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型
现象
日期
2015
年
9
月
学前分析
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但对于固体能够传声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很少,课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教
学目标
知道发声时声源在振动。知道声音靠介质传播;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固体、液体中声速比气体中声速大。会解释回声,知道声呐、倒车雷达等仪器都应用了声学科学技术知识。常识性了解声音的吸收,知道电影院、歌剧院等场所都应用了声音的科学技术知识。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智慧点击”、“提出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中小组讨论的君朋讲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情况不同使学生们了解生活中一些现象。通过一道有关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创作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坚韧的性格。通过了解回音壁传播声音的奥秘进行爱国注意教育,知道我国古代工匠就应用了有关声学的科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普遍运用,激发学生喜爱物理,爱学物理。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是因为声源的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对回声的解释。2、进行有关声速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实验、课件演示。
教具
音叉、多媒体设备。
新
课
教
学
教学过程
板书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课件,把学生带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中去。那么谁知道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5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振动发声播放课件〈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鼓面的振动〉,(声音的发生靠声源的振动)演示实验:教师敲击音叉,学生代表用手触摸音叉,体会发声体在振动;学生用手触摸发声的喉咙,体会发声体的振动。
一、物体靠振动发声,(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演示实验或观看课件:真空铃。
讲解:结合图片,讲解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提问:在月球上,能象在地球上一样交谈吗?
讲解:因为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的,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不能被传播。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物质将声源的振动传到人的耳朵里,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人们才能听到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声速讲解:我们认为一个物体发出声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上立刻就可以听到,那么声音的传播好象不需要时间。其实是需要时间的,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三、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相同的。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在固体中最快。
智慧点击: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敲击它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学生君朋合作: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记录加分情况。
5、声音的反射提问:在大礼堂和空旷的楼道里说话常常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怎么回事?君朋合作:学生根据回声的图片,展开讨论。
这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声音从声源发出后,遇到障碍物被障碍物表面反射。
四、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被障碍物表面反射的现象。
讲解:人耳能听到回声是有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的,听到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必须在0.1秒以上,因为时间差小于0.1秒,人耳就无法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在课堂上说话的声音也会被墙壁反射,但却听不到回声,就是因为声源和墙壁的距离太近,时间差小于0.1秒的原因。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加强。
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大于0.1秒。
思考题:怎样利用回声测海水深度,学生讨论后引出公式。
6、声音的吸收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还会被障碍物吸收。特别是软的,多孔的材料。如窗帘就有吸收声音的作用。
五、物体还可以吸收声音。
介绍天坛的声学奇观。
7、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还了解到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7、
8、练习:见ppt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