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溶解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三、学业要求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 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溶解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后续学习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以及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与不可溶解的物质。加深对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单元通过设计丰富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通过有趣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溶解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溶解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低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有三课时,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通过“把盐藏起来”这一有趣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溶解的概念。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情况,学会判断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第三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与不可溶解的物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主题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有过将一些物质放入水中的经历,对溶解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但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还没有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科学概念。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不够全面、细致,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合作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知道有些物质(如食盐、白糖等)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有些物质(如沙子、面粉等)不能溶解在水中。 科学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尝试归纳溶解的特点,初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判断和分类。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茶叶是否能溶解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一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等,能规范地进行物质溶解实验,并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结果和他人的观点。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引入新课 图文展示小红军运盐的故事,提问:你猜到小红军把盐藏在哪里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红军藏盐)建立科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培养"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利用"看不见的盐去哪了"引发学生原有经验(如"化掉")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任务2 名称:问题与猜想 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小红军能够成功运输食盐的原因是什么,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从学生的回答如"菜汤有咸味但看不见盐"中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任务3 名称:探究与结论 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任务4 名称:反思与评价 根据实验现象发生的顺序,给下面的图排序。 提问:如果水不变再放一些食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播放视频,解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排序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溶解是"逐渐均匀分散"的过程;通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形成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任务5 名称:应用与迁移 通过帮小红军把盐取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盐可以通过结晶提取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任务6 名称:阅读与新知 阅读图文了解海水取盐的过程,观察视频《海水取盐》、《用加热的方法把盐从盐水中取出来》。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2课时 任务7 名称:问题与猜想 通过回顾生活现象,启迪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任务8 名称:探究与结论 将不同物质分别加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看看水能溶解哪些物质。观察每种物质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各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里,说明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物质的溶解过程,明确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任务9 名称:反思与评价 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时有哪些共同特征?同意的打“√”,不同意的打“X” ①物质颗粒或液滴在水中消失不见。( ) ②水的颜色都没有变化。( ) ③物质还在水里,只是看不到了。( )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时的共同特征,进一步理解溶解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任务10 名称:应用与迁移 将适量的酸梅粉溶解在水中,再根据喜欢的口味添加其他原料,自制一杯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很多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
任务11 名称:阅读与新知 阅读《水里有氧气吗》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含义,明确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3课时 任务12 名称:问题与猜想 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喝茶历史,提问:茶叶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茶叶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任务13 名称:探究与结论 根据溶解的特征,设计实验探究茶叶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查阅资料,了解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茶叶的溶解过程,明确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任务14 名称:反思与评价 反思并梳理哪些现象说明茶叶中有物质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明确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的结论
任务15 名称:应用与迁移 阅读《制作水果花茶》,了解制作水果花茶的步骤并尝试制作一杯水果花茶,认识到很多水果和花也含有能溶解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很多水果和花也含有能溶解的物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
