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2.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
A.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B.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4.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 “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致良知”,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21教育网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6.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21·cn·jy·com
A.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D.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7.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8.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未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说主张的“理性”是( )www.21-cn-jy.com
A.个人的价值判断 B.人类内在的美德
C.个人利益的追求 D.城邦的政治秩序
9.“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2-1-c-n-j-y
A.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 B.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10.《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结合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
A.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反对信仰神灵
C.苏格拉底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D.当时法律缺乏正义和权威
11.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他们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12.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从本质反映了智者学派( )
A.没有法制观念 B.认为法律可有可无
C.处事灵活变通 D.忽视道德建设
13.“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21*cnjy*com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14.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比值平等高于数量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15.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D.美德即知识
16. “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
①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②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③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④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7.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反映出( )
A.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
B.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
C.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
D.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18.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19.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21*cnjy*com
A.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 B.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 D.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律法
20.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21cnjy.com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三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据材料三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孔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来源:21cnj*y.co*m】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版权所有:21教育】
——王阳明《传习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演讲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出处:21教育名师】
——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4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2分)
25.“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www-2-1-cnjy-com
——《论语》
材料二“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故D正确;A中充分错误;B中习俗错误;C中客观统一错误。
2.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
A.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B.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社会道德,导致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针对这种现象,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故答案为B。“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是柏拉图的观点,排除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的观点已被抛弃,苏格拉底的主张是在智者学派基础上的发展,不可能倒退,排除C;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希望重建道德价值观,并非认为主观感受对世界认识没有作用,排除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春秋中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二者均关注人及社会;B项“价值取向”,属于无关项;D项本身错误,都属于奴隶社会时期。前者是大动荡、大变革下的产物,后者是民主政治下的产物,C项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4.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 “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致良知”,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故①正确;“知识即美德”,故②正确;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③正确;提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④错误;本题选择A项符合题意。21·cn·jy·com
5.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21·世纪*教育网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所以备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苏格拉底的特征,A 是普罗他格拉的思想;C项与“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不符;D项与苏格拉底思想无关。
6.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www-2-1-cnjy-com
A.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D.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从“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可知苏格拉底反对违法的破坏民主秩序的活动,体现出其维护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苏格 拉底死亡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违法滥用民主权力,不能体现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故C项错误;从“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可知雅典当时出现了违反法律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7.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亚里士多德认为任期制可以使平民平等的参与政权,体现的是民主的广泛性,题目中并未提到与官员腐败、官僚势力膨胀的关系,故A、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D项并未体现平等,故D项错误。2·1·c·n·j·y
8.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劝他逃离雅典,他回未答说:“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静地饮下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说主张的“理性”是( )
A.个人的价值判断 B.人类内在的美德
C.个人利益的追求 D.城邦的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得出他所倡导的理性不是个
人价值判断,故A项错误;结合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因此他提倡的“理性”应为人内在的美德,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人的美德,不是跟人利益,故C项错误;城邦的政治秩序是雅典民主的保证,与理性不符,故D项错误。
9.“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
A.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 B.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C.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结合当时雅典的社会发展,这一主张适应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构建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事万物的尺度”从而否定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不利于提高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10.《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体现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结合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分析较为准确的是( )
A.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反对信仰神灵
C.苏格拉底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D.当时法律缺乏正义和权威
【答案】C
【解析】结合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古希腊当时实行民主政治,苏格拉底批评直接民主的弊端,但却与当局统治不符,雅典人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故选C。A过于绝对,苏格拉底批评直接民主的弊端不等于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政治;B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当时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之一;D说法不对,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正是维护法律的权威。
11.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他们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答案】C
【解析】古希腊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或开端时期,其人文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从关注神等超自然力量转向关注人本身或人类社会,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材料中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故C项符合题意。A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说法绝对,也不是材料的主题;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并非比较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
12.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从本质反映了智者学派( )
A.没有法制观念 B.认为法律可有可无
C.处事灵活变通 D.忽视道德建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可以得出A、B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由此可以看出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建设。故选D。
13.“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21cnjy.com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白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可知,这反映了以人的主观认识为万物的标准的思想,故人是万物的尺度符合,故A项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思想力和知识的重要性,故B项排除。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故C项排除。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属于佛学思想,故D项排除。【版权所有:21教育】
