接受他人付出;接受后“脸上满是愧疚的笑意”,可见她懂得体谅他人、心怀感激,不贪便宜的淳朴品性。
善良且懂得传递善意:一个多月后,大雪天里,她主动骑电动车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一个陌生人),理由是 “路不好走,你又提着个大包,我正好顺路载你一程”。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她将曾收到的善意(“我” 送荠菜)转化为助人的行动,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温暖传递者”的角色。
故答案为:孝顺:为生病且没胃口的父亲奔波买他爱吃的荠菜,体现对父亲的关心。
善良、乐于助人:在大雪天主动顺路搭载 “我” 的老同学,不求回报,将善意传递下去。
淳朴:收到 “我” 送的荠菜时,因接受帮助而感到愧疚,表现出朴实的品性。
12.善意的价值:付出即收获
“我”虽因送荠菜落空了包饺子的计划,却收获了 “充实的快乐”;妇人因接受善意,又以助人的方式将温暖延续。这说明善意的付出从不“亏本” 它能带来内心的满足,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远超物质得失。
温暖的传递:微小却有力量
送一袋荠菜、顺路载一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 “蒲公英的种子”,能在人与人之间扩散。这启示我们: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善举,日常中一句关心、一次援手,都可能成为温暖传递的起点,最终汇聚成照亮他人的光。
生活的美好:因果的温柔
文中 “我助她” 与 “她助我同学” 的巧合,并非刻意安排,却恰如生活的温柔反馈 —— 你对世界释放善意,世界也会以某种方式回赠温暖。这种 “不经意的回报” 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往往因善意而更紧密。
故答案为:本文让我感受到,善意的传递具有强大的力量。“我” 的一次举手之劳,在一个多月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到 “我” 身上,这正印证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帮助,也可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影响他人,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应主动传递善意,让温暖在更多人之间流动。
(2025·白云)一只鸟瞄准一座村庄
①人类的亲密伙伴——鸟,歌喉婉转,体态玲珑,雄姿威猛,千姿万态,难以胜数,诗词里、画境中更是少不了它们作点缀。
②爱鸟之情,源远流长,有些来历。
③小时候住过一个村庄,四季有鸟的倩影。热闹时,鸟鸣声整天都铺满了大地和天空。
④开春了,祖父甩下棉袄,开始耕种,犁铧尖头明亮,在沉寂的大地表层行走,泥浪翻滚,如军舰般在海上航行。黑色沃土翻开迎藏一冬的草根,各色小虫苏醒过来,浮出地面,浓郁的油菜花香和清新的麦苗香接纳它们,不幸的虫儿是黑喜鹊、灰喜鹊、翠鸟、云雀、杜鹃、夜莺和知更鸟,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鸟的美餐,(A)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⑤一片苜蓿地,红、紫的花茂盛地正在开放着,色彩艳丽,自顾自浓浓地开。偶有“扑棱棱”的一声,鸟影乱飞。
⑥暑假,村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鸟的欢乐国。早晨起来,睡眼惺松,屋后一片大竹林,鸟在枝头争鸣,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脚底像装了弹簧似的,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B)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含静默的自然力量。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短短十分钟,演奏结束,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鸟谢完幕,一哄而散,飞向竹林外的远空。
⑦秋天,收获的季节,鸟在田间稻茬儿穿来穿去,与人争夺粮食。辛苦的农人被丰收的喜悦陶醉,毫不计较;鸟儿抢着剩在地里的谷穗、高粱粒,放开肚子吃饱。吃饱的鸟像凡·高《麦田上的鸦群》,蹦蹦跳跳跟在人脚后。走进村子,一群群麻雀像过节,一忽儿停在屋前大柳树上,一忽儿歇在门口禾场上。
⑧冬季,一场雪掩盖了一望无垠的荒野,农人脸露喜色,“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怜的过冬鸟儿开始在饥寒中找食,在门外显眼的地方撒上几粒谷,一会儿就招来几只鸟前来啄食。谷子吃干净了,鸟就飞走了。
⑨故乡的村庄,鸟与人和谐相处,年年如是,季季如此,鸟早已融进我的生命,我离不了它们,忘不了它们。
⑩后来住进城里,难见可爱的鸟儿们的踪影。一日,去动物园看那些鸟,小吃一惊,鸟儿衣冠楚楚,呆立笼中,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已失去村子里那些鸟的灵性。人类和鸟的亲密感已荡然无存,人作为征服者在欣赏它们,笼中锦衣玉食,但终非自由之身。看到那些鸟儿现在的模样,我心中隐隐作痛,决定抽空回家去看看。
近乡情怯,故乡的村落依然是旧日的模样。去寻找鸟的踪迹,看到两三只熟悉的白鹭,刚想招呼它们一声,它们已拔腿逃走,躲在高高的水杉树尖上睃着人,人远远注视那些可爱的生灵,它们只冷冷地回视,一层可怕的陌生感隔断了鸟与人之间融洽的情感。村子周围原来有大片湿地,鸟儿们自由飞翔、繁衍、生息,是一个旺盛的鸟族,这十多年滥捕乱猎,围湖造田,砍伐树木,改变了鸟类的栖息和生存环境,鸟的数量开始锐减,人们喷洒农药也害死了不少的鸟。
鸟已早早地飞过村庄,隐匿空中,在自来水龙头上歇脚,在电线杆子上休息,在高压铁塔上垒窝。
亲昵的炊烟,阿公阿婆熟悉的呼唤声就在耳边回响,树梢头,屋顶上,旷野里,那些可爱的鸟逐渐停止鸣叫、舞动,只剩满天的纸鸢在风中颤舞。
村庄终于安静如太古,静得人心里泛起阵阵的虚空。
(有删改)
13.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鸟”的哪两种情感?产生这两种情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根据题意,填写下面表格。
情感 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
