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被遗忘的“种家军”
第三单元 第9课
中外历史纲要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北宋军事失利与宋朝政策的内在联系
课程标准
01
本课重点
02
本课难点
03
目录
贰
投笔从戎
叁
半世功名
肆
力挽天倾
壹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壹
初出茅庐——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宋史·种放传》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以放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舍......后通判凤州......除卫尉寺丞,历监随州酒,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宋史·种世衡传》
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危机?
太祖雪夜访赵普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请结合教材,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政
行政
监督
财政
文臣任知州
设转运使转运
地方财赋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
设通判和四监司
请结合教材,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统兵
调兵
请结合教材,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田况《儒林公议》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祖宗之法”对宋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
壹
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叁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不基,恭票遗训…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贰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祖宗之法”对宋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积极
消极
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稳定。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投笔从戎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贰
投笔从戎——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雍熙北征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的最后努力。这次军事行动再次以惨败而告终,对辽宋双方以后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宋朝来说,雍熙北征的失败在君臣将士中间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宋朝彻底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把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对辽一味采取守势。
——虞云国著《细说宋朝》
投笔从戎——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宋史·种世衡传》
自劉平敗於延州,任福敗於鎮戎,葛懷敏敗於渭州,賊聲益震。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冗官
冗兵
冗 费
财政危机
岁币和岁赐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01
“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
02
积贫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扩大科举取士规模,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北宋的募兵政策】
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积弱
半世功名
——王安石变法
叁
半世功名——王安石变法
富国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半世功名——王安石变法
谔谋据横山之志未已,遣子朴上其策。帝召朴问状,擢为阁门祗候。将进城横山,命徐禧、李舜举使鄜延计议。谔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而禧与沈括定议移银州,城永乐,与谔始谋异,乃奏留谔守延。既而永乐受围......疽发背卒,年五十七。
——《宋史·种谔传》
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成者毁之,弃者取之。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叶适《水心别集》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积极
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消极
1、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失败。
2、理财变为聚敛,便民化为扰民,加重人民负担。
3、朝野新旧党争,统治集团分裂。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啰,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
——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于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
1085年,神宗崩,哲宗立,高氏临朝,起用旧臣,尽废新法。其死后,哲宗亲政,复行新法,谓之“绍述”.1100年,哲宗崩,微宗立,倾向新法。而其所用的蔡京,则是反复于新旧两党间的巧宦。
——吕思勉《中国通史》
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他们阻挠和破坏,导致改革阻力大(主要原因)。
宋神宗病逝,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改革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力挽天倾
——南宋的偏安
肆
力挽天倾——南宋的偏安
师中渡河,即上言:“粘罕已至泽州,臣欲由邢、相间捷出上党,捣其不意,当可以逞。”朝廷疑不用......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捽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继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
——《宋史·种师中传》
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京师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金兵之始退也,师道申前议,劝帝乘半济击之,不从,曰:“异日必为国患。”故追痛其语。
——《宋史·种师道传》
力挽天倾——南宋的偏安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称帝,
后定都临安,南宋建立。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宋金议和,
订立绍兴和议
思考:“岳飞之死”和“绍兴和议”说明了什么问题?
延续祖宗之法:削弱武将、守内虚外。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
——李昌宪:《也谈岳飞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