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0:08:37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52分。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3-16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研究细胞结构,首先要研究组成细胞结构的分子。下列细胞结构中,不含DNA的是(  )
A.细胞核 B.线粒体 C.拟核 D.核糖体
【答案】D
【知识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有DNA分子,A不符合题意;
B、线粒体是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有可以自主复制的DNA分子,B不符合题意;
C、细菌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故拟核含DNA,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含DNA,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分子中4种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不同核苷酸含有的碱基不同。
2、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3、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就像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细胞依据这个“蓝图”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正是由于这张“蓝图”储存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等同于血红蛋白 B.血液等同于血浆
C.脑脊液属于内环境 D.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A错误;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不等同于血浆,B错误;
C、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内环境中的成分: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等)等、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等。
3.(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关于常见的神经系统生理或病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记忆和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高位截瘫患者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D.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言语区的H区参与
【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
B、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高位截瘫患者脊髓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其他部位正常,C正确;
D、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言语区的V区参与,D错误。
故选D。
【分析】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4.(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对多株豌豆花进行解剖、观察、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完整的豌豆花中,雄蕊数与雌蕊数相等
B.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不相等
C.不能观察到雌蕊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D.能观察到雄蕊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豌豆是两性花,一朵完整的豌豆花中,雄蕊数多于雌蕊数,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不相等,因为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B正确;
C、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其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C错误;
D、豌豆雄蕊产生精子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其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B。
【分析】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5.(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学者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膜成分可能还含有脂质
B.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对酶进行直接鉴定
C.罗伯特·霍维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
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细胞的凋亡;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英国学者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膜成分除含有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A错误;
B、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但是提取液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无法直接对酶进行鉴定,B错误;
C、罗伯特·霍维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C正确;
D、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出,在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沃森和克里克由此推出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配对方式并不是通过DNA衍射图谱得出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1、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1895年,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1925年,戈特等将人红细胞膜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4、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假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1935年,科学家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6.(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氧呼吸只能将葡萄糖中少量能量存储在ATP中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中间产物丙酮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在第二阶段产生CO2
D.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能产生ATP和NADH
【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酵母菌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还存留在酒精中,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H],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也是丙酮酸和[H],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产生的CO2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前者是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后者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能产生ATP但是只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NADH,第三阶段不产生NADH,D错误。
故选D。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无氧呼吸分为两种类型,即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无论哪种类型的无氧呼吸,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发生水的光解和ATP、NADPH的合成,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7.(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GUS基因作为一种报告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该酶可催化特定底物水解,产生蓝色化合物,借此用来观察转入植物中的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U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B.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C.多个核糖体同时结合mRNA将大量快速翻译出蛋白质
D.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可用蓝色的深浅来表示
【答案】A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GU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β-葡萄糖苷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和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B正确;
C、多个核糖体同时结合mRNA可以同时进行翻译,这样能大量快速翻译出蛋白质,C正确;
D、因为GUS基因编码的酶可催化特定底物水解产生蓝色化合物,所以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可用蓝色的深浅来表示,D正确。
故选A。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mRNA、tRNA和rRNA都是由DNA转录而来的产物。