14.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比值平等高于数量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A
【解析】:“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数量相等类似于实质平等,比值相等类似于形式平等。依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间做到平衡,有时要讲究实质平等,有时要讲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实质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形式平等。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答案应为A,同时排除D项。根据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B项含义不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C项含义不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5.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D.美德即知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追求真理,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认识你自己,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批判神灵,挑战权威,故C项排除。美德即知识,与“唯有理智最为可贵。”不符合,故D项错误。
16. “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②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③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④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的崛起的确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故③,④正确,应选A项。依据所学,全体城邦公民具备表决权,故①错误,排除D。演说功用在于蛊惑与题干中“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不符,故②错误,排除BC。故选A。21*cnjy*com
17.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反映出
A.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
B.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
C.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
D.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说明研究对象是自然,“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说明研究对象开始转移到社会,C正确;材料中体现是研究对象转变,A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苏格拉底研究科学性,B错误;自然科学家不一定认可客观真理。D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18.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可知,柏拉图强调法治,而“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属于韩非子法治思想,故B项正确;“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属于荀子观点,意思是“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属于理学观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9.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21*cnjy*com
A.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 B.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 D.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律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公民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规定。B选项不符合苏格拉底人本主义的思想特点;C选项也是不符合他的人本主义思想;D选项没有在材料中找出有关城邦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0.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宗教信仰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材料“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表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材料“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表明他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苏格拉底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连接了起来,故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追求永生,体现的是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21教育网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三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材料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来源:21cnj*y.co*m】
——《论语》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柏拉图《国家篇》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2)据材料三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孔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
(2)不同的学习观: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认识: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取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柏拉图的内在回忆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两者取长补短是最佳的方法。2-1-c-n-j-y
(3)孔子:以德治国,以礼规范人的言行。柏拉图国家按能力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
(4)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学识和经历。
【解析】(1)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得出孔子的主张“德行”;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柏拉图主张“道德教育”,不同点从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
(2)第一小问,根据“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可知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根据“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可知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第二小问,由于两人在获取知识途径不同,在教学方式也不同,各有利弊,对此要客观评价。
(3)重点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四可看到:为政以德、齐之以礼,也就是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从材料四可看到:公民……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也就是按能力分工,各司其职。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言之有理即可。影响思想差异的因素可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出发,结合人物的阶级立场、个人素养和经历来分析。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演讲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6分)
【答案】(1)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城邦制度。(2分)
(2)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2分)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应以知识为基础。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4分)
【解析】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所以两人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不过,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应以知识为基础。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李约瑟说过:“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科学理论大约处于同等水平。仅仅在那段时间后,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向前发展。”李约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
——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约瑟提出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相通的地方”: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强调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6分)
(2)回答:从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统治下,缺少必要的政治氛围;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都是为农业发展服务,带有明显的农业经济属性;从思想上看,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愚化政策,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普遍对创新缺乏进取精神;从对外交流上看,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交往。(12分)
(3)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借鉴。(7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首先要知道他们的主张分别是:孔子:提出“仁”,要求仁者爱人;苏格拉底:人应该具备美德。然后归纳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是注重人的作用(或“体现了人文精神”);强调道德。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要考察中国科技没有转化成近代科技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政治发展、经济角度、思想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来分析阻碍的因素。
(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的影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4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2分)
【答案】(10分)
(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3分)
状态: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1分)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任答2点,共2分)
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2分)。
共同点: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是节自柏拉图《理想国》,“气质和风度”的内涵以及“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一定要严格教材上的《理想国》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即“气质和风度”的内涵是指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状态”则是指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即可。www.21-cn-jy.com
(2)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的特征则要从材料二直接归纳答案,例如,“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并且是轮流执政的、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等特征均可直接作为答案。材料一对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阶级属性之分的,是有阶级差别的、是有不同的分工的,而材料二对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没有阶级属性之分的,是平等的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背景和出发点均是相同的,背景都是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出发点都是要探索出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25.“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材料二“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答案】(1)孔子重视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态度:但又承认大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畏大命)(6分)
(2)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树立的尊严和权威,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8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体现了孔子重视人事;材料“敬鬼神而远之”体现了孔子对鬼神持敬而远之态度;材料“畏天命”体现孔子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的天命观。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中可以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智者学派积极意义方面来分析这种思想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