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6: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问题1:结合教材与材料,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材料1:日军侵华的目的在于掠夺中国的天然资源,以支应日本国内军事、民生工业。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材料2: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地方,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关系上有着极端重大的利害关系,我国要予以特殊的考虑。
——1927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领》
1.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意图摆脱困境,转嫁危机
2.蓄谋已久
材料3:先行提出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以此时惟有诉诸公理也。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于相当程度,乃出以自卫之行动。
——蒋介石1931.9.21
材料4:本调查团曾得一种证明:日方于事前确有充分计划以应付中日间万一发生之战事。……但我等仍承认满洲在日本经济发展上之重要性。日本为谋满洲之经济发展,要求建设一能维持秩序之坚固政府;此项要求,我等亦不以为无理。……圆满解决之条件(一)适合中日双方之利益。……(四)承认日本在满洲之利益。……(七)满洲自治。……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932.10.10
问题2:结合教材与材料,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国民政府方面: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不抵抗政策
国际方面:
牺牲中国,姑息日本
1931.9.18九一八事变(沈阳)
1932.1.28一二八事变(上海)
1932.3伪满洲国
1933日军进犯长城沿线
1935华北事变
东北人民革命军
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
1935.12.9一二·九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赵尚志)
问题3:结合地图,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战有什么特点?
力量多元,地域分散
尚未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12.12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8.1
“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12
瓦窑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确立
1936.12.12
西安事变
时局转换的枢纽
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12.27)
问题4:结合教材与材料,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
1.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民族生存的需要
2.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情怀
3.中共正确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的灵活策略
二、全国抗战的开始(1937.7.7)
现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种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就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7.17
1937.9.23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事实上,不论我们使用最保守的数字——26万人,还是最大数字——35万人,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美国轰炸东京的死亡人数(据估计有8万~12万人死亡) ,甚至超过1945年年底广岛、长崎两座城市在遭原子弹轰炸后的死亡人数之和(据估计分别为14万人和7万人) 。每思及此,不禁惊怒交加。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问题5: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慰安妇幸存者:韦少兰女士
——纪录片《二十二》
课堂小结




日军
侵华
1931
九一八事变
(东北)
局部抗战开始
1932
一·二八事变
(上海)
伪满洲国
(吉林长春)
1933
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5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
东北抗日联军
西安事变
1937




南京大屠杀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三光”政策
重庆大轰炸
细菌战
“慰安妇”
全国抗战开始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