8.(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AGPAT2基因中的启动转录区域的6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如下表,该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其在湖羊和广灵大尾羊的尾部的表达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位点 24 33 63 67 83 102
湖羊组 100% 37.5% 100% 100% 100% 100%
广灵大尾羊组 100% 0 37.5% 100% 100% 100%
A.湖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比广灵大尾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高
B.DNA甲基化直接阻碍翻译过程实现了对AGPAT2基因表达的调控
C.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两种羊尾部AGPAT2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D.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
【答案】D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 从图可知,除了24、67、83和102位点胡羊的AGPAT2基因甲基化和广灵大尾羊的程度无异,剩下33和63位点胡羊该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均大于广灵大尾羊的,可见广灵大尾羊的AGPAT2基因表达量高于湖羊,而该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所以广灵大尾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应比湖羊高,A错误;
B、 DNA甲基化是通过影响转录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的,而不是直接阻碍翻译过程,B错误;
C、 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不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只是影响基因的表达,C错误;
D、 对比湖羊和广灵大尾羊在各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发现第33和63位点上存在差异,且广灵大尾羊在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较低,其AGPAT2基因表达量较高,所以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9.(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吸收多种营养物质,每种ABC转运蛋白均具有物质运输的特异性。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及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图中小分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ABC转运蛋白可提高O2的跨膜运输速率
C.K+和氨基酸转运依赖同一种ABC转运蛋白
D.温度变化会影响ABC转运蛋白的转运过程
【答案】D
【知识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图中ABC转运蛋白发挥作用过程伴随水解ATP,产生能量,因此ABC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O2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因而与ABC转运蛋白无关,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每一种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故K+和氨基酸跨膜运输依赖的转运蛋白不同,C错误;
D、图中显示ABC转运蛋白的功能发挥伴随ATP水解的过程,ATP水解过程需要酶的催化,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据此推测,温度变化会影响ABC转运蛋白的转运过程,D正确。
故选D。
【分析】1、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载体蛋白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分子或离子通过,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转运蛋白;
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转运蛋白;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和转运蛋白。
10.(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种伞形花科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推测此种植物内部叶片中香豆素毒性较低
B.植物与乌凤蝶、织叶蛾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C.乌凤蝶降解香豆素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
D.织叶蛾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说明织叶蛾所取食的此种植物内部叶片中香豆素毒性较低,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能够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所以织叶蛾对该种植物叶片的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D正确。
故选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11.(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完成膝跳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下图是该反射弧部分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神经节的是传出神经,图中蝴蝶型区域是脊髓的灰质部分
B.蝴蝶型区域中,与“”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C.与膨大部分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D.切断某神经,刺激向中段、外周段,肌肉分别不收缩、收缩。该神经是传入神经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图中蝴蝶型区域是脊髓的灰质部分,A错误;
B、蝴蝶型区域中,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是传出神经,B错误;
C、与膨大部分(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C正确;
D、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个部位损伤都不能引起反射。
效应器通常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2.(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因为不能将摄取的铜排出体外造成“铜中毒”。目前在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1/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要尽量多吃富含铜元素的食物
B.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1%
C.调查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率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D.两个正常人结婚生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概率大于1/32400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要尽量少吃富含铜元素的食物,A错误;
B、若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1%,则正常基因频率是49%,那么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2×51%×49%=49.98%,不是题干中的1/90,B错误;
C、调查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取,并且调查的群体足够大,C错误;
D、目前在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1/90 ,正常人中携带者的频率大于1/90,两个正常人结婚生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概率大于1/90×1/90 ×1/4=1/32400 ,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生物体都是先发生变异,再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的个体具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p,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且(p+q)2=p2+2pq+q2=1。其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3、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13.(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靠近,共同形成突触。如图,利用微电极测得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分别用PSP1和PSP2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a的前膜释放的递质使后膜通透性变大,突触b的前膜释放的递质使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变化幅度增大、PSP2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
BC、图中PSP1中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
D、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具膜电位变化幅度达到最大,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变化幅度也不再增大。此时即使突触a的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PSP1的膜电位变化幅度不变;若刺激未达到有效刺激,则PSP1、PSP2的膜电位变化幅度均会随突触a、b前膜释放递质的增多而增大,D错误。
故选B。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结构。