14.作者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四季都有鸟,请给春、夏、秋、冬这四幅鸟的生活场景图分别命名。
15.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16.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本文借村庄中鸟儿的遭遇,意在表达怎样的主旨。
17.本文语言优美,特色鲜明,请你从文中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3.喜爱、怀念;小时候村庄的鸟与人类和谐相处,给 “我”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痛心、失落;如今村庄的鸟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变得陌生
14.春季:田野啄虫图
夏季:竹林鸣唱图
秋季:田间争食图
冬季:檐下啄谷图
15.第⑩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回忆,通过描写城里动物园中鸟儿失去灵性、与人类疏离的状态,引出下文对如今故乡鸟儿生存状况的探访,为后文揭示鸟儿遭遇的变化做铺垫,同时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对鸟儿的影响。
16.本文借村庄中鸟儿从与人类和谐共处到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疏离的遭遇,意在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自然界生灵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惋惜与怀念。
17.选 A 句赏析:“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活泼灵动。同时,“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小鸟在田野啄食时的姿态,展现出小鸟的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喜爱之情。
选 B 句赏析:“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莲蓬翠竹,只只鸟影” 是视觉所见,勾勒出夏日竹林中鸟影穿梭的画面;“竹叶沙沙,鸟语啁啾” 是听觉所闻,描绘出微风中竹叶作响、鸟儿鸣叫的景象。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夏日竹林中鸟儿生活场景的喜爱与怀念。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解题时需紧扣文本细节与情感变化。
13.文中第③-⑨段回忆童年村庄,鸟与人类亲密互动(如鸟儿啄食、与孩子共处),体现作者对昔日鸟的喜爱与怀念。
第 - 段写如今村庄鸟的生存环境被破坏,鸟与人疏远,数量减少,作者感到 “可怕的陌生感”“心里泛起虚空”,体现痛心与担忧。
故答案为:喜爱、怀念;小时候村庄的鸟与人类和谐相处,给 “我”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痛心、失落;如今村庄的鸟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变得陌生
14.春季:田野啄虫图(小鸟在刚翻过的地里啄食小虫,如 “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
夏季:竹林鸣唱图(鸟儿在竹林中争鸣,“一呼一应,一应一答”,如一场 “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
秋季:田间抢食图(鸟儿在稻茬间争夺粮食,“跟在人脚后”,麻雀在柳树上、禾场上聚集)。
冬季:雪地寻食图(鸟儿在雪后找食,作者撒谷粒,鸟儿前来啄食后飞走)。
故答案为:春季:田野啄虫图
夏季:竹林鸣唱图
秋季:田间争食图
冬季:檐下啄谷图
15.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的回忆,引出下文对如今村庄鸟儿现状的描写,由 “过去” 转向 “现在”,衔接自然。
对比作用:将动物园中 “呆立笼中、失去灵性” 的鸟与小时候村庄 “充满活力、与人亲近” 的鸟对比,突出环境对鸟的影响,为后文写村庄鸟的变化做铺垫。
情感铺垫:通过写动物园鸟的 “不自由” 和 “陌生感”,暗含作者对人与自然疏离的惋惜,为后文表达对村庄鸟现状的痛心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第⑩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小时候村庄鸟儿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回忆,通过描写城里动物园中鸟儿失去灵性、与人类疏离的状态,引出下文对如今故乡鸟儿生存状况的探访,为后文揭示鸟儿遭遇的变化做铺垫,同时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对鸟儿的影响。
16.本文借村庄中鸟儿的遭遇,表达了三层主旨:怀念过去人与自然(鸟)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批判人类因滥捕乱猎、破坏环境(围湖造田、砍伐树木、使用农药)导致鸟类生存危机的行为;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重拾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故答案为:本文借村庄中鸟儿从与人类和谐共处到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数量锐减、与人类疏离的遭遇,意在表达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批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自然界生灵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的美好生态环境的惋惜与怀念。
17.选 A 句:“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手法:运用比喻(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和动作描写(“伸、啄、观望、低头”)。
