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盛世兴衰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时空定位
IRECTORY
目 录
一前夜:
统一与奠基
繁荣与开放
动乱与危机
二盛世:
三崩裂:
前夜:
统一与奠基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探究:隋朝“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具体举措有哪些?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
官仓
义仓
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作粮食储积和转运
供救济之需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含嘉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皇家粮仓。占地43万平方米,储粮《通典·食货》记载,唐天宝八年,备大型官仓的储粮为126万石,而含嘉仓的储粮就有58万石。
广设仓库
这些粮食主要是各地的租粟与租米。铭砖上记载的有11州
奠定强盛的物质基础,为赈济救灾起到了一定作用
思考:概括广设仓库的表现,有何作用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又造显仁宫,发江南奇材异石至洛阳,迁全国大商贾数万家,充实洛阳。又开凿通济渠和周围二百里的西苑。次年,洛阳修建完工。
长安:地处西部,交通不便
粮食运输困难
洛阳:中原之地,漕运便利
便于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
兴建洛阳城
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隋朝大运河
起止点:
河段:
原因:
影响:
经济地区
政治中心
全长约2700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地跨8省市。
材料三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隋书·炀帝纪》
开通大运河
材料一 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杨芳《浅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
材料二 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门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闫)毗督其役。——《隋书·闫毗传》
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以北控南,以南供北,征伐高句丽,巩固统一
利:经济: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政治:巩固统一;
文化、民族: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弊: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阶级矛盾激化。
思考: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其利弊?
探究:杨广年号为大业,但后人却选择“炀”为谥号,他到底是个“雄图大业”的帝王还是个“逆天虐民”的暴君?结合材料,思考如何用唯物史观的标准评价隋炀帝?
材料一 东都建成后……大批王侯世家、富商大贾、工艺户迁入东都,使东都洛阳的工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隋炀帝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凿运河与营建东都是同时进行的,其目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唯物史观
方法: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学思之窗”
暴君≠昏君
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超过社会承受力上限
灭亡
(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盛世:
繁荣与开放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垂启,扩大恢张,盖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探究:唐朝“别创空前之世局”的具体表现?
(政治、经济、民族)
诗歌里的盛唐印象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王维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岑参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丈夫一英雄。
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眼中的盛唐像________笔下描述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 。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盛世:繁荣与开放之政治
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共同点?
◎整顿吏治,政治清明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国力呈现强盛局面
◎善于用人(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思考】曲辕犁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敦煌壁画出现曲辕犁说明了什么问题?
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
绘画里的盛唐印象
下表是史籍有关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记载 出处
唐高宗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蔷彩(彩色丝线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保障唐王朝边疆永久和平的方式
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盛世:繁荣与开放之经济

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绘画里的盛唐印象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域外人眼中的盛唐印象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
——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唐阎立本《职贡图》
京城长安是这些及其他一些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据地图,找出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唐太宗通过哪些手段治理周边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民族 治理措施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先战后和
设置机构
和亲、会盟
册封
册封
盛世:繁荣与开放之民族
(1)政策开明 (2)恩威并施
(3)方式多样 (4)因俗而治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影响:
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推动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唐朝的民族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
启示:
民族团结一家亲;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纳百川,开放共享;
唐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共23次,唐高祖的19个女儿近半数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 ——张岂之《中国古代史十五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P37思考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民族关系:
经历长期动乱,人心思定。
从历史大势看:
从唐朝统治看: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改革兵制,对外节制用兵;
政策开明,民族交往密切。
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盛世原因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崩裂:
动乱与危机
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弱,就不免有被其入侵的危险。
——吕思勉《中国通史》
探究:唐中后期统治状况如何?
P37学习聚焦
【思考1】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动乱: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欧阳修《新唐书》
安史之乱
节度使的形成:
中原地区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吐蕃、西突厥、奚、契丹等处于游牧与半游牧状态下的少数民族,……他们会派大部精兵快速突击。……应对小规模作战,原有的兵制则显得迟滞,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应运而生,形成指挥灵活、反应快速、规模庞大的边兵。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收),逐渐发展为割据势力。
①边疆危机:
②军事失当:
③政治腐败:
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节度使兵力扩大(专权);外重内轻
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思考2】安史之乱给唐王朝造成哪些影响?
动乱: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历时8年。763年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促使唐朝由盛传衰
①军事:
②民族:
③经济:
北方经济遭严重破坏,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边境
材料2: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1: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新唐书·兵志》
P38史料阅读
材料3: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4: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思考3】唐安史之乱后,为何唐王朝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危机:藩镇割据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之乱危机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调整……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保住了江南财政重地,为唐后期立国根本。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藩镇割据一方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但另一方面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矣。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875,“冲天大将军”起义
880,长安称帝,建立“大齐”
882,朱温降唐,被赐名朱全忠,黄巢败走
884,黄巢败死于狼虎谷(山东莱芜)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思考4】黄巢起义为何爆发?起义后唐王朝为何迅速灭亡?
起义:黄巢起义
唐中后期:弊端丛生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欧阳修《新五代史》
分裂: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黄河流域)
十国(南方)
相继建立
先后并存
一、前夜:统一与奠基
二、盛世:繁荣与开放
三、崩裂:动乱与危机
国家统一
开凿运河
三征高丽
经济交流,区域开发
社会风气,尚武开放
民族关系,包容开明
动乱:安史之乱
危机:藩镇割据
起义:黄巢起义
分裂:五代十国
小结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民族冲突
民族交融
民族冲突
统一始终是客观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