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1.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难点:儒学的复兴。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朝代 成就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灌溉工具: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
南方植棉: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南宋引进占城稻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茶叶);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推动农业发展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稻麦复种制: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
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三麦,
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
2.手工业:
部门 成就 意义
纺织业
制瓷业
冶金业
印刷业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
棉纺织技术
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棉花逐渐成为主要衣料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汝、官、定、哥(南方)、钧;景德镇兴起。
②元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普遍运用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
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胎质薄而坚硬,
瓷釉洁 白莹润。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
塑等。
汝窑:在河南宝丰,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釉面有细小的纹
片,称为“蟹爪纹”。
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开片较大,为冰裂纹或形成一种无
规则的蜘蛛网线,叫百圾碎。
官窑:在河南开封,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釉面多有
开片。
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
红;
拓展:五大名窑
3.商业的发展:
1)基层市场:
2)傕 场:
服务大众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唐·王建《汴路即事》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回看故宫枊,憔悴不成行。
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密切,在各政权的交界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4.货币的发展:
①铸币量增加:
宋朝所铸铜钱不断流入辽、夏等地区,同时军费浩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解决钱荒问题,不断扩大铜钱铸造额。
②交子的出现: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入。戊午,诏从其请,置益州交子务。
据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及变化?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利于贸易。
变化:民间金融——官方管理。
5.海外贸易的活跃:
1)原因:
2)港口:
3)作用:
两宋时期,丝路被金、夏等所阻,外贸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元代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发达的对外交通也促进了外贸发展。
广州、泉州、明州等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重要财政来源
市舶司
6.城市的繁荣:
1)大城市兴起:
2)集镇的发展:
东京和临安人口均超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
元恢复临安旧称杭州,被称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严格的空间限制(坊市制);
严格的时间限制;
官府管理严格;
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经济功能不显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7.经济重心南移:经济格局的变动
1)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北方 南方
人口 4762026户 11208046户
耕地 143万余顷 315万顷
财政收入 百分之二十左右 百分之八十左右
江浙二方,天下仰给 北宋·宋祁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农谚
唐中叶: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北宋时: 对南方经济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
南宋时: 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
2)交通:
3)人口:
4)文化:
5)民族:
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经济发达。
交通运输改善,贸易繁荣。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上升。
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文化重心南移)
民族交融加强。
影响商业的发展因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府政策等
③交通:交通便利
④货币:货币统一
第一次是东晋的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第三次是南宋的人口南迁
探究:宋代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
陆有重要意义。结合史实说明宋代的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是两宋时期的,农业革命也就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
城市革命商业职能的变化,时空界限的打破,由商业而引发的市政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
交通革命对内对外交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繁荣;
货币金融革命,其中交子和会子的出现,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社会的变化
1.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门第观淡化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主奴依附→自由契约
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不抑兼并、职业自由,国家对社会控制松弛。
2原因:
制度:阶层、科举
经济:稳定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力和赋税来源。
三、儒学的复兴
1.儒学的复兴:
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
创立
战国
发展
秦朝
焚书坑儒
两汉
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1)原因: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①政治: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 ——曹大为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③思想: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儒学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的解释,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④儒学自身:日益僵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三教合流,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宋代重文轻武,一批儒者入仕为官;同时宽松的文化政策也推动儒学复兴。
宋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
⑤儒学发展的机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儒学的发展:
1)理学:
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
道、佛
儒家道统
目的
朱熹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主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根本原则,称天理(客观唯心)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
人性(本善习远)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
境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③方法论:“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以达到对普遍天理
的认识。
3)特点:
①吸收了佛、道因素
②儒学思辨化、哲学化
③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4)影响: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责任使命等塑
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维护封建统治
需要,南宋以后官方哲学。成为科举内容。
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等观念,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们
的自然欲求。
世界:成为中国在内的东亚政治文化主流形式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
清·戴震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
1)表现:
形式 时期 特征 代表
宋词 唐朝出现
宋朝鼎盛
元曲 元朝
话本 宋元盛行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散曲:比词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
歌体裁,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散曲连缀在一起,辅以音乐、舞蹈、
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
表达完整的故事,就形成了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
成熟。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趋势:
平民化、世俗化
3)原因:
①宋元以来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社会矛盾尖锐,词、曲句式灵活,便于抒情。
《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久演不衰的《窦娥冤》
2.艺术: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蔡襄书法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3.科技: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代表 朝代 表现 影响
印刷术
宋朝
火药
宋朝
指南针
宋朝
雕版印刷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条件,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大量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为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其它科技成就
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动植物等广泛领域,荟萃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
郭守敬: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王祯:王祯在前人基础上写出《农书》,第一次对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集北方农业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提出。
4.少数民族文字: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朝代/民族 文字
辽(契丹)
金(女真)
西夏(党项)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借鉴汉字,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
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社会身份
国家政治
思想文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生产、交换、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马克思
课堂总结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中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农业
耕种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宋: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制瓷业
矿冶业——煤
印刷业
手工业
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
城市繁荣
宋元时期的南移进程
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平民社会的到来【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人身束缚的松弛
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