14.(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玉米品种紫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研究人员将两个都不含有紫色素的纯系玉米杂交,所有F1植株都产生了紫色的种子,F1自交,得到的F2中,56%能产生紫色素,44%不能。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F1植株的基因组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已知两个都不含有紫色素的纯系玉米杂交,所有F1植株都产生了紫色的种子,F1自交,得到的F2中,56%能产生紫色素,44%不能,即紫色∶无色=56%∶44%≈9∶7,说明A_B_是紫色,其它基因型都不含紫色素,则亲本为AAbb×aaBB,子一代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适用条件:一定是真核生物;一定要进行有性生殖;一定是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条件: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15.(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实验操作顺序、操作是否规范将影响实验结果。下表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向待测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
B 观察叶绿体流动 先用低倍镜找到根尖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室温下将底物与酶溶液混匀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后,再用甲紫溶液染色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A、在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向试管中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还原糖的检测试剂是斐林试剂,A错误;
B、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pH下保温一段时间,待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都达到设定pH后再混合,C错误;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除去解离液后,再用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染色,D正确。
故选D。
【分析】1、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肽键的多肽链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蛋白质变性后肽键没有被破坏,所以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会抑制酶活性,但不会使酶结构破坏,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高温会破坏酶结构,进而使酶永久失活。
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过低或过高的pH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性失活。
3、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流程
①解离:用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③染色: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
④制片:用镊子将处理过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16.(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果蝇体细胞中 X染色体的数目(X)与常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A)之比决定果蝇的性别,若X:A≤0.5,果蝇表现为雄性;若X:A≥1,果蝇表现为雌性。果蝇的Y染色体只决定果蝇的育性。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致死。现让基因型为X X Y的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 XBY的红眼雄果蝇交配,假设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的果蝇表现为雄性可育
B.子代白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Y和XYY两种
C.子代红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亲代雄果蝇完全相同
D.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4∶1∶1∶4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的果蝇,X:A=0.5,有Y染色体,表现为雄性可育,A正确;
BC、基因型为X X Y的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 Y∶X ∶X X ∶Y=2∶2∶1∶1,基因型为 XBY的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B∶Y=1∶1,二者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 Y(红眼雌)∶XBX (红眼雌)∶XBX X (致死)∶XBY (红眼雄)∶X YY(白眼雄性)∶X Y(白眼雄性)∶X X Y(白眼雌性)∶YY(致死)=2∶2∶1∶1∶2∶2∶1∶1。可见,子代白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Y和XYY两种,子代红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亲代雄果蝇完全相同,BC正确;
D、结合对上述选项的分析可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4∶1∶1∶4。已知果蝇的Y染色体只决定果蝇的育性,则子代基因型为XBX 的红眼雌果蝇可能不育,D错误。
故选D。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8分。
17.(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新鲜的菠菜叶打出若干个圆形小叶片,经处理后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将其分别放在实验室提供的质量分数为0.5%、1.5%、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观察叶片上浮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钠质量分数(%) 0.5 1.5 2.5 3.5
单位时间内叶片上浮片数(片) 4 18 20 8
(1)绿叶通过   (填叶片结构)从外界吸收的CO2,最终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   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   。
(2)沉降到烧杯底部的圆形小叶片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会上浮,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   。
(3)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圆形小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为探究该问题,小组成员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①假设: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   ,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②为验证该假设,设置两组实验,对该植物的气孔开度作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预期。
③若用上述实验中的菠菜叶为材料,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你的研究思路是:
   。
(4)Rubisco酶(R酶)是植物光合作用时固定CO2的一种酶,现试图改善其自然状态下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科研人员发现某种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已知地球表面平均大气CO2浓度在400μmo1mol-1左右。发现在低于1500μmo1mol-1时,转基因植物固定CO2速率低于野生型植物;直到大约为10000μmo1mol-1时,转基因植物CO2吸收速率明显提高。请对此科研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价并阐述理由。   。
【答案】(1)气孔;NADPH;卡尔文循环
(2)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3)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实验是不成功的;因为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1)绿叶需要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NADPH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2)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
(3)①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③要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研究思路: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能利用较低CO2浓度达到较大光合速率,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发现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因此该实验是不成功的。
【分析】1、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光照会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有关酶活性,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等。
2、植物气孔运动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时间节律等因素的控制,但是通过感知外界的环境信号,并将其转变为内部信号,植物气孔的开闭也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与控制。
(1)水分调节
在久晴不雨的干热天和夏天中午,气孔导度较小,这主要是由保卫细胞失水,体积变小,细胞壁伸直而导致;而在久雨之后,细胞吸水膨胀,保卫细胞受到挤压无法打开,所以白天也处于关闭状态。
(2)温度调节
一般来讲,植物气孔开放程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30℃ ~ 50℃ 时,气孔开度最大。
(3)光调节
气孔对光的这种反应保证了大部分植物气孔只有在进行 CO2同化的时候才开放,这可保证植物尽可能多地从环境获取 CO2,尽可能少地减少水分损失。
(4)CO2调节
研究发现,在气孔下腔细胞间隙中CO2浓度与气孔导度之间有一个反馈环: 胞间 CO2浓度降低时,气孔张开,胞间 CO2增加;反之,气孔关闭,胞间 CO2降低。
(5)植物激素
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开放,而脱落酸却引起气孔关闭。
