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汉代:
儒学: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道教:东汉末兴起的中国的本土宗教。
佛教: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
道教:平民大众 :“符水道术”消灾治病;
上层统治者:炼丹、修仙,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人生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苦难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北京白云观
2、魏晋南北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动摇,佛道兴起的原因。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明 仇英 《竹林七贤图》(局部)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政治:从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基本处于战乱中,政权更迭不断。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儒学
君权神授
弑君夺权、政权动荡
大一统
国家分裂、战乱不断
三纲五常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材料一: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材料二:
(萧)衍每礼佛,舍其法服,著乾陀袈裟,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
——《魏书·岛夷·萧衍传》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萧衍
取自《三才图会》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动摇,佛道兴起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对于宗教的接受程度高
第二,儒学自身存在理论缺陷。
第三,佛教、道教给予人们精神慰藉,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撑。
第四,统治者提倡与支持。
兴建于北魏的云冈石窟
第19窟胁侍佛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4、唐朝:
统治者奉行的是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道教:唐代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武则天时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3、隋朝:
儒学家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材料: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南史·郭祖深传》
三武一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1)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2)寺院经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3)出世态度不利于社会生产
(4)寺院势力壮大,不利于统治稳定
佛教盛行的危害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4、唐朝:
统治者奉行的是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道教:唐代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武则天时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三国至隋唐的思想
3、隋朝:
儒学家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韩愈
儒学:韩愈提倡复兴儒学运动是这一时期儒学的重要发展。
时期 发展情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尊道” 盛行,渐趋本土化;
吸收儒、道思想
有反佛现象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家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特点:
①思想活跃,多元共生
②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③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正统
繁盛
兴起
传入
吸收佛、道
新发展
广为传播
“贵儒”、“尊道”
盛行,渐趋本土化;
吸收儒、道思想
有反佛现象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正统地位受挑战
复兴儒学运动
最受尊崇
形成不同宗派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儒学:
佛教:
道教:
儒学
佛教
道教
儒学
佛教
道教
萧衍
儒学
佛教
道教
白居易
时期 特点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田园诗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骈文 庾信:“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哀江南赋序》
民歌
北朝: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南朝: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文学
慷慨悲凉、
俊爽刚健
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韵律对仗
粗犷豪放
婉约缠绵
自然质朴通俗易懂
时期 特点 代表
隋唐 诗歌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 盛唐双子星:李白、杜甫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唐: 白居易、元稹
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晚唐: 杜牧、李商隐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文学
激扬刚劲
雄壮浑厚
现实主义
凝重沉郁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李斯 《峄山刻石》局部
书法
《曹全碑》局部
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
怀素《自叙帖》局部
篆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隶书
五种书体
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书法
草书
怀素《自叙帖》局部
楷书
颜真卿《颜勤礼碑》局部
楷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草书
张旭《李青莲序》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绘画
《洛神赋图》(摹本)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女史箴图》局部
吴道子
绘画
《送子天王图》局部
《观音菩萨像》拓片
隋唐时期
雕刻
北魏 云冈石窟 第10窟佛像
北凉 莫高窟 第275窟菩萨
唐代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蓝天双鬟飞天 莫高窟第404窟
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思考: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时期 发展情况
文学 书法 绘画 雕刻
魏晋南北朝 曹操父子:建安文学
陶渊明:田园诗
骈文、民歌 各种书体已完备
王羲之“书圣” 专职画家出现
顾恺之《洛神赋图》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隋唐 诗歌创作黄金年代
李白、杜甫 融合南朝的秀美、北朝雄健
颜真卿、柳公权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吴道子“画圣”
三、三国至隋唐的科学技术
特点:领域广泛 实用性强 世界领先
1、佛教传入
(1)高僧来华
(2)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3)异域文化影响中国
中国文化受异域文化影响的表现:
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书法、宗教画、石窟
女子胡装
胡旋舞
玄奘西行求法图(邮票)
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交流
胡旋舞
《药师经变》(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朝时期的壁画
陕西咸阳杨谏臣墓出土的彩绘胡服女立俑
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交流
2、佛教传出
(1)鉴真东渡
(2)空海求法
创立佛教真言宗
《篆隶万像名义》
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
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交流
3、其他
(1)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
(3)西亚商人定居港口城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
相互
促进
五、小结
五、小结
五、小结
秦汉
宋元
法家
黄老之学
尊崇儒术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汉赋
司马相如
《史记》
蔡伦
造纸术
理学
赵孟頫
苏轼
李清照
活字印刷术
毕昇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关汉卿
曲 词
三国至隋唐
承上启下
继承与奠基
(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C
练习题
(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西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 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 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 (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练习题
A
作业:
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第七集《敦煌》,并撰写300字观后感,并在班内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