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的道路在哪里?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狭义:
性质:
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广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1)政治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危
机严重。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预备立宪:中国清朝政府实行的一次从1905年至1911年、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家的运动,后因“皇族内阁”,立宪派多数人士转为支持革命,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2)政治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
得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清末新政(始于1901)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3、影响:
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②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军事体制的变革。(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有所扩大,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新式军人群体开始产生,他们成为推进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新生社会力量)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新政内容
1901年1月29日,光绪帝颁布《变法上谕》,标志着清末新政的正式开始。
目的:变法自强。
内容:①裁撤绿营,编练新兵,开办警政。②振兴商务,奖励实业。③废除科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016·全国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D
预备立宪(始于1906)
1、过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
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
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影响:激化了各种矛盾,使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
的局面,(汉族官僚离心、立宪派支持革命)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2017·海南卷,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3)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组织思想:资产阶级团体政党与民主革命思想和三
民主义的提出。
(1)兴中会的创立(组织)
时间:1894年
人物: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019·天津卷,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D
(2)同盟会(组织)的建立及意义
A、 时间: 1905年8月
B、 地点:日本东京
C、 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
E、 人物:孙中山、黄兴
F、 刊物: 《民报》
G、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再追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变政”等模式,走上了“美国独立”、“法国革命”等民主革命的道路。
宣传方式:翻译出版西方政治、经济、历史等书籍;
创办革命报刊和印书馆。
活动基地:国外--日本、美洲、南洋,
国内--上海、广东及香港等地。
代表人物:孙中山、陈天华、章太炎、邹容
章炳麟:(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 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翻译书籍: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
创办报刊:《国民报》《游学译编》《民报》等
思想基础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论战双方:
保皇派:康有为
革命派:孙中山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论战内容:
论战实质:
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论战实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到来。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其思想渊源为:
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大同思想)
达尔文的进化论
法国“自由、平等、博爱”启蒙思想及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
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
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以反皇权代替反封建);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
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6)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答案 A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武昌起义:
1)时机:保路运动(历史纵横)导火线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
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
黎元洪为都督。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潜伏危机!
(2018·江苏卷,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B
(2019·天津卷,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B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B
2.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03.11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览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条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评价:
1)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重要文件;
2)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
化进程一座丰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目的:企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评价:
1.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①政治,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②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③经济,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文化,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⑤对外,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
4.革命果实旁落:
武昌起义后的中国政局
1. 帝国主义对华态度
准备武装干涉在严守中立伪装下,扶植新代理人
2、清政府政局变化(北方政局)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满洲贵族统治
3、南方政局:
南方不少省份宣布独立并成立军政府(北方也有)
孙中山回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4、“南北议和”开始(1911年12月-1912年2月)
原因:
英国等列强支持;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和政治阴谋;孙中山等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材料四: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促进了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的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局限性)
1、没有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3、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反对清朝统治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没有明确反对帝
创立民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解析 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因此,A错误;反对满洲帝政,即反封建,反对外力压迫,即反帝,因此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任务,也就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到1956年一化三改造完成,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C错误;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内的变革,传播了民主但没有传播科学,因此D错误。
B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般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解析:“其盛不亚于上海”,并没有超过的意识,因此,A错误;“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指的是长江沿岸,并不指全国,因此B错误;题中并没有体现重新布局的思想,故C错误;20世纪初,结合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汉,因此D正确。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