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文化:1956年双百方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解读]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讲话经补充修改后,在6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公开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辟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思路,创立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新理论,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它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重要的理论著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正要全面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现实需要,借鉴了苏联和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考虑到我国1956年前后出现的一些少数人“闹事”的问题,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全国团结的重要性。而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又是能否实现团结的重要保证。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转向: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
1958年,整风运动结束。
【名词解释】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左倾错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经济文化落后,底子很薄的国家。
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在几十年内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使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建设的步子就必须迈得比较快、比较大。”
大跃进
特点: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错误实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冒进错误)。
口号:超英赶美、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放高产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了人民生活。
思考:评价大跃进运动
吃大锅饭,公共食堂
集体劳动,共同生产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
影响: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2)评价:①反映人民迫切愿望;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影响:左倾错误及自然灾害,导致1959-1961年经济严重困难。
5.国民经济调整: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①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③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吃树皮的人们
二、文化大革命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②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④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
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毫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随着中苏论战愈演愈烈,国内政治日趋激进,反修防修成为全党共识。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
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文化大革命导火线。
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
毛泽东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
这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严重的政治色彩。此后,批判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
姚文元
文革导火线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二、文化大革命
康生
张春桥
陈伯达
江青
四人帮: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实际上不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
二、文化大革命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被毛泽东、周恩来粉碎
1971年林彪阴谋失败后乘坐飞机外逃,
在蒙古坠机身亡。
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全面整顿。
二、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十年至此结束。
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和游行
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
思考:对“文化 大 革命”的定性。
从文化领域开始,因此称为“文化大革命”
实际波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规模大
波及面广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动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
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四个五年计划典型成就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5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二五计划
1958-1962年 1958年武汉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1959年包头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1963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建设成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基础建设,国家经济总量比以往有较大增加。“三五”、“四五”计划是中国建立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
门类齐全,体系完整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线建设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
发射试验圆满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文化:
(1)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2)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崇尚劳动、敢于创新。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A.长期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B.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在台湾问
题上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C.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回顾
*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密切,但19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方针政策上发生根本分歧,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偏袒印度,并撤退了所有专家,中止了一切援建项目。两国关系交恶,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不断制造事端。
1969年3月,苏联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人来了
美国人来了
日本人来了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3.外交建设:
(1)60年代:与广大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2)70年代:
①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日正式建交。
材料一:60、70年代苏联实力迅速增长,以至于形成美苏均势,甚至苏攻美守。 美国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的发展而相对的衰落,加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使美国对外政策急需调整。
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陷于越战泥潭。
(2)中国: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苏联威胁中国安全;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
*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1年4月 “乒乓外交”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 年12 月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年1 月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18个,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
中美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和中国有何影响?
影响—— 对中国:
①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
②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促进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一系列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思考:谈谈你对上面这一说法的理解?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总体评价
【重要概念阐释】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十大关系是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倡导的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总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