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加与减(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结合实际情境(如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等)提出并解决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习估算结果的范围,培养数感,通过验算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和图示理解能力。但是 对“进位”和“退位”的算理理解不深,竖式计算中容易忽略进位或退位标记,同时在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实物操作(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理解算理;能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画图、语言表达等方式理解运算过程;初步学会估算和验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合作交流、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2.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算理,在竖式中正确标记进位和退位。
2.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列出算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生活情境丰富,贴近实际
单元以“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收玉米”“跳绳”等学生熟悉的校园和生活场景引入数学问题,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观察物体知识融入日常,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便于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观察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直观操作与多元策略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 拨计数器等方式理解算理,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如分步口算、竖式计算、数线图等),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竖式计算时明确展示“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过程,并配有图示和语言解释,强调算法理解与过程展示,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逐步掌握观察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问题导向与思维训练
通过“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策略意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加减法算式),并反过来用模型解释多种情境,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思维框架。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 《图书角》 1
《摘苹果》 1
《借阅图书》 1
收玉米 1
《跳绳(1)》 1
《跳绳(2)》 1
《套圈游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图书角》 目标: 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 探究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 1.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熟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1.2《摘苹果》 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列竖式计算,掌握满十进一的方法。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探究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1.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3《借阅图书》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探究一: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 探究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 探究三:算法对比与优化。 → 能用连减法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能用拆十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能进行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1.4《收玉米》 目标: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熟练运用减法运算准确解决此类问题。能借助计数器直观呈现计算过程,掌握100以内退位减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探究一: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方法。 → 探究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方法。→ 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能用竖式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方法。
1.5《跳绳(1)》 目标: 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通过计数器操作和竖式计算,发展运算能力。 探究一: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探究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用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 能用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
1.6《跳绳(2)》 目标: 结合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 探究一:100减几十几的竖式计算方法。→ 探究二:100减几十几的口算方法。→ 能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及算理。 2.能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计算方法及算理。
1.7《套圈游戏》 目标: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准确计算不同数字组合的和,解决和一定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的问题。 探究一:和是52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 探究二:和是42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 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准确计算不同数字组合的和,解决和一定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跳绳(1)》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跳绳(1)》 课时 第5课时
课标要求 课标在“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的“数量关系”主题中明确要求: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本课正是这些要求的具体化:学生需要运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合理表达“小亮与小红”、“小东与小红”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里涉及的模型本质上是“总量= 分量+ 分量”和“分量= 总量- 分量”。本课教材内容是完全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和编写的,精准地聚焦于第一学段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特别是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模型意识。它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引导学生从“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转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以“跳绳次数”为背景,以“跳绳”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画图策略培养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教材通过小红、小亮和小东三人的跳绳次数对比,要求学生“先画图,再列式计算”,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与抽象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本课设计注重从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强调图示策略与语言引导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画图方法的示范,加强语言表述与算式之间的转换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加和退位减),具备了解决本题所需的计算技能。同时,对“跳绳”“比赛”“谁多谁少”等生活情境非常熟悉,这有助于他们理解题目的含义,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对“多”和“少”有基本的比较概念,知道“多”就是增加,“少”就是减少,本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比多比少”问题涉及相对抽象的数量关系。虽然教材提示“画图”,但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如线段图),并正确表示出“多出的部分”或“缺少的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画图”和“说理”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比多比少”的内在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通过计数器操作和竖式计算,发展运算能力。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画出数量关系图,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师:电池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电池用完后不能随便乱扔,否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幸福小学为了保护环境举办了回收电池活动,关于这个活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我解答。 出示:一(1)班比一(3)班少回收多少节电池? 提问:求谁比谁少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比较多少的问题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今天,我们要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学生:用减法计算。 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引出比较多少的问题。
二、导入 一、情境导入 师:体育课上,小朋友们进行了跳绳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 提问: “小亮跳了多少次?小东跳了多少次?你能直接列式吗?” 师: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有点难,没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画图策略。
二、探究 1.探究“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师:我们先看到“小亮跳了多少次?”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非常棒,准确找到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就能画图表示小亮和小红跳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了。 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汇报: 1: 2: 师:大家都非常善于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好了图,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吗? 师:是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竖式计算:48+25=73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探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师:我们继续看到“小东跳了多少次?”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 师:你能像上面那样画图表示小东和小红跳的次数吗? 汇报: 1: 2: 师:如何列式解答呢? 48-9=39(次)。 师:是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竖式计算:48-9=39,强调退位点。 学生:找到小亮的信息“小亮比小红多跳了25次”,小亮跳的次数与小红跳的次数相关,所以还需要小红的信息“小红跳了48次”。 学生独立画图,师巡视指导,选取部分进行展示。 学生:把48和25合起来,就是48+25=73(次)。 学生:找到小东的信息“小东比小红少跳9次”,小东跳的次数与小红跳的次数相关,所以还需要小红的信息“小红跳了48次”。 学生独立画图,师巡视指导,选取部分进行展示。 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四、变式 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 找准标准,要和谁比。 看清“多还是少”。 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总结,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 53+21= 65-15= 34-26= 72-9= 32-17= 80-16= 猜猜我是谁。 3.三个同学一起折千纸鹤,小西和小丽折了55个,小明再折38个才能和他们两个折的千纸鹤总数相同,一共要折100个千纸鹤,还需要折多少个?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跳绳(1) 48+25=73(次) 48-9=39(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连一连。 2.小猴摘了29个桃,妈妈比它多摘了22个,妈妈摘了多少个? 3.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编一道数学题并解答。 (1)选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选择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列式解答。 4.小新今年12岁,妈妈今年40岁,明年妈妈比小新大多少岁?
教学反思 亮点:本节课通过跳绳过这一情境,借助直观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成效显著,多数学生能依据小红的跳绳次数,结合小亮、小东与小红跳绳次数的比较关系,准确画出示意图,进而列出正确算式。 2. 不足与改进: 学生在判断何时用加法、何时用减法时仍有困惑,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的过程中,虽多数学生能理解,但在独立解决拓展性问题时,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理解和应用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后续应强化对比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