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标: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
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师夷长技以制夷。
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晚清:1840-1911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需要2-3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社会对比:
英国议会下院
政治篇
思考1:分析上述材料英国和清朝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清军机处
道光帝
维多利亚女王
1)君主立宪制度VS封建君主专制
2)自然经济 VS 资本主义经济
3)军备废弛 VS 船坚炮利
4)闭关锁国 VS 殖民扩张
2.其它国家:
亚洲·中国
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国
英国
呢绒
棉纺织品
金属制品
茶叶
生丝
药材
正当贸易
制成品
生产原料
出超
打开中国市场
扭转贸易逆差
走私
鸦片
严重灾难
禁烟
运动
为维护统治
直接原因(借口) ——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5月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性质:中国近代史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接受协定关税
开放五口通商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
主权和贸易主权
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加重了人民负担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1844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美望厦条约”、“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强化协定关税原则;还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美国军舰可任意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同时美国具有12年后修约的权利。
1844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法黄埔条约”、“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刺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附有《海关税则》,规定:法国享由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还逼迫清政府解除了西方宗教的禁令。
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 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A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
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
外法权。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D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
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
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割地
协定关税
通商
协定关税
历史转折
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料: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
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
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
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
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状况如何?
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什么要求?
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
据此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根本原因: 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 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遭拒
③导 火 索: 亚罗号事件 与 马神甫事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城(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 攻陷大沽,进逼天津,签
定《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
1860年,占领津、京,火烧圆明
园,签定《北京条约》
天津
北京
广州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条 约 内 容 对中国的影响
天津
条约
北京
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舰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鸦片贸易合法化;给英法巨额赔款;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允许华工出国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广州
澳门(萄占)
九龙司
香港(英占)
琼州
淡水
台湾
厦门
福州
定海
上海
镇江
南京
九江
汉口
烟台
北京
营口
黄 海








汕头
天津
宁波
营口
烟台
镇江
南京
汉口
九江



淡水
台湾

汕头
广
琼州
天津
新增加的通商口岸有何特点”
数量上:多
范围上:广
地域上:深
观察左图,并结合史实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
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c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
1858年《爱珲条约》割占的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的44万平方公里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和以后五个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1839年
1840年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
虎门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54年
战争爆发
要求修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独立自主
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
农民阶级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
反对本国
封建统治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革命性质
农民阶级
反封建斗争
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和民主革命的开端。
结论: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
军事失败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历史的悲哀在于失败后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转型之途路漫漫!
三、开眼看世界
情景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身份是普通老百姓、统治者、
知识分子,你面对两次鸦片战争与其签订一系列屈辱性
条约,你的反应?
历史感受: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我们通过史料来感知.
1.普通老百姓: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愚昧与抗争并存
广州三元里抗英
2.统治者阶层:
封闭昏庸、固守天朝上国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原叙》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有学之士: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最初50卷成书于1842年,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总结






19世纪中期的
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中:君主专制;自然经济;闭关锁国;装备落后
外:君主立宪;工业革命;对外扩张;船坚炮利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结果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原因
经过
结果
民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影响
过程
原因
第一阶段→《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北京条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