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小鸟在田间啄食的机灵与活泼,赋予小鸟人的情态,体现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选 B 句:“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含静默的自然力量。”
手法:运用景物描写和听觉描写(“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动静结合(鸟影是静,风声、鸟声是动)。
效果:描绘了夏季竹林中鸟与自然相融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静默的自然力量” 暗含作者对这种和谐场景的赞美与敬畏。
故答案为:选 A 句赏析:“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鸟比作 “机灵、欢乐的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的活泼灵动。同时,“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小鸟在田野啄食时的姿态,展现出小鸟的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喜爱之情。
选 B 句赏析:“莲蓬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 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莲蓬翠竹,只只鸟影” 是视觉所见,勾勒出夏日竹林中鸟影穿梭的画面;“竹叶沙沙,鸟语啁啾” 是听觉所闻,描绘出微风中竹叶作响、鸟儿鸣叫的景象。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夏日竹林中鸟儿生活场景的喜爱与怀念。
三、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5分)
18.(2025·白云)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甜,有时苦,有时幸福,有时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和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写作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
【答案】不会变的是那盏灯
巷子尽头的老槐树下,总悬着一盏昏黄的灯。灯柱是锈迹斑斑的铁管,灯罩蒙着层经年的灰,可每当暮色漫过青石板路,那点暖黄便准时亮起来,像块被岁月磨软的金子,在风里轻轻摇晃。
小时候总爱踩着晚饭的香气往巷口跑。祖父会搬张藤椅坐在灯底下,手里摇着蒲扇,鞋跟边卧着老黄狗。我扑进他怀里时,灯罩上的飞蛾便惊得扑棱棱飞,把影子投在墙上,像场热闹的皮影戏。祖父的故事总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声音混着蝉鸣落在灯影里,我盯着他下巴上的胡茬,听着听着就打起了哈欠。这时他会捏捏我的鼻尖:"小馋猫,灶上温着绿豆汤呢。"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回乡都要穿过那条巷子。路灯早就换成了锃亮的LED灯,可祖父仍守着老槐树下的旧灯。他的背更驼了,藤椅换成了竹凳,老黄狗也不在了,只有灯柱上的锈迹又厚了几层。"城里的灯太晃眼,"他见我盯着新路灯,便解释道,"还是这盏暖,照得人心窝子踏实。"
去年冬天,祖父走了。我赶回家时,巷子口的灯亮着,却没再看见那个摇蒲扇的身影。邻居说,他走前一天还踩着梯子擦灯罩,念叨着"孙女快回来了,灯得亮堂些"。我站在灯底下,抬头看见飞蛾仍在绕着光晕飞,像无数个夏夜的复刻。风穿过槐树叶,沙沙声里,仿佛还能听见他说"绿豆汤温着呢"。
如今每次回乡,我都会去擦亮那盏灯。它的光不如路灯明亮,却总能在暮色里漫过青石板,漫过我脚边的影子。原来有些东西从未变过——就像这盏灯,永远亮在记忆的巷口,亮在祖父用爱焐热的时光里。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1. 材料引导的核心指向:材料以“水的形态变化但晶莹不变”“日子的感受变化但真实不变”为喻,强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外在形态、感受、表现可能随时间/情境改变,但内在核心、本质、情感等具有恒定性**。这为补题和立意提供了明确方向:需选取生活中“变化的表象”与“不变的内核”形成对比的人、事、物。
2. “情感类”:如“不会变的是母爱”“不会变的是友谊”,通过成长中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变化(如争吵、疏离),凸显情感本质的恒定。
“精神类”:如“不会变的是勇气”“不会变的是初心”,借助经历的挫折、诱惑,展现内在信念的坚守。
“具象载体类”:如“不会变的是老屋”“不会变的是乡音”,以具体事物为依托,折射背后不变的记忆、文化或情感。
3. 写作的关键要求:“对比要鲜明”:需明确写出“变”的部分(如时间流逝、场景转换、关系起伏),再突出“不变”的核心,形成张力。
“情感要真挚”: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感悟,需结合具体细节(如动作、场景、对话),避免空洞抒情。
“立意要深刻”:“不变”的事物需承载一定意义,如亲情的温暖、信念的力量、文化的传承等,体现对生活的思考。
【点评】1. 意象选择与主题契合度
以“灯”为核心意象,既符合“不会变”的题旨(灯的物理形态虽旧但光的本质未变),又象征祖父恒定的爱与记忆中的温暖,意象与主题高度统一。
用“老槐树”“飞蛾”“绿豆汤”等辅助意象,构建具体场景,让“不变的温情”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2. 结构与叙事逻辑
按“童年回忆—成长疏离—祖父离世—如今怀念”的时间线展开,层层递进,通过“灯始终亮着”串联起不同阶段,体现“变与不变”的对比。
结尾“擦亮灯”的动作,将情感从回忆拉回现实,使主题从“怀念”升华为“传承”,结构完整且有张力。
3. 细节与情感表达
细节描写生动(如祖父捏鼻尖、擦灯罩等),避免情感空洞,让祖孙情深自然流露。
运用对比手法(老灯与LED灯、过去的热闹与如今的孤寂),强化“不变的爱”在时光流转中的珍贵。
4. 语言风格与表达效果
语言质朴细腻,无华丽辞藻却饱含深情(如“照得人心窝子踏实”),符合回忆性散文的语境。
比喻贴切(“像块被岁月磨软的金子”),赋予“灯”温度与年代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