任务16 名称:阅读与新知 阅读教材,了解茶艺。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持续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自豪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任务17 名称:单元要点 归纳出溶解的概念,理解有的物质可以溶解,有的特质很难溶解。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出溶解的特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务18 名称:实践与检测 把少量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再放置一段时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它们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习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感受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把盐藏起来 1.观察并描述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和现象,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2.理解溶解的概念,能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以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第2课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建立溶解的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特征。 2.准确观察和区分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介于溶解与不溶解之间的物质(如面粉),能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第3课时:茶叶能溶解吗 1.通过实验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明确茶叶不能溶解于水;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准确区分茶叶在水中出现的类似溶解现象(如颜色扩散等)与真正溶解的本质区别,深化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把盐藏起来 1. 通过观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科学观念)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分析溶解过程,尝试归纳溶解的特点,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思维) 3.设计观察盐溶解的简单实验,规范使用搅拌棒等工具,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提出问题、获取证据、表达交流等基础探究能力 。(探究实践) 4. 保持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记录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快速溶解糖等实际应用 。(态度责任) 第2课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有些物质(如食盐、白糖等)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如沙子、食用油等)不能溶解在水中。(科学观念) 2.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差异, 归纳溶解的特点 。(科学思维) 3.通过观察白糖、食用油、沙子、维生素B2在水中的变化, 描述现象并判断各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里;通过自制饮料,学会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场景。(探究实践) 4.保持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如规范操作、如实记录数据)(态度责任) 第3课时:茶叶能溶解吗 1.知道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初步形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的认识。(科学观念) 2.能通过观察茶叶冲泡后的现象(如茶水颜色、味道变化,茶叶固体是否消失),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特征,培养比较与分析能力。(科学思维) 3.能根据“溶解”的特征(如是否改变水的颜色/味道、固体是否消失)设计简单实验,观察、记录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如颜色扩散、味道产生、茶叶形态)。(探究实践) 4.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泡茶)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动手操作和观察,养成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中国是“茶的故乡”及悠久的茶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1课时:把盐藏起来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小红军把盐藏在衣服里。( )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可以加快烧杯中的水。( ) 3、像盐粒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就是溶解。( ) 4、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让水蒸发,盐就可以出来了。( ) 5、把盐放入水中,不管加多少盐都能溶解。( ) 二、实验题 根据实验现象发生的顺序,给下面的图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盐粒沉入水底。 ②盐粒“消失” ③盐粒变少。 第2课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 ) 2、白糖像盐一样可以溶解在水里,看不见了。( ) 3、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子和食用油等。( ) 4、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还在水里,只是看不见了。( ) 5、我们的实验用品有很多都可以吃,实验的时候可以随便尝。( ) 二、选择题 1、这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 A、食用油 B、沙子 C、维生素B D、豆子 2、鱼在水中可以呼吸,是因为( )溶解在水中 A、氧气 B、沙子 C、白糖 D、水草 第3课时:茶叶能溶解吗? 1、茶叶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茶水里有茶叶。( ) 2、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 3、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黑茶等,用它们泡出的茶水颜色也不一样。( ) 4、泡茶时,茶叶中的一些物质会溶解在水中,使水具有茶叶的颜色和味道。( ) 5、很多水果和花也含有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来制作香甜可口的水果花茶。( )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溶解在水中的是( )。 A. 茶叶 B. 白糖 C. 沙子 2、用热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是( )。 A. 完全溶解 B. 部分溶解 C. 不溶解。( ) 三、实验探究题 小明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茶叶放入水中,观察茶叶的变化。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茶叶、水、烧杯。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取一小撮茶叶放入烧杯中。 3、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现象: 刚开始,茶叶( )。 过了一会儿,水的颜色( ),茶叶( )。 实验结论:茶叶( )(填 “能” 或 “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 【参考答案】 第1课时:把盐藏起来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实验题 第2课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选择题 1、C 2、A 第3课时:茶叶能溶解吗?