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毛泽东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程目录
一、蒋走老路(国民党统治换汤不换药)
二、毛走新路(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
三、重生血路(红军长征播撒希望)
汪精卫控制武汉国民政府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北京政府
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指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完成统一。
1.政治
1.政治
思考:如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材料一: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还宣布承担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欠下的全部外债,军费和外债两项合计占财政支出的80%左右,经济建设只占岁出的百分之零点几。
——部编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国民政府“总览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检察院五院组成。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
——部编历史教学参考书
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对外依靠帝国主义
对内镇压残害人民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毛泽东
政权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政治
1928
继续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1928.12
东北易帜
东北
张作霖
②二次北伐:
1.政治
思考1:国民党“二次北伐”和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角度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主要背景 ⑴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⑵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统一 ⑴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⑵1927年秋,宁汉合流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北伐目的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讨伐、消灭张作霖,统一全国
国共关系 国共合作 国共分裂,国民党反共、分共
性质 是在统一战争旗帜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军阀革命战争 是新旧军阀之间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结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思考2:为什么史学界普遍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①新军阀派系林立,内乱不止;
②当时存在一定力量的工农武装割据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③帝国主义势力干涉。
2.经济
民族资本,显著发展
此阶段民族资本发展的成因有哪些?
2.经济
为缓和国内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树立自主的外交形象,遂于1928年6月15日发表《国民党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标志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始。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特作以下之宣言:
(一)中华民国与各国间条约之已届满期者,当然废除,另订新约。
(二)其尚未满期者,国民政府应即以正当之手续解除而重订之。
(三)其旧约业已期满而新约尚未订立者,应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南京国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
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长期享有的特权,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例如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知识拓展: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经济
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官僚资本正式诞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为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凭权力垄断的大资本家。
蒋介石(军政)、陈立夫陈果夫(党务)、宋子文(财政部)、孔祥熙(行政院)。
集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为一体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1.南昌起义
材料四:1927年春天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国民党人,发起一个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即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此运动的展开,以“四一二”事变为标志,持续到9月,历时半年左右。“清党”运动的最大成功,是它成就了一个南京政府。……并且从此主导了国民党乃至于中国政治以后的发展。
——本文摘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根据材料回答,“清党”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挽救革命,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
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指明前进方向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八七会议发言
3.秋收起义
①时间:1927年9月
②领导:毛泽东
③地点:湘赣边界
结果:失败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文家市决策)
文家市决策:起义军在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材料六: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遵照中央指示遵照中央指示,进攻湖南省会长沙。但途中遭到优势敌军的阻击、围堵,部队损失惨重。未到长沙,队伍由开始时的5000余人锐减到余人锐减到2000余人。
——摘编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
根据材料分析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五:执着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效仿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学习苏俄革命模式:城市中心+工人暴动,但城市中敌人强大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材料七: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初期就说过:“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思考.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国情决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缺乏民主制度,无合法斗争条件
敌人残暴
武装夺取政权
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落后
城市
工人阶级力量小
反革命势力强大
农业国
农村
农民人多,革命性强
反革命势力薄弱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
城市革命道路失败
启示:只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具体原因:城市和农村的敌我力量对比。
如何在山区站稳脚跟?
材料八: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在1928年5月颁布“红军帮我工农, 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 务遂耕耘在前”的布告;组织红军参加农业生产;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 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1928年12月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材料十:(毛泽东)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
材料九:针对部队士气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军阀习气严重等情况,毛泽东进一步落实“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法,初步解决了如何把农民和旧军人为主的军队改造为人民军队的问题。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5.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实质: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内容: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影响: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
游击战术
(3)根据地建设
①创建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标志着我党正式建立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5.工农武装割据
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建立
闽浙赣革命
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彭德怀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知识链接: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主要形式
前提保障
阵地和物质基础
保证
保证
依托
依托
中国共产党领导
动力
动力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反动势力比较强大,且多集中在城市,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
③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
历史意义
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属于工农民主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时间 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人 组织行动 结果
1930.6-1930.9 李立三 城市中心论(武汉、南京) 武汉南京等城市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
1931.1-1935.1 王明
博古
李德 撤销毛泽东的红军总政委职务;夺取中心城市;打阵地战拼消耗
根据材料概括长征的原因?
“兹特重颁赏格,如前方剿匪各部队及各县警队,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 《江西民国日报》
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根本原因:“左”倾思想错误指导
1.原因
长征开始时,红军实际上没有一张精确的地图。博古和布劳恩(即李德——引者注)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但就是没有想到带上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在博古脑袋中,所谓战略转移,相当于搬家,大到印刷机,小到尿盆,统统要搬走,有些笨重的机器需要几十人抬,还要更多的人马前后保护。中央专门成立中央纵队负责搬家,第一梯队三千人,搬运各种机械设备。第二梯队六千人,负责搬运各种大大小小的箱子。——《你不知道的长征》
2.过程
2.过程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11-12湘江之战
1935.1遵义会议
重点突破:遵义会议
(1)内容:
①军事: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成立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②组织: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清算军事和组织错误)
②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
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
王稼祥
周恩来
毛泽东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4.11-12湘江之战
1935.1遵义会议
艰苦卓绝的远征
1936.10甘肃会宁会师
材料1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3.意义
材料1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中央和红军主力完成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中共解决了领导问题,战胜了党内危机。
(2)锻炼和保存下来的革命骨干,成为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3)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4)铸就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4.长征精神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4.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中国革命能从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到成功开辟革命新道路,
能经历严重挫折到走向新局面,其中的关键因素(启示)是什么?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等 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 失利
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中国国情 发展
前四次反“围剿” 据实际情况,打游击战 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 照搬苏联,打正规战 失败
长征之初 “左”倾逃跑主义错误 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与其后的长征 根据中国革命实际 胜利
关键(启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治
经济: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武装反抗之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割据之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政权建设
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