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新)第三章第6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新)第三章第6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8-03 20: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运动与力
第六节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十中学
赵娜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这章的重点之一,也是力学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有生活中物理现象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另一个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由生活中现象入手,让学生理解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是平衡状态的两种状态,并通过对平衡状态物体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先对平衡力在力的三要素上有一个认识,便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提出合理可能的猜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静止状态下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研究,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最后,再结合生活中现象和应用来进一步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定义、力的测量、重力,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有了简单、抽象的认识,但认识不是很深刻。学生不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太清楚平衡状态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注意与感受身边物理现象的过程中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2)在经历探究实验后,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平衡问题的分析,掌握简单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2)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
应用
(3)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及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实验法
六、教学用具:演示板、定滑轮、棉线、钩码、铁架台、硬纸片、剪刀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平衡状态的受力分析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提问: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改变是由于不受力的作用吗?我们在一起看一下刚才几组图片中是平衡状态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分别用ppt展示静止吊灯、书本、匀速上升的货物、人提重物未提起、匀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ppt里用示意图画出受力分析,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衡状态下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知道
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为平衡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这些力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我们研究问题一般都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入手,所以我们先看物体只受两个力时物体的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即二力平衡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回答:吊灯:重力和绳子对它的拉力书本: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货物:重力和拉力未提起重物:重力、地面对它支持力、人对它向上的拉力小车:竖直方向: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水平方向:牵引力和地面的阻力认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分析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从感性上对满足平衡状态的平衡力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后面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做些铺垫
从上面实例受力分析里让学生清楚平衡力不是只有两个力才可以,只是我们从最简单的入手去学习
探究静止状态下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提示学生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去考虑)在讲台上用演示板给出硬纸片处于静止状态的展示提出猜想: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提示学生注意控制变量的方法教师在下面巡视、指导选取四组分别演示他们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认真观看,适时的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之前做好的演示图片修改时可以配图得出结论:两个力的大小要相等教师点评得出结论:两个力的方向要相反学生演示的可能只是其中一种,如果有别的组补充最好,如果没有的话教师要把方向相同、方向有角度等其他情况说明一下教师展示ppt修改时可以配图教师点评修改时可以配图得出结论: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关于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验证需要老师提供剪刀进行,在学生实验中不进行操作。教师展示ppt修改时可以配图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根据时间看看有没有小组没有探究完的再给一点时间进行完善。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根据刚才的受力分析和观察的展示提出猜想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去考虑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派出代表上台演示,并作相关说明,如方法不同,其他组可以继续补充学生演示第一组:上完课后可以配图学生演示第二组上完课后可以配图学生演示第三组上完课后可以配图学生演示第四组:认真观看其他小组演示,并进行补充和发表不同意见
探究实验的环节,提出研究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尽量提出合理可能的猜想,为后面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去感受二力平衡的条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演示提供更多的交流、评估的空间演示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风采,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匀速运动状态下的二力平衡的条件
老师用细线拴着一个50g钩码提问:
这时钩码处于什么状态?它受到哪些力?继续追问: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吗?提问:它们之间满足什么条件?现在如果老师提着钩码让它匀速上升,大家想想这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对于刚才我们得出的四个结论有哪些你可以肯定,有哪些你还不能确定?那么老师提着他做匀速运动比较难以控制速度不变,不好操作,这个内容的实验我们借助于机器完成用ppt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用DIS实验器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两个力的大小需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而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二力平衡和静止状态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相同的如果提着钩码快一点匀速上升,拉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
八字记忆: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学生回答: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受到重力和拉力回答: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观看大屏幕记录笔记
思考回答
对刚才二力平衡条件知识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以致用,并为下面学习环节做一准备介绍DIS实验器的研究方法了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二力平衡中力的大小关系,弥补了课堂实验中不能得出的结论,也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引出二力平衡的应用
提问:
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可以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次解释一下二力平衡的应用根据平衡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播放生活中常见的二力平衡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练习题: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人和伞的重力是700N,伞和人所受的阻力有多大?已知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就可知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例题:例1、一辆小车受到50N的拉力和50N的阻力,车怎样运动?例2、一本书
G=3N,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N=3N,书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思考
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
让学生利用所学二力平衡条件知识解释,引出二力平衡的应用,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从而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体会科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题目强化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随堂练习反馈
Ppt
展示题目或是(下发提前准备好打印出的题目)(这个我还未定)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A
肯定是平衡力B
肯定不是平衡力C
可能是平衡力,也可能不是平衡力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请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4、质量是50千克的灯悬挂在电线上静止不动,电线对灯的拉力是多大?方向如何?根据时间来看是课堂讲还是课下判完再讲
学生快速做完
及时反馈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便于课下反思,进行教学设计调整和修改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用思维导图给出本堂课小结配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生整理、补充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自我调整与组织、反省与评鉴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板书设计
3.6
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1、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概念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三、二力平衡的应用1、根据平衡状态分析受力情况2、根据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状态
学生整理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思维导图做本节课知识归纳练习册3.4节内容课后实践p78
1、2、3
题布置思考题:给你一个小木块、测力计、长木板、设计一个实验如何测出小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记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