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选择题 1、B 2、B 三、实验探究题 漂浮在水面上 发生改变 部分下沉,但仍然保持茶叶的形状 不能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把盐藏起来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第一单元《溶解》的起始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通过“把盐藏起来”这一有趣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溶解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溶解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有过将一些物质放入水中的经历,但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水和常见的固体物质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物质在水中变化的深入探究。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 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分析溶解过程,尝试归纳溶解的特点,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 探究实践 :设计观察盐溶解的简单实验,规范使用搅拌棒等工具,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提出问题、获取证据、表达交流等基础探究能力 。 态度责任: 保持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记录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快速溶解糖等实际应用 。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和现象,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难点:学会使用搅拌棒、烧杯等工具,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方法。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达标表现(☆☆☆)部分达标(☆☆)未达标(☆)溶解现象描述能完整描述"沉底→变小→消失"全过程能描述2个阶段变化仅能说出"盐不见了"溶解概念理解正确使用"溶解"解释现象在提示下能说出"溶解"混淆"溶解"与"融化"等概念生活应用联系列举≥2个溶解实例(如糖水、海水晒盐)能说出1个相关实例无法建立生活联系实验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取盐-搅拌-观察全流程无差错需1次提示完成操作多次操作错误(如搅拌过猛)实验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取盐-搅拌-观察全流程无差错需1次提示完成操作多次操作错误(如搅拌过猛)观察记录质量记录单包含3阶段变化图示+文字说明仅有图示或仅有文字记录记录不完整/与现象不符现象分析能力正确排序溶解过程(①→③→②)排序错1处完全错误排序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1.播放视频 提问:水里的食盐藏哪里去了? 2、出示图片,讨论小红军的故事 (1)1933年冬,红军被敌人封锁在山上,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 (2)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 (3)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 (4)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3、你猜到小红军把盐藏在哪里了吗?学生活动1 猜测食盐去哪里了。 学生讨论 生:我猜小红军把盐倒锅里,加上水,让盐化在水中,就看不见了。 生:我猜小红军把盐化在水中然后倒在衣服上,带到了山上,然后再想办法把盐弄出来。 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红军藏盐)建立科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培养"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利用"看不见的盐去哪了"引发学生原有经验(如"化掉")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环节二:问题与猜想教师活动2 1.猜测小红军能够成功运输食盐的原因是什么。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学生活动2 生:小红军把盐藏在哪里了? 生:是把盐“化”到水里了吗? 生:盐能“化”到水里吗? 生:我们来试试吧。 生:…… 生:我认为盐可以糖一样化在水里,因为菜里有盐,可是看不见盐。 生:我认为盐可以化在水里,因为菜汤有咸味,可是看不见盐在哪里。 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讨论,从学生的回答如"菜汤有咸味但看不见盐"中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环节三:探究与结论教师活动3 一、我们一起做实验验证我们猜想 (一)材料超市 盐、水、透明杯子、小勺、搅拌棒 (二)展示实验步骤: 1、准备好一杯水。 2、向水中加入一小勺盐。 3、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4、观察食盐的变化。 二、小贴士 往透明杯子倒水时,要慢慢倒入,不要倒太满。搅拌时要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三、看视频找灵感 氧化钠是食盐化学名称 播放视频 四、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 五、小贴士 用舌头尝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六、教师总结 像盐粒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就是溶解。学生活动3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完成选择 生:我观察到盐是白色小颗粒。 生:盐放水里后,先沉入水底,然后慢慢变少了…… 生:盐粒越来越小,最后看不见了。 生:水变咸了,盐真的“化”在水里了。 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环节四: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4 一、根据实验现象发生的顺序,给下面的图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出示图片 ①盐粒沉入水底。 ②盐粒“消失” 。 ③盐粒变少。 二、小贴士 如果水不变再放一些食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播放视频,解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学生活动4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 ①③②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排序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溶解是"逐渐均匀分散"的过程;通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形成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环节五:应用与迁移教师活动5 一、帮小红军把盐取出来。 (一)材料超市 盐水、滴管 、玻片 (二)学生进行实验 1、将用滴管吸出盐水,将盐水往玻片上滴几盐。 2、将玻片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可以看到有白色的盐析出。 二、小贴士 我们一起实验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5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小红军把盐取出来的经过。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环节六:阅读与新知教师活动6 一、海水取盐 ①将海水引入盐田。 ②风吹、日晒,让水蒸发。 ③水越来越少,盐慢慢来了。 采盐了! 二、观看视频,了解知识 海水取盐 播放视频 三、小贴士 我们也可以加热从盐水中取食盐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6 学生讨论生活中知道的海水取盐的知识 活动意图说明: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7.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现象(沉底→变小→消失) 关键词(溶解、均匀、透明) 生活应用(海水晒盐、冲糖水)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小红军把盐藏在衣服里。( )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可以加快烧杯中的水。( ) 3、像盐粒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就是溶解。( ) 4、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让水蒸发,盐就可以出来了。( ) 5、把盐放入水中,不管加多少盐都能溶解。( ) 二、实验题 根据实验现象发生的顺序,给下面的图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盐粒沉入水底。 ②盐粒“消失” ③盐粒变少。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实验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