3、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主要进行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电子和H+,以及NADPH和ATP的合成;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主要是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产生有机物供植物利用。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1)绿叶需要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NADPH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2)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
(3)①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③要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研究思路: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能利用较低CO2浓度达到较大光合速率,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发现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因此该实验是不成功的。
18.(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基因什么时候表达、在哪种细胞中表达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调控的,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miRNA基因调控survivin基因(凋亡抑制基因)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B、C表示过程,①②③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   (填字母);图中C为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①滑动,其滑动方向是   (填“→”或“←”)。
(2)DNA的复制与转录过程不同:从原料角度分析,   ;从酶的角度分析,   。
(3)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请结合图示说明:   。
(4)根据图示miRNA基因抑制了Survivin基因的表达,其抑制机理是   。若需进一步验证该机理,请提出一个研究方向   。
【答案】(1)A、B;←
(2)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而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3)图中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是Pre-miRNA
(4)miRNA基因与survivin基因转录出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A和B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图中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②长于③,所以核糖体沿着“←”方向滑动。
(2)转录和复制不同,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所以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B过程,miRNA转录形成了Pre-mi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也没有翻译形成蛋白质,所以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
(4)从图中可以看出,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Pre-miRNA经过酶切割和组装形成RISC-miRNA复合物,然后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若需要进一步验证该机理,研究方向之一可以是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1)根据图示,A和B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图中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②长于③,所以核糖体沿着“←”方向滑动。
(2)转录和复制不同,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所以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B过程,miRNA转录形成了Pre-mi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也没有翻译形成蛋白质,所以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
(4)从图中可以看出,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Pre-miRNA经过酶切割和组装形成RISC-miRNA复合物,然后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若需要进一步验证该机理,研究方向之一可以是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19.(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唐代诗人白居易饲养鹦鹉(ZW型),发现当时鹦鹉市场有4种不同毛色的极品鹦鹉,他的诗《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流传千古。下图是鹦鹉毛色遗传机理图,1、3号均为常染色体;当个体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现将多只纯合雄性绿色鹦鹉和多只雌性白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四种毛色个体,回答下列问题。
(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这种可遗传变异是   。
(2)若鹦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则雌性鹦鹉体细胞中有   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在于   。据图推断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4)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   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若将F2中绿色鹦鹉相互交配,则F3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6)宠物市场黄色鹦鹉颇受欢迎,请你叙述从F2个体中选择出纯合黄色雌、雄鹦鹉个体的方法。   。
【答案】(1)基因重组
(2)N+1
(3)两者的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
(5)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的变异是由于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相应片段的交换,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鹦鹉属于鸟类,属于ZW型性别决定,雌性性染色体为ZW,常染色体形状有N-1种,性染色体形状有2种,共有N+1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判断动物基因型的最好方法是测交,故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F2中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就A/a基因分析,AA∶Aa=1∶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有2/3A、1/3a,F3有8/9A_、1/9aa,同理F3有8/9B_、1/9bb,所以F3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 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4、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广义的基因重组除此之外还包括某种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等。
(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
(2)鹦鹉属于鸟类,属于ZW型性别决定,雌性性染色体为ZW,常染色体形状有N-1种,性染色体形状有2种,共有N+1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判断动物基因型的最好方法是测交,故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F2中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就A/a基因分析,AA∶Aa=1∶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有2/3A、1/3a,F3有8/9A_、1/9aa,同理F3有8/9B_、1/9bb,所以F3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通过测交的方法选择纯合黄色鹦鹉个体,具体方法是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1 / 1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52分。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3-16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研究细胞结构,首先要研究组成细胞结构的分子。下列细胞结构中,不含DNA的是(  )
A.细胞核 B.线粒体 C.拟核 D.核糖体
2.(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等同于血红蛋白 B.血液等同于血浆
C.脑脊液属于内环境 D.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
3.(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关于常见的神经系统生理或病理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记忆和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高位截瘫患者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D.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言语区的H区参与
4.(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对多株豌豆花进行解剖、观察、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完整的豌豆花中,雄蕊数与雌蕊数相等
B.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不相等
C.不能观察到雌蕊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D.能观察到雄蕊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5.(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学者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膜成分可能还含有脂质
