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习聚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概况
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
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成立背景 军事条件
理论基础
筹备会议 时间、
名称
纲领及其地位
内容
成立标志
解放战争胜利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决定国歌、国旗,选举中央人们政府委员会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宣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徽
国旗
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国旗、国徽、国歌体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历史纵横】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949 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0页)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思考】(1)根据所学及P160历史纵横,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2)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意义
(1)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总结: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材料一】“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材料二】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3页)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聚集】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
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
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
【材料二】
【材料三】美国把严格控制对苏东贸易的措施用于中国,大搞对华禁运。借台湾问题离间中苏,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美国武装介入朝鲜战争,而且美军入侵中国台湾。
(1)政治: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
(2)经济:形势严峻
国内
国际
(1)美国威胁
(2)世界逐渐形成以美苏两大强国相互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背景
内容
意义
【材料一】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P24,6
湘西剿匪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1)军事:剿匪镇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1)军事:抗美援朝
背景:
①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一】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过程:
1950年6月25日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6月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初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10月
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7月27日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历史纵横】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三连连长。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在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实施分割围歼。杨根思奉命坚守1071.1高地,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他们连续打退了号称“王牌”美军的八次进攻。当敌人再次涌上来时,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2页)
2.内容
(1)军事:抗美援朝
涌现一批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材料一】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克拉克
(1)军事:抗美援朝
【历史纵横】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2页)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影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2)经济:土地改革
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背景: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内容: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2)经济:土地改革
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影响: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2)经济:稳定物价
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背景:
【历史纵横】“银元之战”是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的一场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人民政府经过这次斗争,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3页)
内容: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开展“银元之战” (行政、法律手段)
和“米棉之战” (经济手段)
,稳定物价;
③统一财政经济。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影响:
实现国家经济财政的统一;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背景:
国际:
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3)外交: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内容:三大外交方针(历史纵横)
(3)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外交:
①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倡议: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③最终确定: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学思之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 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 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 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 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 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4页)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成就:日内瓦会议(1954)
(3)外交:
意义: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内容
成就: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3)外交:
内容:“求同存异”
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史料阅读】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 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 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 —1976)》上卷
(来源:《中外历史纲要上》164页)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 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民族独立、 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扫除殖民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 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的总路线。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1953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实质:生产关系变革,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 “一五”计划(1953—1957)
(1)原因: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弱;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经济建设:
重工业成就突出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
1.内容: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毛泽东思想
思想建设:
阶 段 著 作 思 想 实践活动 意义(地位)
萌芽
(1919---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参加一大、二大、三大和国民大革命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和同盟军的问题
形成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长征等 解决了革命道路问题,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成熟
(1937---1945) 《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持久抗战理论、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等 指挥抗日战争 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写进党章
发展
(1945---1966)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 指挥解放战争、参与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课小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建立国家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一根二基
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立新制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土地革命、稳定物价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三大政策、五项原则
两个会议
巩固新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 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