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0: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历史上的意义。
2.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原因。
重点:两汉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BC202
刘邦建立
西汉
BC154
七国之乱
BC140
汉武帝登基
BC138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184年
黄巾军起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西汉
新朝
东汉
时空坐标
一、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大一统:
指国家在政治治理、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定都长安
2.措施:
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经济恢复(文景之治)
郡国并行: 汉承秦制+惩亡秦孤立之败
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但这却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隐患。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二、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统治)
1.问题: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郡守)。……上乃曰:‘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优势:
隐患: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国库充裕。
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民族关系上匈奴骄横,为祸边境。
2.措施:
政治
经济
思想
边疆
设立中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征辟制、酎金夺爵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商(算缗告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张骞出使西域,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控制东南西南
中外朝:
为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
中外朝制度的确立起到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
推恩令: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新封侯国归郡管辖。利诱+转移矛盾
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诸侯国土
封土分一次
封土再分
主父偃的智取:推恩令
王国
侯国
侯国
王国
王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削弱王侯势力
削弱地方
加强中央
刺史制度: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作 用:
特 点:
以小制大,品级低而权重,与地方官员相互牵制。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与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察举制: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自
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②标准:
①方式:
③作用:
自下而上推选
“孝廉”(品行)
有利于选拔人才(积极)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依据, 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消极)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有利于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提高官吏行政水平
政治强化
设立中朝:
酎金夺爵:
颁推恩令:
设置刺史:
察举征辟:
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加强皇权
削弱王侯势力—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监察百官豪强—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剥夺列侯爵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选拔官吏——构建官僚体系
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分之一两为一铢。118BC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
秦“半两”钱
西汉
五铢钱
牢盆 出土于四川,盆内有“廿五石”铭文。
煮盐业:招募民众煮盐,由官府提供煮盐的铁锅—“牢盆”
煮成之盐由官府收购,进行专卖。
冶铁业:产铁的郡设置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
一律由铁官负责。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均输法:
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法:
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桑弘羊
作 用:
1.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
2.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告 缗:
算 缗: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作 用: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垄断
盐铁官营: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
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思想统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理论来源:
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董仲舒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作 用:
积极: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统一
消极: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设立五经博士,儒学上升经学 (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对外手段
平定匈奴: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
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河西四郡:
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西南: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和新朝: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变大。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公元9年,外戚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1.外戚干政;
2.土地兼并剧烈;
3.赋税徭役沉重;
4.奴婢买卖农民流亡;
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王莽掌权以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针对时弊的部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无法实施,社会弊端未能得到解决。改革中许多措施是完全的托古改制,没有任何必要,劳民伤财。
——整理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光武中兴:(公元25年-220年)
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措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郡县,减官员,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稳定社会秩序
节省政府开支
加强中央集权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恢复
重视儒学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3.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上层下层同时大分裂
皇帝即位年龄小
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而亟欲亲政的条件,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轮番执政,相互间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
——王子今《秦汉史》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实质:皇权的旁落(而非衰落)
具体表现:
1)宦官与外戚专权——“党锢之祸” 
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汉质帝初立,不满梁冀骄横,称之为“此跋扈将军也”,竟然被梁冀派人毒杀。
注:梁冀为汉顺帝皇后的兄长,汉质帝由他选立
——《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外戚专权
2)豪强地主发展迅速
东汉豪强势力:指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大量依附民与私人
武装的豪强世家。
豪强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曾经约束地方的监察刺史变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权力高度分散,民生无人负责,东汉最终走向灭亡。
3)土地兼并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四、大一统的乐章:两汉的文化
1.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
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历史。
记述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编排)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记载)人物。 ——赵翼:《廿二史札记》
2.科技:
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
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形成。
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圣)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华佗——东汉医生,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造纸:东汉蔡伦(宦官)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伦乃造意(构思,运用心思),用树皮、麻头及敝(破)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
3.汉赋和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反映社会生活的乐府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
朴实的五言诗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抚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从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华丽的汉赋
4.经济方面:
农 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以推广(珠江流域);
兴建关中水利(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
手工业:纺织、冶铸、制漆、煮盐、造船突出;
丝织品——素纱蝉衣;丝织水平高,被称“丝国”
制漆业工艺水平高,一座屏风需要“万人之功”;
煮盐业(池盐、海盐、井盐);
商业:
状况——繁荣;官营、民营商业遍及各地,道路四通八达;
货币——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武帝统一铸五铢钱(铜钱);
市场——东西九市;洛阳 成都 邯郸 临淄 宛(名都)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 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