B.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对酶进行直接鉴定
C.罗伯特·霍维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
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6.(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氧呼吸只能将葡萄糖中少量能量存储在ATP中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中间产物丙酮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在第二阶段产生CO2
D.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能产生ATP和NADH
7.(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GUS基因作为一种报告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该酶可催化特定底物水解,产生蓝色化合物,借此用来观察转入植物中的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U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B.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C.多个核糖体同时结合mRNA将大量快速翻译出蛋白质
D.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可用蓝色的深浅来表示
8.(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AGPAT2基因中的启动转录区域的6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如下表,该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其在湖羊和广灵大尾羊的尾部的表达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位点 24 33 63 67 83 102
湖羊组 100% 37.5% 100% 100% 100% 100%
广灵大尾羊组 100% 0 37.5% 100% 100% 100%
A.湖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比广灵大尾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高
B.DNA甲基化直接阻碍翻译过程实现了对AGPAT2基因表达的调控
C.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两种羊尾部AGPAT2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D.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
9.(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吸收多种营养物质,每种ABC转运蛋白均具有物质运输的特异性。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及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图中小分子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ABC转运蛋白可提高O2的跨膜运输速率
C.K+和氨基酸转运依赖同一种ABC转运蛋白
D.温度变化会影响ABC转运蛋白的转运过程
10.(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种伞形花科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推测此种植物内部叶片中香豆素毒性较低
B.植物与乌凤蝶、织叶蛾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C.乌凤蝶降解香豆素是基因定向突变的结果
D.织叶蛾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11.(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完成膝跳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下图是该反射弧部分结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神经节的是传出神经,图中蝴蝶型区域是脊髓的灰质部分
B.蝴蝶型区域中,与“”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C.与膨大部分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D.切断某神经,刺激向中段、外周段,肌肉分别不收缩、收缩。该神经是传入神经
12.(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因为不能将摄取的铜排出体外造成“铜中毒”。目前在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1/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要尽量多吃富含铜元素的食物
B.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1%
C.调查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率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D.两个正常人结婚生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概率大于1/32400
13.(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靠近,共同形成突触。如图,利用微电极测得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分别用PSP1和PSP2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a的前膜释放的递质使后膜通透性变大,突触b的前膜释放的递质使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变化幅度增大、PSP2变化幅度减小
14.(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玉米品种紫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研究人员将两个都不含有紫色素的纯系玉米杂交,所有F1植株都产生了紫色的种子,F1自交,得到的F2中,56%能产生紫色素,44%不能。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则F1植株的基因组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 B. C. D.
15.(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实验操作顺序、操作是否规范将影响实验结果。下表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向待测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
B 观察叶绿体流动 先用低倍镜找到根尖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室温下将底物与酶溶液混匀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后,再用甲紫溶液染色
A.A B.B C.C D.D
16.(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果蝇体细胞中 X染色体的数目(X)与常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A)之比决定果蝇的性别,若X:A≤0.5,果蝇表现为雄性;若X:A≥1,果蝇表现为雌性。果蝇的Y染色体只决定果蝇的育性。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致死。现让基因型为X X Y的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 XBY的红眼雄果蝇交配,假设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的果蝇表现为雄性可育
B.子代白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Y和XYY两种
C.子代红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亲代雄果蝇完全相同
D.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4∶1∶1∶4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8分。
17.(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新鲜的菠菜叶打出若干个圆形小叶片,经处理后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将其分别放在实验室提供的质量分数为0.5%、1.5%、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观察叶片上浮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钠质量分数(%) 0.5 1.5 2.5 3.5
单位时间内叶片上浮片数(片) 4 18 20 8
(1)绿叶通过   (填叶片结构)从外界吸收的CO2,最终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   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   。
(2)沉降到烧杯底部的圆形小叶片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会上浮,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   。
(3)碳酸氢钠溶液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圆形小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为探究该问题,小组成员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①假设: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   ,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②为验证该假设,设置两组实验,对该植物的气孔开度作检测,检测结果符合预期。
③若用上述实验中的菠菜叶为材料,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你的研究思路是:
   。
(4)Rubisco酶(R酶)是植物光合作用时固定CO2的一种酶,现试图改善其自然状态下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科研人员发现某种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已知地球表面平均大气CO2浓度在400μmo1mol-1左右。发现在低于1500μmo1mol-1时,转基因植物固定CO2速率低于野生型植物;直到大约为10000μmo1mol-1时,转基因植物CO2吸收速率明显提高。请对此科研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价并阐述理由。   。
