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优化提升(二)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 MERGEFORMAT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
1.民族交融: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1.(2025·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大突破
D.南方手工业的进步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手工业的进步只是材料信息的一方面,排除D项。
2.(2025·广州高一期中)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INCLUDEPICTURE "../../../26RTC2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28.TIF" \* MERGEFORMATINET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解析:选B。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随后出现了统一的隋王朝,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故选B项。题图主要反映的是政权变迁,而非民族意识的变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排除C项;西晋时期、隋朝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中央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1)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2025·福建龙岩高一期中)科举制采用考试制度,使得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这说明科举制( )
A.实现了公平公正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保证了吏治清明 D.杜绝了吏治腐败
解析:选B。根据材料“使得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可知,科举制使平民拥有了平等的考试机会,这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
4.(2025·广东汕尾部分学校高一期中)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税目繁多。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种类与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简化了税收种类,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简化了税收程序,故选A项。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点拨] 东汉末年,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例练1] (2025·福建三明高一月考)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行政区的规划,促进地方行政区的数量增加,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控制的行政区数量增加,而非割据势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易错点2 误认为门阀政治就是贵族政治
[点拨]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核心是世袭罔替;门阀政治是借由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发展起来的,世家大族虽然垄断官场,但却无法做到世袭罔替。
[例练2] (2025·广东部分学校高一期中)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科举制度的缺失
C.政治局势的混乱 D.武将权力的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上占有特权,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是门第高的士族所把持,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士族政治表现,与士族势力的强大直接相关,A项正确。
易错点3 误认为科举制是隋朝以后唯一的选官方式
[点拨] 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例练3] (2025·湖北恩施教育联盟高一期中)“门荫”是一种按照父祖官位取得入仕资格的制度。唐制规定“自一品至从五品,所荫子孙官品为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等。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门荫”制度( )
A.否定了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B.进一步打击了士族地主的势力
C.提高了下层官员的执政积极性
D.强化了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
解析:选B。据题干“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荫制度的存在说明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但门荫入仕的选拔标准越来越严格,这表明政府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B项正确。门荫制度并未否定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这一时期也在逐渐发展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门荫制度针对的是品级较高的官员,与提高下层官员的执政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排除D项。
易错点4 误认为唐朝“三教并行”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点拨]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例练4] 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
A.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B.儒家思想仍占据正统地位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佛教弘扬佛法,还是道教得道成仙,都离不开儒家的孝道传统,说明儒家思想仍占据正统地位,B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选择题系列——表明、说明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INET
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历史选择题“表明”“说明”类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历年高考试题,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INET (2025·广东揭阳高一月考)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并采取“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从本质上说明寒人地位在逐渐提高,以至于让士族感到了威胁,所以才会有这些行为 符合题意 正确
B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感到受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并非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理解错误 排除
C 材料主要涉及士族与寒人的关系,未体现皇权不断加强 主旨不符 排除
D 材料强调的是寒族和士族的关系,并非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理解错误 排除
答案:A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MERGEFORMAT )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表明”类还是“说明”类,然后进行思考判断。
(2)解题: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多运用排除法,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判断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2025·山东聊城高一月考)北魏孝文帝时,铸造太和(孝文帝年号)五铢钱,并大力推行,然而收效有限,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于市”;但是,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相对广泛。这一现象表明( )
A.孝文帝改革破坏了北方经济
B.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封建割据势力实力强大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北方货币难以推行,很多地方仍然以物易物,南方货币流通较为广泛,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政局影响,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所以经济秩序得以维持,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孝文帝时北方统一,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25·云南曲靖高一期中)隋朝初创科举制,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唐朝进行改革和创新,如武则天时创殿试,这排除了一些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这说明当时( )
A.官吏特权被完全否定
B.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C.选官更重视思想品德
D.选官更注重知识能力
