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8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8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6: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 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起义概况。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了解革命党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革命精神。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局势
鸦片战争战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901年
1856年
1860年
1864年
1894年
1895年
1898年
1900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道路行不通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也行不通
屡战屡败根源何在?
腐朽落后的清政府!!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失败
1.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救亡图存尝试的失败
一 、武昌起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呐喊中,终于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
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盛宣怀
抵押了铁路,就有钱了
这路是你们修的吗?
那就派兵镇压啊。
对,就借湖北的兵吧。
湖北文学社
湖北共进会
抓住机会,准备起义!
保路运动
1.过程: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
(10月10日)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攻占汉口、汉阳
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为都督
(10月11日)
结果
二 、武昌起义
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黎元洪
我不理解,我是反对革命的。
湖北革命党人
要是找得到人,也轮不到你啊
革命党人的局限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2.发展: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
狭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黄兴
黎元洪
孙中山
1票
0票
16票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
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概况
请阅读教材P48,完成以下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概况
政府名称
时间
首都
总统
副总统
机构
纪年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
改用阳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诞生
民国国旗、国歌
清政府黄龙旗
五色旗(五族共和旗)
《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君主
民主
中华民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探究】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公元1934年
(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民国多少年?
1934年
◆ 算一算:(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1919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民国X年 = 公元纪年-1911
公元X年 = 1911+民国纪年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国家主权
人民权利
政治体制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确立主权在民
确立平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三权分立
3.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
进步性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局限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
(参议院)
司法权
(法院)
制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
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防止专制独裁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角色扮演】再现孙袁的南北议和通话
袁公,我是孙文
喂,我是袁世凯!
坦率的说,谁能让清廷逊位,达成人民意愿,推功让能,自有公论。
孙先生,接下来的局势走向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孙先生,公论是没有的,我只要你一个说法!
说法,什么说法?你要一个保证是吧?谁推翻封建专制,结束帝制,谁就是中国的华盛顿。
喂,孙先生,一句话,我就听你一句话!
(沉默良久)……可以是你(担任临时大总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清帝退位诏书
过程:
1912.2.12
宣统帝下诏退位
标志两千多年的
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1912.2.13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2.15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3.10
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
孙中山正式解职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三板斧)
①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
③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合作探究
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材料一: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孙中山
材料二: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 ...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主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干涉(客观原因)
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威望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弹劾之。
国务总理(内阁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个本时,需副署之。(即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附署后才能生效)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法院
国会
(参议院、众议院)
总统
内阁
陆军
海军
内务
外交
财政
司法
教育
农林
工商
交通
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不同意,可以驳回。
实行责任内阁制,制约的是谁的权力?
总统的权力
五、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第一届内阁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立宪派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今吾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举。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
是袁世凯的亲信,
并直接牵涉到
袁世凯本人。
背景:
原因:
过程:
结果: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直接:宋教仁被刺案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即“二次革命”。
根本: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遭袁世凯镇压(失败)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思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封建帝制

封建制度
六 、辛亥革命之影响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反封建不彻底,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B. 受到帝国主义破坏,没有成功
C. “自强”“求富”的口号不切实际
D.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A
辛亥革命局限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一直以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根据本课所学与旧知,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呢?
观点二:偶然性:革命党人试爆炸弹不慎爆炸,清廷大量搜捕革命党人,人人自危仓促之间被迫发动起义。
观点一:必然性:已具备了革命的主观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政党建立,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观点三: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条件
背景
过程
武昌起义
影响
①政治:
积极
②思想:
③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消极
④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概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颁布
内容
评价
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