18.(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基因什么时候表达、在哪种细胞中表达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调控的,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miRNA基因调控survivin基因(凋亡抑制基因)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B、C表示过程,①②③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   (填字母);图中C为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①滑动,其滑动方向是   (填“→”或“←”)。
(2)DNA的复制与转录过程不同:从原料角度分析,   ;从酶的角度分析,   。
(3)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请结合图示说明:   。
(4)根据图示miRNA基因抑制了Survivin基因的表达,其抑制机理是   。若需进一步验证该机理,请提出一个研究方向   。
19.(2024高二上·茂名开学考)唐代诗人白居易饲养鹦鹉(ZW型),发现当时鹦鹉市场有4种不同毛色的极品鹦鹉,他的诗《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流传千古。下图是鹦鹉毛色遗传机理图,1、3号均为常染色体;当个体无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白色。现将多只纯合雄性绿色鹦鹉和多只雌性白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四种毛色个体,回答下列问题。
(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这种可遗传变异是   。
(2)若鹦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则雌性鹦鹉体细胞中有   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在于   。据图推断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4)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   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若将F2中绿色鹦鹉相互交配,则F3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6)宠物市场黄色鹦鹉颇受欢迎,请你叙述从F2个体中选择出纯合黄色雌、雄鹦鹉个体的方法。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有DNA分子,A不符合题意;
B、线粒体是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有可以自主复制的DNA分子,B不符合题意;
C、细菌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故拟核含DNA,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含DNA,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分子中4种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不同核苷酸含有的碱基不同。
2、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3、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4、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就像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细胞依据这个“蓝图”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正是由于这张“蓝图”储存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A错误;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不等同于血浆,B错误;
C、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内环境中的成分: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调节物质,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其他物质,如血浆蛋白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等)等、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等。
3.【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
B、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高位截瘫患者脊髓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其他部位正常,C正确;
D、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言语区的V区参与,D错误。
故选D。
【分析】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4.【答案】B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豌豆是两性花,一朵完整的豌豆花中,雄蕊数多于雌蕊数,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不相等,因为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B正确;
C、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其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C错误;
D、豌豆雄蕊产生精子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其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B。
【分析】以精子形成为例: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每个精细胞发生变形形成精子,注意,此变形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5.【答案】C
【知识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细胞的凋亡;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英国学者通过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推测膜成分除含有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A错误;
B、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但是提取液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无法直接对酶进行鉴定,B错误;
C、罗伯特·霍维茨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C正确;
D、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出,在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沃森和克里克由此推出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配对方式并不是通过DNA衍射图谱得出的,D错误。
故选C。
【分析】1、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1895年,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1925年,戈特等将人红细胞膜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4、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假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1935年,科学家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6.【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酵母菌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还存留在酒精中,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H],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也是丙酮酸和[H],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产生的CO2都是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前者是有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后者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能产生ATP但是只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NADH,第三阶段不产生NADH,D错误。
故选D。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无氧呼吸分为两种类型,即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无论哪种类型的无氧呼吸,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发生水的光解和ATP、NADPH的合成,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7.【答案】A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GU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β-葡萄糖苷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和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B正确;
C、多个核糖体同时结合mRNA可以同时进行翻译,这样能大量快速翻译出蛋白质,C正确;
D、因为GUS基因编码的酶可催化特定底物水解产生蓝色化合物,所以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可用蓝色的深浅来表示,D正确。
故选A。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mRNA、tRNA和rRNA都是由DNA转录而来的产物。
8.【答案】D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 从图可知,除了24、67、83和102位点胡羊的AGPAT2基因甲基化和广灵大尾羊的程度无异,剩下33和63位点胡羊该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均大于广灵大尾羊的,可见广灵大尾羊的AGPAT2基因表达量高于湖羊,而该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所以广灵大尾羊的尾部脂肪表达量应比湖羊高,A错误;
B、 DNA甲基化是通过影响转录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的,而不是直接阻碍翻译过程,B错误;