解析:选D。隋朝初创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武则天创殿试,这些措施完善了科举制,使得选官更加公正和客观。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说明当时选官注重知识能力,D项正确。“官吏特权被完全否定”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科举制的改革和完善,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选官制度变化重视的是才学知识,而非品德,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二)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
1.民族交融: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对点训练]
1.(2025·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大突破
D.南方手工业的进步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手工业的进步只是材料信息的一方面,排除D项。
2.(2025·广州高一期中)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随后出现了统一的隋王朝,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故选B项。题图主要反映的是政权变迁,而非民族意识的变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排除C项;西晋时期、隋朝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中央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1)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对点训练]
3.(2025·福建龙岩高一期中)科举制采用考试制度,使得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这说明科举制( )
A.实现了公平公正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保证了吏治清明 D.杜绝了吏治腐败
解析:根据材料“使得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可知,科举制使平民拥有了平等的考试机会,这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
√
4.(2025·广东汕尾部分学校高一期中)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税目繁多。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种类与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全社会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简化了税收种类,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简化了税收程序,故选A项。
√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点拨] 东汉末年,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例练1] (2025·福建三明高一月考)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行政区的规划,促进地方行政区的数量增加,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控制的行政区数量增加,而非割据势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易错点2 误认为门阀政治就是贵族政治
[点拨]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核心是世袭罔替;门阀政治是借由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发展起来的,世家大族虽然垄断官场,但却无法做到世袭罔替。
[例练2] (2025·广东部分学校高一期中)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科举制度的缺失
C.政治局势的混乱 D.武将权力的膨胀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上占有特权,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是门第高的士族所把持,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士族政治表现,与士族势力的强大直接相关,A项正确。
√
易错点3 误认为科举制是隋朝以后唯一的选官方式
[点拨] 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中起着辅助的作用。
[例练3] (2025·湖北恩施教育联盟高一期中)“门荫”是一种按照父祖官位取得入仕资格的制度。唐制规定“自一品至从五品,所荫子孙官品为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等。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门荫”制度( )
A.否定了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B.进一步打击了士族地主的势力
C.提高了下层官员的执政积极性
D.强化了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
√
解析:据题干“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荫制度的存在说明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但门荫入仕的选拔标准越来越严格,这表明政府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B项正确。门荫制度并未否定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这一时期也在逐渐发展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门荫制度针对的是品级较高的官员,与提高下层官员的执政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排除D项。
易错点4 误认为唐朝“三教并行”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点拨]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例练4] 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
A.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B.儒家思想仍占据正统地位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佛教弘扬佛法,还是道教得道成仙,都离不开儒家的孝道传统,说明儒家思想仍占据正统地位,B项正确。
√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表明、说明类
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历史选择题“表明”“说明”类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历年高考试题,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2025·广东揭阳高一月考)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
典例
[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并采取“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从本质上说明寒人地位在逐渐提高,以至于让士族感到了威胁,所以才会有这些行为 符合
题意 正确
B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感到受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并非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理解
错误 排除
C 材料主要涉及士族与寒人的关系,未体现皇权不断加强 主旨
不符 排除
D 材料强调的是寒族和士族的关系,并非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理解
错误 排除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表明”类还是“说明”类,然后进行思考判断。
(2)解题: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多运用排除法,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判断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
1.(2025·山东聊城高一月考)北魏孝文帝时,铸造太和(孝文帝年号)五铢钱,并大力推行,然而收效有限,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于市”;但是,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相对广泛。这一现象表明( )
A.孝文帝改革破坏了北方经济
B.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封建割据势力实力强大
√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方货币难以推行,很多地方仍然以物易物,南方货币流通较为广泛,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政局影响,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所以经济秩序得以维持,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孝文帝时北方统一,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25·云南曲靖高一期中)隋朝初创科举制,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唐朝进行改革和创新,如武则天时创殿试,这排除了一些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这说明当时( )
A.官吏特权被完全否定
B.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C.选官更重视思想品德
D.选官更注重知识能力
√
解析:隋朝初创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武则天创殿试,这些措施完善了科举制,使得选官更加公正和客观。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说明当时选官注重知识能力,D项正确。“官吏特权被完全否定”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科举制的改革和完善,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选官制度变化重视的是才学知识,而非品德,排除C项。