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 222-280
魏
蜀
吴
魏
吴
263年
魏
266年
司马炎
西晋
280年
2.西晋统一进程:
3.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思考】少数民族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
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影响: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三国
西晋
魏晋的政治制度在分封问题上走了一段弯路。曹魏鉴于汉代的分封曾造成了地方割据,加上宫廷斗争的因素,魏文帝对宗室限制较严,大权旁落于外姓。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诸王者27人,以郡为国。大国2万户,小国5000户,王国各成立国军。最初诸王并不之国,置军亦是虚文;但是,他们出将入相,“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
4.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5.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
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
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
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
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
经济上:
生活上:
文化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大量土地和劳力,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17年司马睿称帝
司马睿是晋皇室疏属,袭爵琅邪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出镇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北方日乱,随从司马睿过江的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有百家之多。他们见西晋大势已去,便准备扶持司马睿上台。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东晋与南朝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 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门阀士族……凭借门第,自可平步青云,轻易位至公卿。当时的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职基本上都由士族担任,特别是集中在北方士族王、庾、桓、谢和江南士族周、陆、顾七大家族手中。他们兼并土地,封固山泽,荫占佃客,役使奴隶,过着寄生生活。在东晋门阀士族中,出现过桓温、谢安、谢玄等有作为的人物,但是,在特权和寄生生活的腐蚀下,门阀士族日趋没落,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政治上
经济上
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南北朝
3.东晋南朝的交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江南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
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
田;不需要商人贩 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
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
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矣。 ——《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安定。
统治者轻徭薄赋的政策,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为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开发成果
冶金(灌钢法)
陶瓷(白瓷)
灌溉
(翻车)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思考】淝水之战,前秦兵力80万,东晋兵力仅8万,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不满前
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
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
指挥得当。
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内容: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联姻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迁都原因:
直接:
根本: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平城 洛阳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中原,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北魏定都近100年
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结合所学知
识,请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进步性:
根本:
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汉族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全面推行汉化,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知识海洋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孝文帝改革
整 顿 吏 治 (公元484年)
实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
实行三长制 (公元486年)
推行租调制 (公元486年)
迁 都 易 俗 (公元493年)
主题
具体内容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
内容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
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书
主题 具体内容
科学家
祖冲之 生平
成就 数学
天文
其他
方面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大明历》 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直到510年,《大明历》才正式颁行
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主题 具体内容
书法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绘画 顾恺之
雕塑 石窟
艺术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其代表作为《女史箴图》 和 《洛神赋图》.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1.(2022·潍坊模拟)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A
2.(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B
3.(2022·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月考)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 )
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汉族引领社会风尚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