C、 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不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只是影响基因的表达,C错误;
D、 对比湖羊和广灵大尾羊在各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发现第33和63位点上存在差异,且广灵大尾羊在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较低,其AGPAT2基因表达量较高,所以第33和63位点上的甲基化差异是影响AGPAT2基因表达量的关键因素,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DNA的甲基化不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9.【答案】D
【知识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A、图中ABC转运蛋白发挥作用过程伴随水解ATP,产生能量,因此ABC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O2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因而与ABC转运蛋白无关,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每一种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故K+和氨基酸跨膜运输依赖的转运蛋白不同,C错误;
D、图中显示ABC转运蛋白的功能发挥伴随ATP水解的过程,ATP水解过程需要酶的催化,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据此推测,温度变化会影响ABC转运蛋白的转运过程,D正确。
故选D。
【分析】1、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载体蛋白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分子或离子通过,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转运蛋白;
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转运蛋白;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和转运蛋白。
10.【答案】C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说明织叶蛾所取食的此种植物内部叶片中香豆素毒性较低,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能够对生物起着选择作用,所以织叶蛾对该种植物叶片的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D正确。
故选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11.【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解析】【解答】A、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图中蝴蝶型区域是脊髓的灰质部分,A错误;
B、蝴蝶型区域中,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是传出神经,B错误;
C、与膨大部分(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C正确;
D、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个部位损伤都不能引起反射。
效应器通常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2.【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要尽量少吃富含铜元素的食物,A错误;
B、若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1%,则正常基因频率是49%,那么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2×51%×49%=49.98%,不是题干中的1/90,B错误;
C、调查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取,并且调查的群体足够大,C错误;
D、目前在人群中肝豆状核变性携带者的频率为1/90 ,正常人中携带者的频率大于1/90,两个正常人结婚生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概率大于1/90×1/90 ×1/4=1/32400 ,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生物体都是先发生变异,再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的个体具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p,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且(p+q)2=p2+2pq+q2=1。其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3、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当选择社会群体会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当选择具有该病史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13.【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大量内流,A错误;
BC、图中PSP1中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
D、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具膜电位变化幅度达到最大,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变化幅度也不再增大。此时即使突触a的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PSP1的膜电位变化幅度不变;若刺激未达到有效刺激,则PSP1、PSP2的膜电位变化幅度均会随突触a、b前膜释放递质的增多而增大,D错误。
故选B。
【分析】1、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形成内正外负;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形成内负外正。
2、神经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而在机体的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或降解。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使其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进而使其抑制。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结构。
14.【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已知两个都不含有紫色素的纯系玉米杂交,所有F1植株都产生了紫色的种子,F1自交,得到的F2中,56%能产生紫色素,44%不能,即紫色∶无色=56%∶44%≈9∶7,说明A_B_是紫色,其它基因型都不含紫色素,则亲本为AAbb×aaBB,子一代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适用条件:一定是真核生物;一定要进行有性生殖;一定是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条件: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15.【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A、在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液,再向试管中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还原糖的检测试剂是斐林试剂,A错误;
B、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分别在设定pH下保温一段时间,待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都达到设定pH后再混合,C错误;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将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除去解离液后,再用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染色,D正确。
故选D。
【分析】1、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肽键的多肽链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蛋白质变性后肽键没有被破坏,所以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会抑制酶活性,但不会使酶结构破坏,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高温会破坏酶结构,进而使酶永久失活。
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过低或过高的pH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性失活。
3、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流程
①解离:用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③染色: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
④制片:用镊子将处理过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16.【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的果蝇,X:A=0.5,有Y染色体,表现为雄性可育,A正确;
BC、基因型为X X Y的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 Y∶X ∶X X ∶Y=2∶2∶1∶1,基因型为 XBY的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XB∶Y=1∶1,二者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 Y(红眼雌)∶XBX (红眼雌)∶XBX X (致死)∶XBY (红眼雄)∶X YY(白眼雄性)∶X Y(白眼雄性)∶X X Y(白眼雌性)∶YY(致死)=2∶2∶1∶1∶2∶2∶1∶1。可见,子代白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Y和XYY两种,子代红眼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亲代雄果蝇完全相同,BC正确;
D、结合对上述选项的分析可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4∶1∶1∶4。已知果蝇的Y染色体只决定果蝇的育性,则子代基因型为XBX 的红眼雌果蝇可能不育,D错误。
故选D。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7.【答案】(1)气孔;NADPH;卡尔文循环
(2)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上浮
(3)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实验是不成功的;因为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解析】【解答】(1)绿叶需要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NADPH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2)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
(3)①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③要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研究思路: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能利用较低CO2浓度达到较大光合速率,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发现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因此该实验是不成功的。
【分析】1、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光照会影响光反应,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有关酶活性,进而影响净光合速率等。
2、植物气孔运动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时间节律等因素的控制,但是通过感知外界的环境信号,并将其转变为内部信号,植物气孔的开闭也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与控制。
(1)水分调节
在久晴不雨的干热天和夏天中午,气孔导度较小,这主要是由保卫细胞失水,体积变小,细胞壁伸直而导致;而在久雨之后,细胞吸水膨胀,保卫细胞受到挤压无法打开,所以白天也处于关闭状态。
(2)温度调节
一般来讲,植物气孔开放程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30℃ ~ 50℃ 时,气孔开度最大。
(3)光调节
气孔对光的这种反应保证了大部分植物气孔只有在进行 CO2同化的时候才开放,这可保证植物尽可能多地从环境获取 CO2,尽可能少地减少水分损失。
(4)CO2调节
研究发现,在气孔下腔细胞间隙中CO2浓度与气孔导度之间有一个反馈环: 胞间 CO2浓度降低时,气孔张开,胞间 CO2增加;反之,气孔关闭,胞间 CO2降低。
(5)植物激素
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开放,而脱落酸却引起气孔关闭。
3、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主要进行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电子和H+,以及NADPH和ATP的合成;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主要是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产生有机物供植物利用。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1)绿叶需要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与C5结合形成C3,接受能量后,被NADPH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和C5。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2)小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释放氧气,氧气充满细胞间隙,使叶片上浮。
(3)①较高质量分数的碳酸氢钠溶液中,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致使光合作用减弱。
③要验证该假设提出的光合作用减弱原因是保卫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气孔开度变小,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研究思路: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分别用质量分数为2.5%、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观察气孔开度的变化情况。
(4)自养型细菌的R酶有很强的催化活性,能利用较低CO2浓度达到较大光合速率,将细菌的R酶基因导入已经敲除自身R酶基因的植物体内获得转基因植物,发现转基因植物高CO2吸收速率需要的CO2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气中的CO2浓度,没有达到实验目的,因此该实验是不成功的。
18.【答案】(1)A、B;←
(2)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而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3)图中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是Pre-miRNA
(4)miRNA基因与survivin基因转录出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A和B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图中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②长于③,所以核糖体沿着“←”方向滑动。
(2)转录和复制不同,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所以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B过程,miRNA转录形成了Pre-mi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也没有翻译形成蛋白质,所以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
(4)从图中可以看出,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Pre-miRNA经过酶切割和组装形成RISC-miRNA复合物,然后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若需要进一步验证该机理,研究方向之一可以是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分析】1、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DNA、4种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线粒体等。
2、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各种氨基酸、核糖体、转运RNA(tRNA)、酶以及线粒体等。
3、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这个过程叫作解旋,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
(1)根据图示,A和B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图中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②长于③,所以核糖体沿着“←”方向滑动。
(2)转录和复制不同,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所以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B过程,miRNA转录形成了Pre-mi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也没有翻译形成蛋白质,所以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
(4)从图中可以看出,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Pre-miRNA经过酶切割和组装形成RISC-miRNA复合物,然后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若需要进一步验证该机理,研究方向之一可以是抑制miRNA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
19.【答案】(1)基因重组
(2)N+1
(3)两者的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
(5)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的变异是由于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相应片段的交换,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2)鹦鹉属于鸟类,属于ZW型性别决定,雌性性染色体为ZW,常染色体形状有N-1种,性染色体形状有2种,共有N+1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判断动物基因型的最好方法是测交,故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F2中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就A/a基因分析,AA∶Aa=1∶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有2/3A、1/3a,F3有8/9A_、1/9aa,同理F3有8/9B_、1/9bb,所以F3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 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4、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狭义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广义的基因重组除此之外还包括某种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上等。
(1)F2出现了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4种毛色个体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
(2)鹦鹉属于鸟类,属于ZW型性别决定,雌性性染色体为ZW,常染色体形状有N-1种,性染色体形状有2种,共有N+1种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3)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在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判断动物基因型的最好方法是测交,故欲判断一只F2中的雄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可以选择亲本白色鹦鹉或F2中雌性白色鹦鹉与之交配,得到足够多的后代,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5)F2中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就A/a基因分析,AA∶Aa=1∶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有2/3A、1/3a,F3有8/9A_、1/9aa,同理F3有8/9B_、1/9bb,所以F3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6)通过测交的方法选择纯合黄色鹦鹉个体,具体方法是从F2中选择黄色雌性鹦鹉与白色雄性鹦鹉多次测交,若测交后代不出现白色鹦鹉的雌性黄色鹦鹉即为纯合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